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來自北京晨報的消息說,明年北京市高考的命題形式將有重大調整。未來教育發展的大方向是不分文理科,高考試題將更加貼近與實際生活的聯繫,還將重點突出「不同學科知識相互交叉」的綜合性試題。舉例說,以前語文作文的命題形式為以「誠信」為題寫一篇作文,今後語文作文的命題形式有可能為「請你根據霧霾天氣嚴重的現狀給北京市政府寫一封信」。語文試卷中可以滲透地理、歷史、生物等學科的知識;物理學科在考查電壓、電極的知識點時,同時可以考查化學學科電解質相關的內容,從而形成「大理綜」、「大文綜」的考試模式。甚至可以在考查文科知識時,滲透理科知識,如地理學科中的石灰巖考點,可以同時考查化學方程式,從而逐漸向著文理科相互融合的方向過渡。
我們知道,高考改革在繼續深化,但是困難仍然不小。不過,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隨著教育改革整體步伐的加快,高考改革還是有看得見的提速。就目前總體形勢看,國家統考命題和分省命題再加自主招生命題和面試的基本格局還將繼續存在。相對而言,我們看到的提速主要表現在高考試題的明顯變化上,這從北京市降低英語分值和近期作出的命題形式上變化可見一斑。由此,我們不難聯想到,要做出高考制度方面的重大變革尚需嚴格設計和論證,而作出試題形式和內容的變革還是相對不難。所以,這次北京市作出高考作文命題形式和內容的調整,實際上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高考試題不只是一張製片,在這張小小的製片上,我們其實可以大有作為:從小處入手撬動高考變革成為可能。
自從1978年恢復高考制度之後,一卷定終身延續了幾十年,一張高考試題關係到千百萬考生的命運,也決定了我國的高中教育教學的走向。可以說,一張高考試題幾乎演變成了千篇一律的重在檢查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應試試卷,加劇了應試教育的蔓延程度。而由此造成的最大惡果就是高考考題難以全面檢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導致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無一例外圍繞著高考試題轉圈圈,考生麼就教什麼,考什麼就學什麼。這自然就讓教育教學走入了最求短期功利的胡同,極大地限制了教育教學應有的廣闊視野。更嚴重的是,我們在培養學生應試能力的同時,由於過度追求分數,還導致學生關注現實、聯繫現實生活觀察思考社會現象、自主探究問題和動手解決問題以及創新思維諸方面能力的弱化。
今天看來,我們把造成這種這種問題的原因全部歸入高考制度是不公正的。我們應該反思的應該是高考試題的形式和內容,因為高考試題的形式和內容直接起著引導教育教學具體行為的方向、方式和方法選擇。假若我們的高考試題不再以檢查學生書對本知識的掌握為重點,而是側重於檢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重點,那麼,我們的高考就可以通過一張試題引導我們的教育教學走向與應試教育不同的方向。如果是這樣,我們針對高考制度的指責現象就會減少。由此,我們就可以通過一張紙片科學地綜合地引導教育教學走向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之路上來。於細微處見精神,我們有必要緊密結合新課改加大對高考試題引導教育教學行為作用的研究,用創新精神不斷研發符合培養人全面成長的高考試題,努力讓考生通過一張試題展示多方面的綜合素質,由此改變我們對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就成為可能。
可見,不管高考在制度上如何變革,任何考試形式和考試方式(筆試和面試)其實都只能在考試試題上得到反映。所以,有效地變革高考試題其實就是高考改革的一個關鍵點和可操作點。
面對現實,單說高考作文的命題形式,可以說,幾十年來是一成不變的,且命題與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相去甚遠。例如我們十分熟悉的命題形式不外乎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這種格式化的僵化的命題形式確實該改一改了。這種格式化的僵化的命題形式從某種功能上說,導致了作文教學脫離現實生活而變得千篇一律現象的產生,把作文教學變成了空中樓閣,每年出現押題和大量套作作文就是例證。尤其嚴重的是,這種考試作文還從根本上導致學生作文空洞無物,喪失個性。毛澤東說過,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不關注現實生活,不會觀察社會現象,卻成了我們的學生作文的一大明顯的弊病,原因在哪裡?就在我們沒有教會學生怎樣用母語反映客觀事物,而是在思想僵化的應試作文上徒費工夫。
如今,我們總算看到了北京市高考改革的具體行動,在繼調整了英語和漢語的分值結構之後,及時推出命題形式和內容的變革。雖然這樣的改革還需要若干年的實踐檢驗,但是不管怎樣說,我們迎來的是高考改革的希望。北京市高考作文選擇作文與現實的聯繫,必將開啟考試作文的新面貌,也將引導作文教學真正走進現實生活,讓作文教學生活化,與學生的生活環境密切聯繫,引導學生把學到的作文知識與觀察生活和思考生活結合起來,培養他們的語言綜合分析和運用能力。這個方向無疑是正確的。
而大理綜和大文綜試題形式與內容的變化,無疑突出了各類知識的融會貫通,這也正是我們幾十年課程改革的追求,是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具體舉措。知識融會貫通的綜合考試,實際上就是在檢驗考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這將促進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對各科知識的綜合積累,也將引導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聯想能力和有效遷移能力。
對北京市高考試題的變化,我們要站在解決教育積弊的角度看它的改革意義,看它給教育解放思想的意義,看它對課程改革的促進意義,看它扭轉應試教育的意義。可以說,北京高考試題的命題變革是未來高考的風向標。作為學校、教師、家長和學生,從現在起,一定要注意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為適應未來的新高考做好綜合積累和養成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必要準備。
別看高考試題只是一張紙片,但它承載的考試改革意義卻重於泰山,它的質量高低直接決定我們是繼續走應試教育的老路還是走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新路。如果是後者,它將進而用新的面貌引領我們的學校辦學、課堂教學、教育教學評價走向培養人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之路和理想發展之路。(作者為蘭州市第十中學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