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處於閉館的狀態,可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卻沒有閒著:從各家博物館在網上互相比拼最毛骨悚然的藏品,到邀請網友在家複製藝術經典,再到回歸自己本行——收集跟疫情相關的物品和記憶,博物館在用自己的方式記錄當下、連接彼此。
「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物品」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位於英國約克的約克郡博物館每周五都會發起一項「展品挑戰」,這一系列的挑戰不僅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的回應,同時也在網絡上吸引了大量網友的關注。上周五的挑戰主題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物品,跟之前的主題相比,大家對於這一主題的熱情程度可以說到達了一個新的高度。
約克郡博物館圍繞這一主題所推出的展品是一盤三世紀或四世紀的羅馬女士髮髻,而其他博物館所拿出的應戰物品可以說一個比一個厲害,一個比一個讓人毛骨悚然。
來自蘇格蘭國家博物館自然科學部的「美人魚」,更可怕的是,這家博物館還不光只有這一條「美人魚」。
來自日本太田紀念美術館的一幅木版畫,在這幅畫中一隻通體漆黑的怪獸咬住了一位女人的頭髮。
來自德國歷史博物館的鳥嘴面具(Plague Mask),中世紀瘟疫醫生所穿戴的保護裝置。
來自英國牛津皮特·裡弗斯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的一小塊人的舌尖,這塊舌尖在被博物館收藏之前一直被人攜帶在身上。
來自美國喬治亞州南方森林世界博物館(Southern Forest World)的狗木乃伊,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一支伐木隊在南喬治亞伐木時發現了這隻被困在樹裡的狗。
重新創作藝術作品
3月25日,位於美國加州洛杉磯的蓋蒂中心(The Getty Center)向全球網友發起了一項挑戰,邀請大家利用手頭的物品去重新創作自己喜歡的藝術作品。據蓋蒂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活動的靈感來源於荷蘭國立博物館所發起的一項類似挑戰以及Instagram上一個名為Between Art and Quarantine的帳號。看了大家提交的作品之後,不得不再次感嘆網友的創造力是無窮的。
原作:《現代羅馬》(Modern Rome),由英國藝術家特納(Joseph Turner)於1839年創作。
原作:《聖母聖子圖》(Madonna and Child)
原作:奧爾登堡(Claes Oldenburg)和布呂根(Coosje van Bruggen)夫婦設計的《匙橋與櫻桃》(Spoonbridge and Cherry)雕塑。
原作:莫奈早期作品《撐洋傘的女人》(Woman with a Parasol),畫中人物是他妻子和兒子。
原作:俄羅斯藝術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創作的抽象藝術作品《構圖八號》。
原作:達·文西的《蒙娜麗莎》
原作:古斯塔夫·克裡姆特(Gustav Klimt)的作品《拿著扇子的女士》。
原作:桑德羅·波提切利1485年至1486年創作的名畫《維納斯的誕生》。
原作:《年輕的頹廢派》(Young Decadent),由西班牙畫家拉蒙·卡薩斯(Ramon Casas)創作。
原作:弗裡達·卡羅(Frida Kahlo)於1941年創作的《我和鸚鵡》
原作:梵谷的《星空》
收集物品,保存記憶
除了發起各種挑戰之外,博物館也在積極向大家收集跟疫情相關的物品和故事。
位於美國俄勒岡州的高原沙漠博物館(The High Desert Museum)呼籲人們通過寫信、拍照和訪談的方式來記錄疫情之下的個人經歷。這些收集來的資料將會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並在未來舉辦疫情相關展覽時展出。除了記憶之外,等疫情結束之後,高原沙漠博物館還考慮會搜集大家的疫情用品,包括醫療口罩、道路上的封鎖標誌以及餐廳門上的停業通知等等。
高原沙漠博物館負責人懷特洛(Dana Whitelaw)把這項收集工作稱之為「當代收藏」,雖然大家所分享的東西在當下看來很普通,但對後代來說卻很有意義。懷特洛把當下的物品和博物館裡所展出的二戰物品進行了比較,那些在戰爭期間所使用的糧票在當時並不起眼,但幾十年後的今天,它們卻成為了這段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哪些酸楚並讓人記憶深刻的日常用品會從情感上把你帶回一個不同的時代和地點?」懷特洛在接受當地媒體採訪時說道。「收集能產生情感反應的物品,這才是真正博物館的工作。」
iWeekly周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