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在辦一個有關「黑石號」的特展,你們知道嗎?
反正我是前幾天在飛機上的雜誌上剛看到,今天就特地趕去上海博物館一探究竟。
「黑石號」是什麼?
它是一艘沉船,一艘9世紀的阿拉伯貿易商船。公元9世紀的時候,當時世界上有兩個強大的國家,在東方的就是我們的唐朝,印度洋一帶的是阿巴斯王朝。
由於當時絲綢之路的陸路變得越來越艱險,而海上絲綢之路由於其運載量大、運輸距離遠等優勢迅速發展起來。
因此當時阿巴斯王朝,就派出貿易商船,從巴斯拉出發,一路向東穿越印度洋、孟加拉灣、馬六甲海峽,到達中國。
回程的時候,這艘商船裝滿了一船的貨物,約有7萬餘件,25噸重。原本這艘商船能夠順利回到阿巴斯王朝,那一定能賺得盆滿缽滿,但可惜在印度尼西亞勿裡洞島海域發生觸礁,船上所有的貨物、船員都一同沉入了海底。
原本這艘商船叫什麼,已經無從考證。在1998年,在一塊黑色大礁巖附近發現了這艘沉船,因此將其民名為「黑石號」。
黑石號沉入海底之時,定不會想到自己要在深海裡沉睡12個世紀之久,才能被打撈上來。船上的貨物不曾到訪阿拉伯,卻又被送回了故鄉。
參觀此次「寶曆風物」特展和以往主題展覽都不一樣。
像長沙的馬王堆是墓葬文物,西安的何家村是遺世的珍品寶藏,總得來說這些寶物在被埋土之時,其主人都是希望他們永遠不要被打擾,因此都是主人的稀世珍寶。
可這「黑石號」不一樣啊,這壓根兒就沒想到會被買入大海,所以在當時而言,船上存放的並不是珍寶而是商品,雖然當時顯得很普通,但穿越千年,如今看來就是文物、是珍寶。
也因此,在參觀這些打撈物時,你感覺不到這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又或是說,用怎樣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講述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是擺在博物館布展方面前的難題。
所以我們會看到,除了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館藏外,還有上海博物館等10家國內博物館一同參與布展,更直觀地向遊客介紹「黑石號」文物的前世今生。
在黑石號所出的陶瓷器達6萬多件,幾乎涵蓋了唐代南北方最為著名的窯廠產品。其中一長沙窯產品最多,達到57500餘件,其中5萬餘件是各式各樣的碗。
在唐朝有「南青北白,長沙窯」三分天下的說法,雖說工藝水平、藝術價值長沙窯不能與前兩者相比,但是它勝在接地氣,勝在物美價廉,勝在薄利多銷。
長沙窯作為中國瓷器遠銷海外,目前在2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出土我國的長沙窯瓷器。
欣賞長沙窯,可以看到上面各色生動的花紋。不僅有中國的詩詞書畫,還有根據西方客人定製的,椰棗樹、胡人歌舞等等各色形象。
這次「寶曆風物」的展出,館方可沒藏著掖著,拿出的都是自己圖形優美、器形完整的珍品。形式也是多種多樣,除了碗碟,還有罐、葫蘆瓶、水盂、油盒、油燈、瓷塑動物等等產品。
再來看看出水第二多的廣東窯,廣東窯生產的罐一般都是作為容器使用的。從「黑石號」現場的出水照片可以看到,大罐內整齊擺放著長沙窯的碗,中小罐內則放置香料等其他物品。
有一組藏品叫「青釉短流四系罐」,第一件是這次「黑石號」的出水文物,第二件則是揚州博物館館藏。由於在海水裡浸泡了1200多年,罐外的釉色已經褪去,兩相對比凸顯出,海水在星轉鬥移中的威力。
在「黑石號」出水打撈的文物中,一共出水了3件唐青花磁碟,這次上海展覽中帶來了2件展品。在未發現這三件青花瓷器之前,最早發現的青花瓷器是始於元朝,隨著文物的發掘,一下子把中國人發明青花瓷器的時間,向前推進了進400年。
有一件文物特別能代表但是東西方世界的交流及商業交流的繁茂,就是這個伎樂紋八稜金杯。
八稜金杯由純金製成,共有八個稜面,每面焊接遊金片錘揲而成的不同人形,分為別一位舞者和七位樂伎。根據其高鼻梁深目的特徵,應為西域胡人。金杯側面有環形指鋬,擱放拇指的指墊鏨刻了兩個捲髮、長鬚的相背胡人頭紋像。
此次特展的時間有限,到2021年1月10日為止,真心地建議在上海的朋友抽空去看一看。遠道而來上海遊玩的朋友,也不要錯過上海博物館的館藏作品。上海雖不是千年古都,但是在動蕩的年代,卻給文物以最好的保護,因此上海博物館內的文物,足以和國內其他省份的博物館媲美。
上海博物館開放信息: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人民大道201號(近武勝路)
開放時間:除國定假日外,每周一閉館,9:00~17:00,16:00後停止入場
預約方式:「上海博物館」公眾號實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