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新限塑令面臨什麼挑戰?

2020-12-22 澎湃新聞

疫情開始後,眾多居民每天足不出戶線上買菜,送貨上門。但這種送貨上門背後,卻有另一層隱憂——原來超市收費的購物袋,線上交易就免費贈送,線上訂單數量的增長伴隨著塑料垃圾的增多。

集貿市場的塑膠袋隨取隨用、快遞盒上的膠帶越纏越多、商品的包裝越來越多,免費塑料如影隨形……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

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希望通過有償使用塑膠袋制度提高公眾環保意識、減少塑膠袋的使用。12年過去了,隨著居民消費場景的日益豐富,曾經的限塑管理渠道顯得過窄,單純的價格槓桿已經很難控制眾多的消費角落。今年年初,新版限塑令應運而生。發改委、生態環境部聯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按照計劃時間表分步進行塑料汙染處置。

那麼,限塑令要想執行到位,還有哪些挑戰要克服?


塑料消費總量大,回收渠道不暢通

我國公民對限塑令並不陌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此後8年,線下零售領域一共節省了約70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年節約87.5億個,這個數字看起來十分可觀。但在更龐大的基數面前,限塑似乎還有更長的路要走。

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其中僅用於買菜的塑膠袋就達10億個。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超市節能報告顯示,全國超市行業每年消耗的包裝袋價值高達50億元人民幣,其中以塑料購物袋為主,如此巨額的消費市場使得成本每降低一點帶來的收益總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

我國塑料回收成本高,上下遊產業鏈條打通難,從而使得塑料的回收利用率低。以瓦楞紙板為例,江南大學包裝工程系教授王軍說:「美國的廢紙進口後加上關稅和運費,比我國國內廢紙價格低200元/噸,因為我國廢棄物回收流程較多。」

由於垃圾分類和回收利用機制不健全,我國的塑料垃圾在拾揀——打包——銷售——處理這個長長的產業鏈中回收成本不斷攀升。而在日本等垃圾分類推廣較早的國家,塑料垃圾從產生到處置的環節被大大縮短,與此對應的成本也相對較低。

高額的舊塑料回收成本要應對塑料新料的成本不斷下降的市場化挑戰。由於塑料來自石油,平均每3噸石油能提煉1噸塑料,石油價格的降低導致新料的市場競爭力提升,塑料再生回收行業和後端的包裝行業受價值傳導而力量不足。

例如蓬勃發展的快遞業,包裝垃圾回收成本高,利潤低,快遞行業幾乎不會主動回收這些垃圾。目前我國快遞包裝垃圾的總體回收率不足20%,其中紙盒回收率不到一半,塑膠袋和填充物等回收率幾乎為零。

替代品生產成本高,推廣難度大

新的《意見》指出,要推廣應用替代產品。與之相對應,可降解塑料製品、生物基產品不失為減少白色汙染的一劑良方。但是,當前可降解塑料等替代品的成本高、產量低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替代品的供給側遇到較大挑戰。

首先,替代品價格遠超出不可降解塑料,並且產能上存在很大缺口。據王軍介紹,可降解塑料價格是普通塑料價格的3倍,產能不到100萬噸/年。而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塑料製品行業匯總統計企業累計完成產量8184.17萬噸。懸殊的價格對比和產能差距是可降解塑料推廣的第一道難關。

其次,塑料製品的生產和使用,不僅涉及到材料,而且涉及生產工藝、生產設備等因素。王軍介紹,就目前的技術條件而言,可降解材料的性能和穩定性差,耐高溫、韌性、加工的適應性等因素都導致可降解材料使用的場景和領域十分有限。並且,塑料製品的生產設備與材料需要匹配,推廣可降解塑料,生產設備需要同步更替,這是可降解塑料推廣利用的第二道難關。

與此同時,可降解塑料製品種類繁多,處置方式各有不同,而我國目前大量塑料製品對自身的可回收性尚無明確標識,這些都導致可降解塑料同樣會造成汙染問題。例如,阿里巴巴推出的可降解快遞包裝,是在工業堆肥,而非自然條件下完成的,這部分產品需要統一回收降解;而另一部分產品,則需要進入循環經濟的鏈條,統一回收後進入再加工,生成其他產品。塑料的混同可能造成下遊產品品質降低,給下端產業造成不利影響。在回收處置和綜合利用方面的多級處置,是可降解材料推廣利用又無法繞過的一道難關。

塑料使用場景多形勢新

北京一家外賣餐飲老闆向記者透露:「包裝的好壞直接影響訂單數量,而包裝費用基本是由顧客承擔,餐盒價格只要不是太高,還是願意儘量包裝。」數億用戶對外賣的需求也導致外賣盒、塑膠袋需求巨大,但另一方面,外賣垃圾回收艱難。一位垃圾回收站的人員表示:「回收塑料餐盒的價格大概是每公斤2元,利潤太薄,而且用過的餐盒都太髒了,回收意義不大。」外賣垃圾的減量化處理,不在終端,而在源頭。

