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奇葩』大師可真不少。」在山東從事書畫收藏的王先生說,「什麼『聯合國百名最偉大藝術家』『世界藝術大師』『中國國畫大師』……雖然這些所謂的大師根本沒有什麼藝術造詣,內行人一眼就能識破,但對不知情者來說,這些名頭還真能唬住人。」
從氣功大師、風水大師到藝術大師、養生大師,眾多「大師」披著浮華的外衣,從事坑蒙拐騙的勾當。多年來,各類偽大師粉墨登場,聲名狼藉後又銷聲匿跡。隨著「大師」現形記頻繁上演,以及政府對大師評選「基地」——「離岸社團」和「山寨社團」的整治,偽大師之風已有漸衰跡象,但不時曝光的「大師」案例說明,偽大師滋生的土壤仍存。
識破「大師」真面目需要慧眼、斬斷「大師」利益鏈需要強力。讓大師稱謂重歸純潔和榮耀,並不容易。
「違法」大師名號難摘
近日,圍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爭議,再次暴露出所謂「大師評選」背後的貓膩。
去年7月,中國陶瓷工業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審活動,評選出91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5個月後,民政部將此次評審活動定性為「違法行為」,並作出警告的行政處罰。
而作為中國陶瓷工業協會的業務主管單位,國資委信息公開辦公室日前在回覆信息公開申請時表示,今後不再組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比。
既然違法,評出的「大師」算不算數?民政部表示,社會組織未經批准,擅自在保留項目目錄以外開展評比達標表彰項目的,其頒發的獎項、榮譽一律無效。有媒體致電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得到回覆稱,民政部並未明確如何處理評選出來的「大師」稱號。記者搜索發現,不少獲評者依舊以「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頭銜出席公開活動。
所謂的「保留項目目錄」,是指2015年公布的《全國評比達標表彰保留項目目錄》。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如果在項目目錄範圍之內,各社會組織應當嚴格按照既定內容、範圍、周期開展活動,不得擅自改變項目名稱和周期,不得擅自擴大項目範圍或擅自增設子項目;如果不屬於保留項目的,應當按照規定報經批准後才能開展。
記者查詢發現,項目目錄中屬於國家級大師評選的僅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兩項,而近兩年獲批設立的臨時性評選,則僅有第三屆「國醫大師」一項。
專家表示,如果評選前的程序不合法,後面的結果就沒有法律依據,評出來的稱號應自動無效。相關協會應該收回,或者聲明前面發出的稱號無效,以降低不良影響。
評選亂象滋生腐敗
事實上,近年來工藝美術行業的大師評選多次引來外界質疑。大師評選亂象已成為大師泛濫的直接原因。
比如,2016年年底,中國工藝美術協會評選出280名「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該評選與擁有近40年歷史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僅有幾字之差,可前者一屆評選誕生的大師比後者4屆評出的都要多。有業內人士質疑稱,很多「國家級」大師存在名不副實的情況。
當代御窯陶瓷體系傳承代表人向元華說,封大師本身是一種文化遺傳,就如同古代民間將醫術高明的醫者稱為大夫,是為了給作出突出貢獻的從業者較高的名譽與地位。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大師」稱號逐漸喪失了其嚴肅性。
全國政協委員、樂天陶社社長鄭禕曾調查發現,中國陶瓷藝術領域「大師」泛濫,評定「大師」的各級機構和名目達數十個,「大師」評選已淪為滋生貪汙腐敗的溫床。
為謀取「大師」稱號,不少官員從事「雅賄」性質的權錢交易。近年來,陶瓷「大師」稱號的賄選逐步公開化,出價從數十萬元到上百萬元甚至千萬元不等。其中,江西省政協原副主席許愛民嚴重違紀問題中,就包括「弄虛作假,騙取『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稱號』榮譽」。同樣因涉嫌嚴重違紀被調查的景德鎮陶瓷大學原黨委書記馮林華,則有著「中國陶瓷設計藝術大師」的頭銜,這一評選僅進行了一屆,就因舉報而被民政部叫停。
「大師」稱號究竟有何神力,以至無數人趨之若鶩?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大師稱號是外界判斷作品價值的最直觀標準。獲得「大師」稱號後,其作品價格往往隨之水漲船高,這給了很多人尋租的空間。
「大師」評選之所以出現「銅臭味」,鄭禕認為,除了「準大師」為了逐利而自抬身價外,還有部分假冒行業協會藉此斂財的因素。
