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產品都還沒出來的晶片公司估值能達到10億,這太瘋狂了。」 一家美元基金合伙人向媒體感嘆。
「一芯」難求,2020年下半年以來,隨著中芯國際、寒武紀等晶片行業企業A股上市,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的創業項目「估值竄上了天」。
2020年,突發疫情讓全球經濟一度停擺,但隨著國內經濟的復甦,創投圈在下半年意外的火爆了起來。
貿易戰和疫情雙重背景下,醫藥生物、在線教育、社區團購、晶片半導體都成為熱門的投資領域,項目估值水漲船高,甚至有些VC基金對明星項目不盡調、不籤合同就直接打錢。
投資圈對好項目的狂熱背後,是全社會對新經濟和科技創新的渴望。
近期,社區團購遭到輿情「痛批」,資本無序擴張也被點名批評。然而,創新產業發展需要社會資本、民營資本的加入,能用正確的「姿勢」投資「好項目」,也著實是個考驗。
「千裡馬」何處尋
就在今年下半年這一波創投火熱之前,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除了少數獨角獸項目容易融資,已經在「資本寒冬」論調下過了兩年多。
現在仍有不少人感嘆,「創業」的黃金時代過去了。文化IP產業一度是個熱門賽道,某創業項目在2017年拜訪了十幾家投資人,終於在年底敲定了一家機構,但那年春節過後,這家原本要籤協議的機構躲躲閃閃,最終表示「再觀察」。
一直以來,在創投圈、投資界,創業項目與資本的關係頗為「曖昧」,你追我趕。好項目總是稀缺的,這背後是上一波網際網路經濟創新熱的後遺症,也是新的科技創新產業正在「換擋」期的重要表現。
在當今大環境下,追堵「風口」、「不看估值投進去再說」,是不錯過好項目最簡單粗暴的方法論,沒有什麼技術含量,更有可能成為新一波估值泡沫的炮灰。
如何發現「好項目」,非常考驗投資人的眼光、膽識、專業性;能否抓住一匹「千裡馬」,看的是內功。
發現好項目,需要對產業有深刻的理解,有時候甚至是「逆市」而動。
中國造車新勢力的代表之一小鵬汽車,其創始人何小鵬出身阿里。從決定離開阿里到正式辦完離職流程,中間有近半年時間,何小鵬約見了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的創始人,他知道造車需要很多很多錢,希望在從阿里出來之前就把這件事搞定,而且最好是有兩家巨頭能夠同時戰略支持。
阿里的入局是何小鵬原本沒有想到的,阿里此前很少投資離職人員出去創辦的公司。有媒體報導,在正式離職前幾周的一天,何小鵬去找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逍遙子)等高層告別,沒想到的是,逍遙子對小鵬汽車很感興趣,順利敲定了投資。為了表達阿里巴巴對於小鵬汽車的支持,直接由阿里巴巴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出任小鵬汽車董事。
2020年中國造車新勢力快速崛起背後,不僅有阿里。2019年騰訊在蔚來汽車資金鍊最艱難的時刻「輸血」,又堅定增持,成為蔚來汽車否極泰來的重要支持。理想汽車也是憑藉美團的雪中送炭,挺過了黎明前的黑暗。
尋找「千裡馬」,有時候更需要專業的眼光,及早出手,也需要為創業者帶來不一樣的價值。
貿易戰之後,AI晶片等硬科技的重要性凸顯,才出現了上述「瘋狂的估值」,但也有人早早入局。
燧原科技成立於2018年3月,公司創始人兼CEO趙立東曾在矽谷工作超過20年。在燧原剛成立不久,同樣是尚處於「PPT」階段時,騰訊投資,出手了。當時燧原科技還不足10人,連辦公室都是借來的。
雖然在早期,但晶片設計就是晶片產業鏈上的「大腦」,有實力的技術團隊在全球都鳳毛麟角。能夠抓住這樣的項目,需要下功夫深入產業,全面跟蹤業內動態。想要獲得這樣的團隊信任,還需要提供更多的價值,充分尊重創業團隊的理念和經營,多支持、不幹預。
今年5月燧原科技宣布完成B輪融資7億元人民幣,騰訊再度跟投,當時趙立東對媒體表示,燧原正與騰訊一起針對AI的多種應用場景進行深度合作——除了資金支持,場景創新是科技類創業項目非常看重的價值。
千裡馬其實一直都有,只是考驗好伯樂的眼光,以及對千裡馬的吸引力,在投資圈,這從來都是一個雙向選擇題。
如何成為「好伯樂」
好伯樂不是財大氣粗。
就算是「PPT」融資,好的項目永遠不能被投資人喧賓奪主,「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好伯樂的自知之明、明智之選。投資人最終做成CEO的,都是被動、甚至失敗的案例。
某深圳PE曾經在2017年擲資三個億投資某高端製造業項目,希望能夠為管理層帶來資金支持的同時,帶來市場資源,拓展銷售渠道,而高管團隊是技術出身,對行業專業性了解更高。這樣的組合一度非常常見,投資人看上去也帶來了不錯了投後「增值服務」。
但最終,因為投資人深度參與經營,與高管團隊行業認知、經營理念不同,這個高端製造項目不到一年的時間便散了攤子,投資人氣憤的砸了一屋子的辦公桌,一年的投入,消耗了大量資金,其投資損失可謂慘重。
能夠做到懂行業、懂創始人、不喧賓奪主,對於「好伯樂」非常重要。
據燧原CEO趙立東回憶,當初接受騰訊投資,是因為騰訊明確提出可以幫助燧原科技在初創階段實現「熱啟動」。晶片開發周期長、風險高、投入成本大,每次流片都需要數千萬甚至上億的資金消耗,「燒錢」是行業不可避免的發展之路。同時,對晶片公司來說,除了研發投入、產能投入,有應用場景同樣關鍵,這一點,騰訊更大方承諾。
還有一點在於,騰訊在過往都是以少數股權進行投資,對被投企業幾乎只幫忙、不幹預。
從整個投資圈文化來看,產業資本相對而言更容易成為「好伯樂」,他們沒有募集資金壓力、不用承諾投資收益率、更沒有退出壓力;而且立足產業內,這類資本往往更懂行業,可以帶來上下遊等投後資源。
近期,A股市場又一個千元股誕生——石頭科技成為2000年後A股市場繼貴州茅臺之後另一隻千元股。這家成立於2014年的公司,是一家智能家電研發製造商,其主要產品為小米定製品牌「米家智能掃地機器人」、「米家手持無線吸塵器」。
沒錯,石頭科技和小米關係匪淺。他們不僅是小米定製品牌供應企業,小米也是石頭科技的客戶、分銷渠道,小米控制的天津金米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還持有石頭科技11.85%的股權。
從投資的角度,這是一次絕對成功的「伯樂與好馬」的組合。小米為石頭科技帶來了產業鏈資源、直接拉動生產和銷售,同時,小米也通過股權投資與石頭科技深度綁定,利益共享。
實體發展需要金融支持,創新產業需要直接融資支持;金融不能空轉,股權投資更不能簡單粗暴的逐利。
做一個「好伯樂」,做企業早期的伯樂、中期的導師、長期的朋友,是投資行為本身獲得成功的前提,更可以為被投企業、為產業發展、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