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時,父親從外地提著一個用草繩綁著的全新鐵鍋回家。
他一邊進門,一邊說:「來,快來吃肉羹,這是爸爸吃過的最好吃的肉羹。」
趁著母親去拿碗,父親就說起了肉羹的來歷。
爸爸到遙遠的鳳山辦事,中午去市場吃飯時,發現肉羹特別美味,心裡想著:「但願我的妻兒也吃到這麼美味的肉羹呀!」
但那年代沒有塑膠袋,爸爸只好先去買了一個鐵鍋,並向主人家要了一根草繩,然後回到肉羹攤,買了滿滿一鍋肉羹,提著回家。
因路途遙遠,道路顛簸不平,又沒地方放,爸爸只好把整鍋肉羹夾在雙腿間,到家時,肉羹碰撞掉出來了許多。
鍋外和草繩都沾滿了肉羹的湯汁,連爸爸的長褲都溼了一大片。肉羹也只剩了半鍋。
吃完了,媽媽說:「這鳳山提回來的肉羹確實真好吃。」
孩子們也一反平常的狼吞虎咽,都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嘗著這長途跋涉,飽含著愛的餘溫的肉羹。
這是林清玄在《長途跋涉的肉羹》一文裡,有關於父親的真實描述。
我常常想是怎樣深的緣份,才配得上這樣的深情呢?
佛陀曾以鑽木取火的例子來說因緣法,他說:「諸法皆如是,譬如兩木相揩,火出還燒木,木盡火變滅。」
因緣正是如鑽木取火一般,單獨的兩根木頭本來沒有火,可是相碰以後就有了火,火出來以後卻把木頭也燒了,木頭燒完,火也就熄滅了。
人與人之間,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諸如所有,原本是兩根不相碰的木頭,一旦因緣相會以後,就產生了種種關係。
然而,這情感無論熾烈與平淡,最終木頭都有燒盡的時候,如此,彼此的緣份也就盡了。
因緣合乃成,因緣合乃散。緣深緣淺不可知,直至結束才可窺見一。但在這有限的緣份裡碰撞出來的愛與溫情,卻陪著我們度過無數艱難的時光。
林清玄的家庭氛圍也是我所羨慕的,他們的溫情,藏在細節裡的綿長的愛,是很多人所嚮往的家庭。
我的一個朋友,也有如此溫馨和睦的家庭,因為羨慕,我也曾偷偷觀察了很久,發現他們一家都很擅長從行動上表達對彼此的關懷。
我小時候跟著奶奶的時間比較長,跟父母親不太親近。所以,我常常懷疑他們是不是不太喜歡我。
但後來自己也做了父母,才明白父母親對於自己孩子的愛從來不會少(除了個別奇葩),但有些人情感木訥,常常不會表達,懵懂的孩子又怎麼會懂呢?
就如林清玄所言:「光是充沛的愛還是不足的,與愛同等重要的是努力的實踐與真實的表達,沒有透過實踐與表達的愛,是無形的,虛妄的。」
至深的情感是再深諳語言的人都無法表達出來的,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對於至親至愛的人,都不輕言愛。
當我愛你變成日常的表達,言語就疏於平淡,就像一個從來不說我愛你的人和將之作為口頭語言的人,我們更容易被前者所震撼。
懂得表達愛的人,不會落於形式,也不會落於物質,而是真正懂得對方的需要。
懂得付出,也懂得寬容,懂得溫柔,也懂得堅持,懂得珍惜,也懂得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