截至目前,民政部已曝光13批「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其中不少都是「大師」泛濫的溫床,如中國工藝美術行業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協會、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協會等這些看上去名頭很響的山寨機構,實際上已成為明碼標價印製「大師」稱號的「印刷廠」。
社會心理助長盲從
事實上,除了形形色色的「工美大師」「陶瓷大師」之外,近年來,所謂的「健康大師」「氣功大師」「養生大師」也頻頻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他們瞄準了現代社會中人們普遍關注的健康問題,以「科學」的名義從事「偽科學」的傳播。而與工美大師需要通過評選產生不同的是,這些健康領域的「大師」稱號往往都是自詡的,再加上自我炒作和媒體的推波助瀾,便坐實了「大師」的身份。
日前,所謂「拍打拉筋自愈法大師」蕭宏慈,因涉嫌過失殺人在英國被捕。他自稱根據《黃帝內經》發明拍打拉筋療法,能醫百病。從2009年開始,中國多地出現相關的培訓班、體驗營等,各類產品也在網上熱銷。但近兩年間,蕭宏慈所謂的神效療法,已造成一老一小兩名外國患者死亡。走下神壇的蕭宏慈,甚至被人稱為「張悟本第二」。
偽大師大行其道,社會科學素養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第九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為6.20%,與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仍有不小的差距。專家認為,應持續加大對健身、養生的正確宣傳,以全民科學素養的提升,剷除偽科學滋生的土壤,讓各色偽大師沒有生存之地。
一方面是「大師」的泛濫,另一方面是對「大師」的盲目追捧。迷信大師的社會心理,也造就了大師「變味」的現狀。
中國社會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原理事長樂國安認為,迷信或者相信「大師」,往往出於「自我效能感」不足。
樂國安說,「自我效能」是一個人對自己能否幹成功一件事情的可能性的評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自己能否幹成某件事不大有把握,為了給自己壯膽,就會去尋求某種不大好解釋的力量來支持自己。比如,有的人生病了,覺得現代醫學技術不能治好,或者是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支持治療,就會感到自我效能感不足,於是就有可能尋求偽科學「偏方」,乞求所謂的「大師」「神醫」。
此外,崇拜權威的社會心態也是造成偽大師頻現的原因之一。樂國安說,每個人多少都有一種崇拜權威的心態,如果進一步形成比較重的迷信,就會造成對偽科學的接受。一個社會如果形成了一種過度崇拜權威的風氣,勢必迷信盛行,而傳播科學知識反倒會被視為另類。不少所謂的「大師」也常常利用大眾的權威效應,跟名人、明星套近乎,讓缺少科學素養的人跟著上當受騙。
評定體系必須規範
景德鎮陶藝界泰鬥、景德鎮歷史上第一位全國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回憶起1979年赴北京領獎的情形說,「全江西省只評了2個人,但總是覺得自己還不夠好。」為了提醒自己,他給自己題了一首詩:文章書畫千載事,莫被一時熱暈頭。頭莫暈,足莫浮,虛心謹慎好登樓。
如今的很多「大師」,早已沒有了「登樓」的耐心與謙卑。很多文藝工作者認為,針對「大師」泛濫的現狀,應規範大師的產生渠道,建立嚴格的評定體系。
鄭禕建議,應徹底清理和取消當前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各種「大師」稱號制度。取而代之以陶瓷文化傳承人或專家稱號。政府只對傳統手工藝人及藝術工作者實施必要的保護與扶持,嚴格要求評審的嚴肅性、公正性、透明性。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侯樣祥認為,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中國工藝美術界在面對「大師」稱謂之時,無論是評定者,還是被評定者,總體呈現的是一種「無知者無畏」的「文化缺失者」形象。他建議,獨立建構全國性的「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符合入會條件的所有成員一律稱「會員」。
也有觀點認為,「大師」需要德藝雙馨的工匠精神,但目前的「大師」評選活動無法反映出「大師」技藝之外的人品與學養等素質。真正的大師不是哪一家或幾家機構就能夠評選出來的,是不是大師最終應該交由時間來檢驗。本報記者 劉 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