以美團外賣為例,2019年美團用戶約4億,如果每人每月訂餐2次,平均用3個餐盒,1個塑膠袋,那每年中國會產生144億個餐盒垃圾和48億個塑膠袋,這同限塑令節省下來的87.5億個/年的廢棄塑膠袋相比,已經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就快遞而言,2017年中國人均快遞約為29件、2018年中國人均快遞約36件,2019 年中國人均使用快遞約45 件.....僅2018年一年,全國快遞業消耗編織袋約53億條、塑膠袋約245億個、封套約57億個、包裝箱約143億個、膠帶約430億米,國內使用的包裝膠帶一年可以纏繞地球1077圈。

在新的消費形勢下,塑料垃圾的戰場已經悄悄轉移到網際網路,越來越多的一次性塑料製品給限塑提出了更多新課題。也正因如此,「新版限塑令」把電商、快遞、外賣等新領域的管控納入其中。未來,我們或許可以期待更加綠色的餐飲、物流和生活。

來源:中國環境新聞

編輯:邢翰韌

原標題:《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是什麼讓新限塑令有點「尬」?》

相關焦點

  • 又有一地推出最嚴「限塑令」!目前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
    從2008年開始實行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被廣泛稱為「限塑令」),到202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有升級版「限塑令」之稱的《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據不完全統計,12年間已有陝西、江蘇、廣東等20多個省份相繼發布新版「限塑令」,進一步加強了對塑料製品的使用限制
  • 我國每天使用30億個塑膠袋?!北京發布「限塑令」徵求意見稿!限塑之後,有哪些替代品?
    (央視財經《經濟信息聯播》)我國塑料製品的消費量驚人。以塑料購物袋這項禁塑令重點管制的對象為例,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而外賣和快遞正在加劇這一問題。
  • 環保公益挑戰不斷!每日使用塑膠袋超30億個,限塑令究竟難在哪?
    早在2008年,為了減少白色垃圾保護環境,我國就明確規定了「限塑令」。2008年,限塑令規定,「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現在10多年過去,提高大眾環保意識為初衷的「限塑令」似乎並沒有得到貫徹,市場上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塑膠袋也並沒有減少。
  • 20多省份相繼發布新版「限塑令」 各類塑料產業面臨挑戰
    20多省份相繼發布新版「限塑令」 各類塑料產業面臨挑戰時間:2020-11-16 17:49   來源:贏家財富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多省份相繼發布新版限塑令 各類塑料產業面臨挑戰 塑料對環境的危害就不用我多說了,而為了環境著想,國內很早的時候就已經頒布的限塑令,但效果貌似並不怎麼好
  • 最強限塑令:商超禁用不可降解塑膠袋
    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所有商品零售場所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據央視財經報導,限塑令執行的八年中,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共節約了700億個左右,平均計算下來每年節約87.5億個。但是,僅2015年,全國快遞行業消耗塑膠袋約147億個,國內三大外賣平臺一年至少消耗73億個塑料包裝,增量遠超減量。
  • 「限塑令」升級,包裝綠色化是大勢所趨
    當提醒和告知不足以「限塑」的時候,將「限塑令」上升到法律層面勢在必行,這也是《固定廢物汙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備受關注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什麼「限塑」 根據新華社報導,從2008年到2016年,「限塑令」實施後,在線下零售領域一共節省了約700億個塑膠袋,平均每年節約87.5億個。儘管如此,國內「限塑」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 新限塑令實施倒計時,可降解塑膠袋準備好了嗎?
    不過,由于禁塑限塑的年底最後期限未到,以及使用成本上漲明顯,這種替代還不普遍。記者近日在福州市的永輝超市黎明店看到,這裡提供的購物袋以不可降解的傳統塑膠袋為主,可降解塑膠袋只用於打包部分即食食品。由於限塑令對超市內用於分包裝的連卷袋並未有要求,而且超市都是免費提供,不少顧客大量使用這種小塑膠袋打包商品,消耗巨大。
  • 西安:新限塑令下 塑膠袋能否限得住?
    早在2008年,我國就出臺了「限塑令」,要求禁止生產、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袋,所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袋。今年年初,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又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被稱之為「新限塑令」,「新限塑令」提出:到2020年底,將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那麼,這「新限塑令」與之前的規定相比有什麼區別?
  • 史上最嚴「限塑令」實施兩周 仍有店鋪使用非降解塑膠袋
