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吳大學的畢業典禮。
本文選自11月號《臺海》雜誌
作者:JUDO
在臺灣念大學,你必須以下學會十個關鍵詞,它們將貫穿你四年的大學生活,在你人生最重要的階段,烙下這個美麗島嶼的種種痕跡。
夜衝
臺灣居住面積侷促、人口擁擠,以致街道巷弄狹窄曲折,沒有美國那樣得天獨厚的腹地,讓人盡皆可駕汽車在馬路上橫衝直撞。然而,臺灣多丘陵山地,騎自行車又往往更像是在鍛鍊體能心志。於是,摩託車便成為臺灣馬路上最普及的交通工具。
對於經濟能力還負擔不起汽車的學生而言,摩託車也理所當然成為最合適的出遊代步工具。一旦年滿十八歲,考駕照便成為孩子間最常被討論的話題;一個臺灣小孩的成年禮,往往有一紙駕照和一輛嶄新的摩託車做見證。
進了大學後,摩託車便成了學生社交活動的必備工具:出校進市區靠它、和女生聯誼靠它,出遠門郊遊玩樂也靠它;沒有摩託車的男孩註定要做「宅男」。其中,和摩託車最有關係、卻又是最具臺灣特色的活動叫「夜衝」。夜衝可以單純從字面上理解為"夜間的飈車",但實際上又沒那麼危險,因為幾乎所有大學新鮮人都嘗試過。活動很簡單,晚上幾個學生相互連絡,約定集合時間地點後,一齊駕摩託車出發往某個地方去。夜衝不一定有特別的目的,但通常會往山上去,因為那裡回仄驚險的彎道可以帶來更多樂趣,交通流量也少。不難想像,陽明山必定是臺北的大學生夜衝時的首選目的地。他們沿著仰德大道一路由市區攀升到海拔一千公尺的山區,在深山裡的擎天崗休息停留,躺在草原上看著雲海和星空;最後,才在夜深人靜的半夜裡下山返回市區。
所以總有人說,臺灣學生的青春記憶,大概有大半是要在摩託車上馳騁徜徉的。
參加社團
臺灣的教育體制,自初中開始,便有社團制度。而其中各個階段的社團組織和活動,又以大學階段最為活躍豐富。學生們常謔稱,大學的三個必修學分是「翹課、社團、談戀愛」,一個沒有社團參與經驗的大學畢業生,或多或少都有些缺憾。
臺灣的大學社團之所以值得一提,首先是其豐富性。以臺大為例,所有登記通過、被校方承認的社團,就有兩百五十多個,其中分為學術性、康樂性、服務性、學藝性、聯誼性、綜合性(關於臺大的詳細社團清單,可參見club.ntu.edu.tw/),種類五花八門。
光是這樣還不夠精採,所有的社團都有各自的成果發表會;社團必須獨立企劃整場發表會,包括了獨自找尋公司行號的贊助、執行對外的廣告宣傳、挑選租用和布置表演場地,熱門社團的發表會甚至還可以售票營利。此外,所有的社團的運作就像一個個上市上櫃的公司股票,必須為財務表現、社員募集人數對學校負責任;運作執行情況不佳的社團,就必須面臨「撤櫃下市」的命運。
於是,社團除了是課業之餘追求興趣和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地方,更是學習組織、領導、活動企劃的課堂所在。
學生會選舉
臺灣歷經了數十年的民主化過程,其成敗是非至今仍有不少爭論。然而,很少人知道,臺大的學生會直選曾為臺灣民主歷程立下了一個重要的裡程碑。
八零年代解嚴後,臺大學生不斷透過陳情抗爭,向校方要求成立學生自治組織,並落實學生會長直選制度。終於在一九八八年,第一位直選出來的學生會會長在萬眾矚目之下誕生。
二十多年以後的今天,學生會選舉當然不再像當年那樣彌足珍貴又轟轟烈烈,投票率低迷、競爭也不再激烈,選舉也已經不再是學生間不可或缺的話題。然而,若要細細追尋臺灣民主化的腳步,校園裡的選舉不啻為一個極具參考價值、又饒富趣味的觀察面向。
觀察之餘,千萬別忘體驗;交換學生的手中,一樣握有一張等值的選票。放棄選票不但等於放棄參與,也等於放棄權利-----當然,除了投票選別人,你也可以找副手搭擋提名參選!
參加制服日
基本上,制服日不用特別參與,就算你沒有興趣,走進校園就已經是置身活動之中。
你唯一要做的事情是,把你的高中制服(如果它們還在的話)帶進行囊上飛機,到了臺灣入學以後,在大家約定好的那天,穿著高中制服進校園即可。
臺灣的大學生,對自己曾經就讀的高中通常具有強烈的認同感,高中制服便成為他們塑造認同的一種標的對象(因為各個高中的制服都有自己的特色,辨識性極強)。穿上高中制服走在大學校園裡,是種對過往青澀記憶的緬懷和遙想,同時又隱隱是種對逝去時光的傷感和喟嘆。
制服日當天,你可以看到成群穿著各色制服的男女學生,有百褶裙、窄裙、長裙的,也有卡其褲、西裝褲和襯衫的。他們聚在一起討論彼此制服的樣式花色,然後擺起誇張的姿勢到處拍照合影。
所以,千萬別再覺得穿制服有什麼難為情的。如果你是個立志來臺灣讀大學的高三生,切記,畢業後高中制服別丟得太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