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P供圖)
核心提示
「你好,你的朋友某某某在我們平臺貸款,已逾期83天沒有還款,你讓他趕快還錢!」連日來,市民程女士接到多個陌生電話,均為同一主題——讓三四年前和她打過幾次交道的「朋友」還錢。程女士早已和這位朋友斷了聯繫,為什麼會突然接到這樣的電話,她懷疑自己被寫成「緊急聯繫人」甚至「擔保人」。其實,程女士所遇到的情況並非個案,近期,本社24小時熱線96339接到多起與之相似的報料。對此,律師表示,緊急聯繫人並不是擔保人,沒有還款的義務,不需承擔法律責任。□本報記者陳靈王麗虹
案例只因認識借款人竟遭催款電話「轟炸」
日前,市民吳先生向記者反映稱,他突然接到許多陌生來電,對方聲稱是「借款公司的」,詢問他是否認識「歐陽某某」。他否認認識此人,但對方卻不依不饒,要求他趕快通知「歐陽某某」還錢,並咒罵稱,如果不還款,就要「打斷他的腿」。
吳先生經過再三思索,終於想起來,確實有一個叫「歐陽某某」的朋友,但他們已經十年未見。當年,他是通過朋友認識此人的,也只見過兩三次面。經多方了解,他才知道,「歐陽某某」已經辭職創業,此前通過網絡借款平臺借錢。借款時,借款平臺讀取了他手機裡的通訊錄,當其逾期未還款時,債主就向通訊錄裡的聯繫人發催收簡訊,並撥打騷擾電話。為了避免被騷擾,吳先生只好拒接一切陌生電話。
無獨有偶,前幾天,程女士接到第一通催款電話。對方稱,「陳某某」找他們借款逾期未還。為了避免麻煩,她否認認識「陳某某」。沒有料到的是,之後又有多個陌生電話打過來,讓她催促「陳某某」還款。其中一個電話中,對方自稱是律師,開口就威脅她,如果「陳某某」不趕緊還款,就要走法律程序起訴她,稱她作為「緊急聯繫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調查下載借款APP安裝需授權讀取通訊錄
「早些時候,有的平臺只要提供一個學歷證明,就能借到數千元不等的貸款,不需要任何的抵押,所以一度出現了很多借款不還的人,專挑無抵押的貸款平臺下手。」泉州某小額信貸公司工作人員劉先生介紹,平臺一般會聯繫催債公司或者自己成立催債公司專門通過電話追討,當借款人的電話號碼被遺棄,催債人員就會撥打緊急聯繫人的電話。
昨日,記者根據吳先生的說法,通過手機應用市場,隨意搜索了幾款借貸APP,點擊安裝時,立刻跳出一個界面,要求接受APP讀取聯繫人數據及寫入聯繫人數據,這意味著只要安裝了這些軟體,對方就能自動讀取手機裡的通訊錄。
劉先生透露,現在手機應用上的借貸APP在使用過程中,都會向用戶申請讀取手機通訊錄的權限,在其《隱私條款》和《用戶註冊協議》中,也有內容稱如逾期未償還本息,可能與第三方共享用戶信息等。一旦借款人逾期不還款,催債人員就會撥打借款人手機通訊錄上的所有號碼,以此逼迫借款人還錢。
律師「緊急聯繫人」無需擔責遇電話騷擾可報警
緊急聯繫人是否要為借款人承擔責任?一旦被填了「緊急聯繫人」,或借貸者的通訊錄被讀取,天天遭催款電話「轟炸」時該怎麼辦?對此,記者採訪了律師。
泉中律師事務所律師張倩雯介紹,借款人在聯繫不上時,可以聯繫緊急聯繫人。不過,貸款是借款人與借款平臺間的合約,合同只對當事人雙方有效,緊急聯繫人不必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緊急聯繫人不是擔保人,也不會因為被填寫名字和電話就認定為擔保人。
她表示,網絡金融平臺利用簡訊、電話對緊急聯繫人進行轟炸式的騷擾行為是不合法的。遇到此類莫名「被緊急聯繫人」且受到騷擾後,受害者應當首先聯繫相關金融平臺客服,告知具體詳情,若仍不能解決該問題,可以選擇報警或者向工商管理部門投訴平臺的不正當經營行為。
(來源:泉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