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委如良師。」
綜藝舞臺上總會出現導師。可導師,未必都是良師。
《演員的誕生》第一季上的章子怡,就曾把「良師」兩個字做到恰如其分。演《半生緣》裡的張馨予,從進門到屋內一系列動作不符合邏輯。張國立請章子怡去示範一二。
先在門口緊張地搓手,然後在推門之前猶豫、停頓;走進屋後環顧了一周將地上的東西扶了起來.......於是所有情緒的漸進,變得合理。
在演員職業裡,遇到先於你翻閱了角色的人,可以視為良師。
同理,在生活裡,遇到了先於你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人,也可以視為良師。
《主持人大賽》上的董卿,就是這樣的人。這是個拳拳到肉的節目,它有嚴苛的賽制,精準的限時,無法預知的題目;考驗的正是身為主持人的知識儲備、經驗儲備和臨場反應。
看過的人多少了解這場大賽的節奏。並為這種節奏倒抽一口冷氣。從背景板後走上舞臺,與主持人對話,再到看到題目,不過2分鐘。看到題目到倒計時開始,只是幾秒鐘。選手所有的表述都要在規定的2分鐘之內說完。
習慣頭腦風暴,這就是主持人。
以新聞主持為例,如何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一個漂亮的回答。董卿答,黃金拋物線。
「設定情節而後進入話題,而後引發衝突,而後進入高潮,解決問題,給出結論。」
在一個專業的比賽上,她的每一條點評都是一道黃金拋物線。起點是專業,落點更像是啟發。
王嘉寧和姚軼濱面對這樣一道題目:1.作為主持人,應該讀萬卷書。2.作為主持人,應該行萬裡路。兩個人各執一詞,分別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觀點是針鋒相對的。
董卿在點評時卻站在一個對立統一的角度,「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對於人來說都是重要的。它能夠讓人擺脫的是局限和狹隘。這樣的點評則更像問題的一種升華了。
董卿在評委席上,參與編織了這場大賽的精神輸送。
這裡是一副圖,獵人拿著槍對準憤怒的熊,一臉勝券在握。而兩人所處的地方不是高原,而是一條孤零零的平衡木。
選手王嘉寧點到了人與自然相處時的敬畏心,人與自然的平衡,卻沒有講出他們也是一對對立統一的關係啊。
「對抗有時候也是一種平衡。」
「如果我們失去了平衡,槍響之後沒有贏家。」
她此時,更像是一枚題眼。舞臺上的主持人之中很多都尚為青澀,他們來到這裡,輸贏只是其中一方面。更多的是見見站在行業頂尖上的人,我想,董卿應該很難讓大家失望。
有時,她的點評在延伸深度時,給予選手職業啟發。
鄒韻面對的題目是眾籌平臺的兩端,一端是大把獻愛心的人,一端是傷病的老人家用善款買車買樓。
董卿說,媒體人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們今天的新聞人,面對的是同樣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
「保持自己的思考力、辨別力和定力,我覺得這可能是出題的意義所在。」
所謂匹敵,是相得益彰,也是棋逢對手。非得這樣的導師,才能達到我們平常掛在嘴邊上的那句「出圈」。木秀於林,必然被各種人看見,董卿在其中傳遞的又何嘗不是一種主持人的光榮和理想呢。
而且她,總是柔和、精準又有態度的。
都喜歡,或更喜歡,董卿更傾向於說,我更覺得誰表現得好。
不錯,或都不錯,董卿更傾向於表示哪位選手哪裡有失誤,她情願直接地點出不足。
我們看過太多柔情似水、感性至極的導師,他們其中一些人pick的標準就是,「我喜歡」,「感動到我了」。也許在某些場合是合適的,但在《主持人大賽》上是吃不開的。能點撥專業的,唯有更精通的專業。能釐清道理的,也唯有從裡到外都清清醒醒的人。那勢必有人坐鎮,才能完成一種點撥和傳承。
董卿對新人,欣賞多、扶持多,而非畫地為牢,把經驗私藏。是一位太無私的良師。
這樣統統不是憑白而來,而是她在自己職業道路上的思索的結晶。
有太多人誇讚董卿了,但我從沒懷疑過這有所謂的「政治正確」,因為畢竟你每一次觀察她,她都能回贈你的注視。
圖片來源
新浪微博
時尚COSMO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絡我們獲取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別忘了點個讚哦~
在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