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注重形象,防止衣服衣服皺了,用熨鬥壓平;唐朝的女子也挺 " 颯 ",大膽追求服飾的自然美,並且在公共場合穿男裝。
8 月 5 日 , " 永遠的長安——陝西唐代文物精華展 " 在張氏帥府博物館開展,三彩熨鬥、彩繪男裝女立俑等文物亮相。通過這些展品。可以體味到唐朝人的 " 時尚 "。
唐朝人注重形象 防衣服皺用熨鬥
唐朝的時候,人們對自己的形象比較講究,衣服皺了,也開始用熨鬥了。
在此次展覽中就可以看到唐代的三彩熨鬥,出土於陝西省乾縣章懷太子墓。熨鬥頭部呈圓盤形,平底,腹微鼓,一側有長直柄,通體施月白色底釉。
熨鬥凹槽部分是放炭火的,加熱後,放在衣服起皺的部位,壓一壓,就變平了。
從這件文物可以推測,唐朝人熨燙衣服是一件 " 苦差 ",炭火也許有煙味,也許還得挨嗆。
唐代絲織業非常發達,用熨鬥熨衣已相當普遍。唐代詩人王建有詩曰: " 每夜停燈熨御衣,銀燻籠底火霏霏。遙聽帳裡君王覺,上直鐘聲始得歸。"
唐代張萱《搗練圖》中也繪製了熨鬥。" 練 " 是一種生的絲織品,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煮沸、漂白、捶搗等程序才能變得柔軟,方便縫製。在《搗練圖》,有兩位女子雙手各執帛的一端,另有一女子,手執熨鬥,正在熨燙布帛,其所使用的熨鬥與章懷太子墓出土的此件熨鬥極為相似。
唐朝女子公開場合著男裝 挺 " 颯 "
在此次展覽中還可以看到穿著男裝的女俑,可以感受到唐朝女子個性十足,特別 " 颯 "。
如展出的彩繪男裝女立俑,此俑身著袍服,袍服是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形式,是唐代男子的主要常服。可以看到此俑面容俊俏,頭略微側轉著,彎彎兩道細眉下,雙眸顧盼生情,櫻桃小口,面若桃花,腰身扭擺,是一位身著男裝的女子。
唐代的社會環境相對寬鬆、自由,女性敢於大膽追求服飾的自然美,敢於打破 " 男女不通服 " 的傳統禮法限制,在公開場合著男裝。《舊唐書 · 輿服志》就記載了當時女子著男裝的盛況," 天寶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衣服、靴衫、鞭帽,內外一貫矣。"
此外,隋唐時期的服裝分祭服、朝服、公服、常服四種。前三種屬禮服,是沿襲傳統漢族服裝,常服則是在北方及西域少數民族的影響下形成和發展的。
比如此次展出的三彩披帛女俑,女俑梳雙翻髻,身穿大翻領長裙,肩披帔帛,雙臂下垂雙手置於腹部,腳穿鴛鴦履站立踏板之上。帔帛是唐代女性服飾搭配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肩披帔帛的風俗可能源自遙遠的希臘、羅馬以及波斯地區,薩珊波斯時期的金銀器上就常見肩披帔帛的女子形象,新疆出土的唐代帛畫中的女性亦多披帔帛。長安地區出土的大量唐代壁畫、線刻畫和陶俑中的女性,幾乎人人都披著長短寬窄和質地不同的各色帔帛,與裙襦搭配,真實展現了盛唐女性的時代風採。
彩繪胡人俑再現唐朝國際範兒
在展覽中,除了可以體會到唐朝人的 " 時尚 " 和 " 個性 ",還可以了解唐朝的國際範兒。
展覽中展出的彩繪胡人俑,有著非常明顯的胡人形象,深目高鼻,頭髮結辮,盤於腦後,著圓領袍服,雙手置於身前,作持韁狀;展出的彩繪胡人牽駝俑中胡人的形象,也有著明顯的 " 異域風情 "
唐長安城作為國際性大都會和絲綢之路的起點及重要連接點,是外國使節、留學生、僧侶及商人云集之地。" 胡人 " 在唐代社會分布廣泛,積極而活躍,他們對大唐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和繁榮做出了貢獻。陝西地區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及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再現了唐朝對外交流的盛景。
張氏帥府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 " 永遠的長安——陝西唐代文物精華展 " 由張氏帥府博物館和陝西歷史博物館聯合舉辦,內容分為 " 東方之都 "" 樂居長安 "" 絲路胡風 " 三大部分,並精選了陝西出土的 80 件(組)唐代代表性文物,包括陶俑、金銀器、玉器、瓷器、三彩器、銅鏡和佛教造像等,其中不乏一些難得一見的珍品。展覽至 2021 年 1 月底結束。
來源:遼瀋晚報記者 朱柏玲 查金輝
編輯:崔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