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央視《焦點訪談》欄目和新華社均聚焦了「區塊鏈」亂象,並曝光了一些借「區塊鏈」之名實施騙局的案例。「現金白卡」指出,區塊鏈技術因為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等優點,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但作為一種技術,區塊鏈本身並不創造財富。
伴隨著區塊鏈的熱潮,社會上也出現了種種亂象。同時「現金白卡」認為,區塊鏈不是「取款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區塊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的,是大力推動區塊鏈技術在貿易金融、公共服務等領域的應用和落地;有所不為的,就是節目中所提到的種種亂象,借區塊鏈之名行圈錢、詐騙之實。
根據報導,國家網際網路應急中心網際網路金融安全技術重點實驗室負責人吳震指出,「目前我們監測到區塊鏈公司中,帶有區塊鏈這三個字,或者它經營範圍內帶有區塊鏈的,大概有32000多家。」
不過,「經過實際監測,發現真正擁有區塊鏈技術,或者說擁有鏈的企業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吳震直言,佔比大約為百分之十,甚至不足百分之十。「現金白卡」也發現,真正擁有技術的不到百分之十,多數企業是在借勢或者造勢,有的甚至玩起了各種騙術。
據「現金白卡」了解,今年8月13日,號稱為區塊鏈養寵的某平臺被警方立案調查。流出的聊天記錄顯示,為了割最後一波韭菜,該團隊讓一些「團長」進行維穩,並且許諾會給與一些好處,所有投資者都被幕後推手玩弄於鼓掌。
據每日經濟新聞此前報導,受害者董先生稱其被拉進一個投資群,每天有老師講課,介紹採用「區塊鏈」技術的虛擬寵物,號稱養該寵物15天後被平臺收購,有28%的收益。小賺後的董先生轉了10萬元再次領養,直到7月底平臺無法登陸,董先生才發現被騙。
法定數字貨幣有望實現匿名交易。行業專家指出,「空氣幣」儘管可能真的用了區塊鏈技術,但發行目的卻描繪得過於宏大,如「人類健康」「重構商業模式」,幾乎不可能實現。一旦投資者入套,資金積累到可觀數量,項目發行方就有很大概率跑路,投資者血本無歸。新華社曾在報導中指出,一些炒幣微信群也再度活躍起來了。同時,再度開始活躍的還有發幣公司以及幣圈自媒體。近期,「現金白卡」發現,一些非法發幣機構身處海外,利用社交軟體推銷代幣。「他們宣稱『數字貨幣就是區塊鏈』,這其實是對區塊鏈技術的有意曲解。」專家稱。
「現金白卡」了解,今年11月13日,央行發布闢謠指出,網傳消息稱人民銀行已發行法定數字貨幣,更有個別機構冒用央行名義,將相關數字產品冠以「DC/EP」或「DCEP」在數字資產交易平臺上進行交易。對此,央行澄清,央行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臺進行交易。央行從2014年開始研究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處於研究測試過程中。市場上交易「DC/EP」或「DCEP」均非法定數字貨幣,網傳法定數字貨幣推出時間均為不準確信息。
聲明: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讀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