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中國的離婚率持續上漲。民政部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有415萬對夫妻登記離婚,這個數量遠遠高於2003年的130萬對。
現代社會裡,離婚已經不再是一件稀奇事了。但對於每個家庭來說,婚姻關係的終結無疑都是一件大事。
特別是孩子,在童年時期經歷父母離異會對他們成年後的發展產生一些深遠的影響。
最近,貝勒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就揭示了父母離婚對孩子成年後經歷產生影響背後的科學解釋。
研究發現,與童年時期父母婚姻美滿的孩子相比,經歷過父母離婚的孩子,成年後的催產素要低於平均水平,這可能導致他們在成年後難以形成依戀感。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產生疑問,什麼是催產素?
催產素是一種肽類激素,由垂體後葉分泌,下丘腦室旁核和視上核合成。對女性而言,它能刺激乳腺分泌乳汁,在分娩過程中促進子宮平滑肌的收縮,促進母愛。此外還能減少人體內腎上腺酮等壓力激素的水平,以降低血壓。這裡需要特別提到的一點是,催產素並非女人的專利,男女均可分泌。
實驗表明,催產素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和情感依戀有重要影響。由於催產素在情侶間的結合、增加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等方面可以起到積極作用,因此常被稱為是「愛情荷爾蒙」。
「離婚率逐年上升,我們也開始關注父母離婚對孩子的影響。」Maria Boccia 博士說道,她是貝勒大學兒童與家庭研究的教授,「大多數研究都僅著眼於離婚這件事給孩子帶來的長期或短期影響,例如孩子的學習成績或人際關係等等。但是對於離婚這件事具體是如何導致這些後果的,目前尚不清楚。」
作為一種神經荷爾蒙,催產素不僅可以調節上面提到的行為,而且會受到早期生活中應激性生活事件的影響。
Boccia補充,此前的研究發現,父母離異的經歷與孩子成年後的情緒障礙和藥物濫用存在關聯,而這些行為都被發現與體內產生的催產素相關。
為了弄清楚童年時期父母離異對孩子成年後催產素水平的影響,研究人員在美國東南部的兩所高等院校招募了128名年齡在18歲到62歲之間的參與者。其中,27.3%的參與者的父母已經離婚,父母離婚時這些參與者的平均年齡為9歲。
到達研究地點後,研究人員先收集參與者的尿樣,然後讓他們填寫一份調查問卷。
問題涉及參與者父母的性格特徵,包括是否有愛、冷漠、過度控制或虐待;以及參與者的自信水平、對親密關係的舒適度與認同感;對兩性關係的看法和育兒方式等等。
完成調查問卷後,研究人員再次收集了參與者的尿樣,並以此分析他們的催產素濃度。
結果顯示,與那些沒有經歷過父母離異的人相比,經歷過父母離異的人的催產素水平要低得多。動物研究也表明,早期父母分離帶來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催產素活性受到抑制。
對實驗結果進一步分析可以看到,在童年經歷過父母離異的人認為,自己的父母缺乏關愛,十分冷漠,自己的父親更具虐待傾向。
與此同時,與童年時期父母婚姻美滿的人相比,他們更不自信,對親密關係更不自在,在兩性關係中更缺乏安全感。
另外,他們會認為自己育兒時不夠敏感、熱情,自己的育兒方式不夠親密,會更多地使用懲罰措施。
參考文獻:
https://neurosciencenews.com/oxytocin-divorce-16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