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孩子從出生開始,首先受到的是來自家庭成員的影響。
都說從父母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出一個孩子的素質,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強,父母的行為習慣,他們很容易複製過來。
老話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在一些家庭中得到了驗證。
有位網友上傳了家中的日常,祖孫三輩分別待在三個房間,配文稱:遺傳到底有多強大?
視頻最開始,是爺爺躺在沙發上玩手機,一隻腿翹起來疊在另一隻腿上,可能是心情比較好,腳還在不停抖動,這就是一個慣性動作。
鏡頭一轉,兒子也躺在臥室的床上玩手機,和老父親一樣翹腿、抖腿,任誰看了都知道他們是一家人。
神奇的是,鏡頭到了孫女這,她雖然換了個姿勢,趴在床上玩電腦,但腿也是疊在一起,腳也在不停抖動。
祖孫三輩儘管各自看不見,姿勢也不一樣,但靈魂動作卻如出一轍,不得不讓人感慨:遺傳的力量真是太大了。
不知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從出生開始就和親生父母分離,但許多行為習慣仍然有父母的影子。
這似乎能證明記憶和行為習慣會遺傳,我身邊其實也有類似情況。
同事的經歷就很有說服力,她前夫以前經常不回家,女兒還不到兩歲時就離婚了。可慢慢的她發現,女兒的習慣簡直像極了她父親,都挑食,就連不喜歡吃的東西都一模一樣,很多動作也一致。
她認為,女兒和前夫基本沒怎麼相處過,不可能是模仿行為,跟遺傳有關係。
不過,也有人有不同意見,看到一位網友說:以前她家孩子經常學奶奶蹺二郎腿,後來奶奶回了老家,再加上她有意識地糾正,現在已經改了。
這個話題探討越多,越難得出結論。
其實從客觀角度來看,父母的習慣可能存在遺傳,但後天培養的影響應該更大。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要時刻檢討自己,改正壞習慣,自己先進步才能教育好孩子。
望子成龍是常態,但有時父母不恰當的引導,反而讓孩子變得迷茫、不自信。
1、 否定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了興趣,他們總會問很多問題,這是有好奇心的表現。
如果父母能順勢引導,培養孩子發現問題、思考的好習慣,對他將來的學業和人生都有好處。
反之,父母總是對孩子提出的問題不耐煩,否定他們的好奇心,孩子就容易喪失學習的興趣,成為一個無趣的人。
2、 總批評孩子
父母為了讓孩子改正缺點,總會在第一時間指出他們的錯誤。
其實孩子對外界的評價很在意,若受到太多批評,得不到肯定,自信心很容易崩塌。長期處於被批評的環境中,孩子會變得自我否定,最後可能真的成為笨拙的孩子給大人看。
3、 忽視孩子的錯誤
孩子犯錯是正常的,不要反應過激,過於否定,但也不能放任自流,指出錯誤並助其糾正過來,對孩子來說很重要。
如果為了偏袒孩子,刻意忽視錯誤,孩子永遠也意識不到。縱容孩子一時,會害了孩子一輩子。
4、 揪住孩子的缺點不放
還有些父母總是習慣性打擊孩子,雖然出發點是為了孩子好,可眼睛總盯著孩子的缺點看,對孩子的發展不利。
比如孩子不愛打交道,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外向些,只要他們表現出內向的行為,就覺得丟臉,一頓批評。
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打從心底裡牴觸,甚至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
育人先育己,父母想教育好孩子,首先自己要做好榜樣。把教育中那些壞習慣和觀念改掉,才能給出正面的引導。
二胎奶爸一枚,擅長兒童心理和教育領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