    中國消費者報報導 自今年1月1日起,史上最嚴限塑令落地實施,各大購物場所的一次性塑膠袋逐漸退出市場。然而,《中國消費者報》調查發現,北京一些小型店鋪仍在使用普通塑膠袋。2020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此通知也被稱為是史上最嚴限塑令。
  • 禁塑限塑倒計時 可降解塑膠袋使用情況如何
    不過,由于禁塑限塑的年底最後期限未到,以及使用成本上漲明顯,這種替代還不普遍。記者近日在福州市的永輝超市黎明店看到,這裡提供的購物袋以不可降解的傳統塑膠袋為主,可降解塑膠袋只用於打包部分即食食品。由於限塑令對超市內用於分包裝的連卷袋並未有要求,而且超市都是免費提供,不少顧客大量使用這種小塑膠袋打包商品,消耗巨大。
  • 從「限塑」走向「禁塑」!新「限塑令」上線
    「麥當勞新出的漢堡味道不錯,就是餐廳忘了給可樂的吸管。」最近的社交媒體上,時不時會有網友這麼吐槽。但其實,這真不是店員的失誤。麥當勞中國近日宣布,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近千家餐廳將率先停用塑料吸管。麥當勞不「管」了,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呼應升級的新「限塑令」。
  • 限塑令十年回頭看,你家裡的塑膠袋多了還是少了
    3】新的增長點來自外賣快遞這些新興行業用量不小,環不環保多數人不關注有數據表明,從2008年限塑令開始實行到2016年,像超市這樣的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使用的塑料購物袋,共節約了約700億個,平均計算下來每年大概節約87.5億個。
  • 20多省份發布新版「限塑令」 北京「限塑令」徵求意見
    我國塑料製品的消費量驚人。以塑料購物袋這項禁塑令重點管制的對象為例,據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利用專業委員會統計,我國每天使用塑膠袋約30億個,截至2019年,塑膠袋年使用量超過400萬噸。而外賣和快遞正在加劇這一問題。據統計,中國快遞塑料包裝每年消耗量約為180萬噸,外賣塑料包裝為50多萬噸。  北京:嚴控塑料汙染 「限塑令」徵求意見  從2008年開始,我國限塑令已經實施12年。
  • 新限塑令敲定時間表,相關環保產業迎發展黃金期
    我國禁塑、限塑時間表已經明確了,相關環保企業和塑料降解技術將迎來發展黃金期。根據有關部門最新規定,到2020年底,我國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製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
  • 同一個塑膠袋線上線下區別對待 電商成「限塑令」空白地帶
    然而,每天從電商平臺流出數量龐大的塑膠袋並沒有受到限制。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調查發現:同一家超市,人們線下購物時自己帶環保袋或為塑膠袋付費,線上購物時電商平臺卻免費提供塑膠袋,且打包時毫無節制。外賣時,「打包盒+塑膠袋」是標配,部分中小商家所使用的塑膠袋質量低下。   一個個塑膠袋串聯起了網購生活,平臺卻鮮有給用戶在使用塑膠袋時更環保的選項。
  • 同一塑膠袋線上線下區別對待 電商成限塑令空白地帶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調查發現:同一家超市,人們線下購物時自己帶環保袋或為塑膠袋付費,線上購物時電商平臺卻免費提供塑膠袋,且打包時毫無節制。外賣時,「打包盒+塑膠袋」是標配,部分中小商家所使用的塑膠袋質量低下。一個個塑膠袋串聯起了網購生活,平臺卻鮮有給用戶在使用塑膠袋時更環保的選項。11年前,「限塑令」剛推出時,外賣和生鮮電商還未如此發達。
  • 藝考即興評述:新版限塑令出臺
    新聞考題:1月19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媒體稱之為「新限塑令」。「新限塑令」要求按照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範一批的思路,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製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 「限塑令」沒能「塑戰速決」的原因是什麼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限塑令」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家並沒有明顯感受到塑料垃圾廢棄和汙染的減少,白色汙染並沒有實現「塑戰速決」,這是為什麼呢?一般在商場超市都能按照規定嚴格執行,筆者在本地的幾家大型超市看到,超市使用的塑膠袋上基本都印了尺寸規格,塑膠袋的厚度都符合「限塑令」的要求。但在菜市場、特別是農貿市場、路邊攤等場所,不合格的塑膠袋還是屢禁不止。數據顯示,限塑令實施以來至2016年,全國商超塑膠袋使用量普遍減少2/3以上,累計減少塑料購物袋140萬噸左右。
  • 新版限塑令來了:外賣快遞超市將限用塑膠袋
    連日來,記者走訪發現,武漢的部分超市、農貿市場、餐飲店等地,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仍然普遍。2008年,我國就曾出臺過限塑令,但效果並不理想。環保人士呼籲,國家相關部門應進一步完善和細化相應標準,讓新版限塑令更有可操作性,更見實效。
  • 超薄塑膠袋在滬"大行其道" "限塑令"已成空文?[圖]
    東方網記者霍世傑2月22日報導:200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限塑令」,要求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料購物袋。兩年多過去了,當初聲勢浩大的「限塑令」如今落實情況如何呢?東方網記者進行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