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自由和民主」,這是澳大利亞時常在國際輿論場上渲染的論調,也頻頻藉此攻擊他國所謂人權議題。然而事實上,在過去20年中,澳大利亞披著「自由和民主」的外衣,一方面屢犯戕害生命、踐踏人權的鐵案,一方面將自己置於人權的道德高地,對他國指手畫腳。
香港《南華早報》15日例舉澳大利亞20年間在人權議題上的罪行,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與中國關係緊張的背景下,澳見機將自己描繪成一個致力於踐行法治和人權等西方價值觀的全球公民,是徹頭徹尾的偽善;反躬自省,澳方沒有資格對中國的人權議題說三道四。
「沒有資格」的背後是澳方罄竹難書的人權「黑記錄」。
2001年,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對尋求庇護者採取強硬政策的西方國家。是年,時任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首先在南太平洋島國諾魯共和國和馬努斯島建立了兩個離岸難民中心,以應對因戰亂和政治動蕩前往澳大利亞尋求庇護的避難者蜂擁入境。隨著時間的推移,離岸難民營逐漸成為防止第三國尋求庇護者乘船偷渡澳大利亞領土的最重要應對措施。澳大利亞法律規定,任何在海上被截獲的難民都要被送到諾魯或馬努斯島,並永遠不得定居在澳大利亞。
2016年,英國《衛報》發布了2000多份有關諾魯難民中心的洩露報告,多達8000多頁的文件前所未有地向世人展示了澳大利亞政府拘留的這些難民所遭受的種種毆打、性侵、自殘、虐待兒童和非人生活條件等令人震驚的情況。報告中記錄了一些精神上飽受創傷的孩子令人心痛的行為:2014年9月,一個女孩兒將自己的嘴唇縫了起來,一名警衛見到她後開始嘲笑她......
同一年,在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間關押於馬努斯島的1905名難民集體將澳政府和承包商告上法庭,指其在拘留所的待遇構成「系統性的虐待」。
若非曝光,這些自稱被遺忘在世界角落的避難者恐真將被遺忘,至少澳大利亞政府對此無動於衷。
《南華早報》指出,自2004年以來,多個聯合國機構敦促澳大利亞結束離岸拘留的做法。但每一次,澳大利亞政府都無視這些要求。2015年,面對聯合國酷刑問題特別報告員的譴責,時任澳大利亞總理託尼·艾伯特輕描淡寫地回應道,「我真的認為澳大利亞人已經厭倦了聯合國的說教。」
相似的悲劇也發生澳大利亞土著身上。
澳土著佔澳2600萬總人口的3.3%,然而逾28%是囚犯,是世界上被監禁人數最多的種族。與此同時,在澳大利亞的政治階層中反對土著於議會擁有一席之地的聲音猶在。此外,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健康和教育狀況非常糟糕。數據預計,2015年至2017年間出生的男性土著壽命預期為71.6歲,而白人男性為80.2歲;女性土著居民75.6歲,而白人女性為83.4歲。無異於對難民遭遇的態度,面對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譴責,澳政府和大多數澳大利亞媒體都以視而不見回應。
不接受批評,無視問題癥結,是澳大利亞的一貫作派。
在國際舞臺上,澳大利亞則表現出自定義的「自由和民主」。澳方不假思索地跟隨美國支持以色列在被佔巴勒斯坦領土擴建定居點以及吞併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站在國際社會主流立場的對立面。常年來,對環保「不上心」,近年來碳排放量還不降反升,飽受各國質疑批判。為此,英、法、聯合國主辦的氣候峰會在開始之前直接「禁言」了澳總理莫裡森。遑論最近剛剛曝出的澳大利亞軍隊在阿富汗屠殺39名平民和俘虜之慘絕人寰,莫裡森卻藉機向中國倒打一耙妄圖轉移視線。
自詡民主國家,澳大利亞在高調宣揚的人權和價值觀層面實則黯然失色。事實勝於雄辯,在中澳兩國關係緊張之際,澳大利亞自立「民主、自由」人設以此妄圖對比中國實屬逞口舌之快,反而聚焦了明事理的全球力量一探澳大利亞人權記錄的究竟。毫無疑問,澳大利亞的「自由和民主」是謊言編織外衣,血淚交加的裡子如何經得起推敲?
作者:蘇展
編輯:蘇展
責任編輯:施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