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種茱萸?

2020-12-20 廣州日報

漢 絹地茱萸紋繡

清 石濤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意圖

清 茱萸紋盆

古代 佚名 《山茱萸圖》

農曆九月九日,古人為何要佩戴茱萸囊和插茱萸?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中描寫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是哪一種茱萸?前一個問題,現代學者並未解釋清楚。後一個問題,至今仍未有定論。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鍾葵

茱萸和菊花是重陽節必備吉祥物

眾所周知,茱萸和菊花是中國人過重陽節必備的吉祥物,前者雅號是「闢邪翁」,後者又名「延壽客」。但對於為何要在重陽節使用這兩種吉祥物,現代學者的解釋往往語焉不詳,不能令人滿意。另外,對於王維詩句「插遍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在解釋上也產生了很大的分歧。

現代學者對第一個問題解釋不清楚,是因為對重陽節的含義在理解上有偏差。一些人簡單地認為,重陽重陽,就是陽氣太盛,古人認為此日是不吉祥的日子,故須佩戴茱萸囊或插茱萸「闢邪」。重陽是農曆九月初九,「九九」就是「久久」,為了「長長久久」,故須飲菊花酒「延壽」。

重陽節是在農曆九月,古人稱九月為「季秋」。另外,十二地支中的「戌」,與九月相對應,故九月亦稱「戌月」。這個時候,從氣候而言是天氣由熱變寒,也是容易產生瘟疫的時候。

茱萸是一種藥物

可治多種疾病和防瘟疫

茱萸是一種藥物,可治多種疾病和防瘟疫。漢代的《神農本草經》雲:「茱萸,味辛溫。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根殺三蟲。」可見古人早已了解茱萸的藥效,故自古以來便有在重陽節佩茱萸囊的習俗。多記載西漢逸聞軼事的《西京雜記》,有一則便雲:「漢武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古,莫知所由。」宋代的《太平御覽》引晉周處《風土記》雲:「俗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頭,言闢除惡氣而御初寒也。」

古人於重陽節登高並佩茱萸囊飲菊花酒之事,則見於南朝梁吳均的志怪小說《續齊諧記》:「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景如言,舉家登山……今世人九月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古人佩茱萸囊,是為了闢邪氣御初寒,飲菊花酒,則毫無疑問是為了延壽。《易經》認為「九」是老陽之數,九九八十一,此數於人的壽命而言,已是耄耋之年,人們於此日飲菊花酒,正是期盼生命長久。

古人一直認為,菊花有廷年之效。如曹丕在《與鍾繇九日送菊書》中說:「歲往月來,忽逢九月九日……是月律中無射,言群木百草,無有射地而生。至於芳菊,紛然獨榮,非乎含乾坤之純和,體芬芳之淑氣,孰能如此……輔體延年,莫斯之貴。」

大多數人認為王維兄弟

登高時所插茱萸是吳茱萸

第二個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因現代植物學上的茱萸並非只有一種,而古人對茱萸的描述往往不是那麼清晰,作為詩人的王維,更不可能對詩中提到的「茱萸」作詳細的植物學解釋,所以現在人們對王維詩中的「茱萸」有不同的看法。現在的茱萸,大概有四種,分別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和草茱萸、芸香科的吳茱萸和食茱萸。這四種茱萸,哪一種最有可能是王維詩中的「茱萸」呢?

學界多數人認為,王維的兄弟在重陽節登高時頭上所插的茱萸,是芸香科的吳茱萸。理由是:吳茱萸的枝葉和果實都有濃烈的氣味,尤其是果實,入口極辛辣。入藥有溫中、止痛、理氣、祛溼的功效,多用於治療嘔逆吞酸、厥陰頭痛、髒寒吐瀉、脘腹脹痛等症,與《神農本草經》對茱萸藥效的記載一致。而山茱萸和草茱萸的枝葉和果實都沒有氣味,與古人所描述的「茱萸自有芳」「茱萸折葉葉更芳」「茱萸氣烈」等並不相符。

此外,古人登高插茱萸或佩戴茱萸囊,如果沒有濃烈的氣味,就起不到「闢除惡氣」的作用,因此王維兄弟頭上所插的茱萸,不應是沒有氣味的山茱萸和草茱萸。與吳茱萸同科的食茱萸,即椿葉花椒,雖然同樣有濃烈的氣味,但枝條上長滿了刺,容易扎傷人,用它來插在頭上的可能性不大。

在這種觀點下,也有人說,「茱萸」就是茴香,是這樣嗎?其實不是這樣的,「茱萸」屬芸香科,茴香屬傘形科,兩者是不同的。另外,八角茴香又稱茴香,外形跟芸香科的茱萸比較像,人們可能誤認為茱萸就是茴香,這是不對的。

有人並不認同上述觀點。認為:王維在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此時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從實際地理位置的角度分析,王維詩中描述的應該是山茱萸。因吳茱萸多產於山地、路旁或疏林,分布於長江流域或華南一帶,主產於貴州、廣西、湖南、雲南、浙江、四川等地。而山茱萸雜生於山坡灌木林中,分布於陝西、河南、山西、山東、安徽等地。比較茱萸的產地和王維寫此詩時的所在地,他在詩中所寫的應該是山茱萸。

此外,據《名醫別錄》等書記載,吳茱萸「有毒」,古人不會將「有毒」的植物插在頭上。

重陽節插茱萸

就地取材品種不一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大量隨葬文獻,均為西漢初年的抄本,其中包括醫書《五十二病方》。在這部醫書中,出現了「朱臾」「樹臾」的藥名,用於治療「癃」、「疽」等疾病。近年來,有人以此為依據,想證明古人所說的「茱萸」是食茱萸而不是吳茱萸。理由主要有二:一是「茱萸」是疊韻聯綿字,按一些語言學家的理論,部分連綿字是由單音節詞變形重疊而成,「茱萸」二字,也是這樣由「茱」變形重疊形成。二是「茱」的本字是「朱」,按照聞一多的解釋,「朱」就是「有刺之木」。而食茱萸正好就是有刺之木,由此推論,《五十二病方》所提及的「朱臾」「樹臾」,就是食茱萸。進一步推論,《神農本草經》和王維詩中描述的「茱萸」,也是食茱萸。

還有一種觀點較為折中。其觀點為:草茱萸根莖較軟,食茱萸多刺,均不適合佩戴。山茱萸雖沒有香氣,但蒴果晶瑩剔透,非常美觀,插在鬢髮上最漂亮。吳茱萸雖然也可以佩戴,但果實顏色較暗,用來插比山茱萸遜色得多,用作香囊則比山茱萸更勝一籌。重陽節插茱萸和佩戴茱萸囊是我國大多數地區的習俗,各地百姓根據茱萸的地理分布,就地取材,或用山茱萸,或用吳茱萸,似乎更符合實際。

相關焦點

  • 「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長什麼樣 你見過嗎?
    又是一年重陽時,也是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千古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在一年中被提及頻率最高的日子。只是,茱萸究竟長啥樣?吳茱萸。記者 崔引 攝山茱萸。記者 崔引 攝曾是「重陽之花」茱萸曾是當仁不讓的「重陽之花」,風頭之勁一度蓋過同樣覬覦「重陽之花」的菊花。西漢的《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武帝宮人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賞茱萸、採茱萸、佩茱萸、插茱萸的習俗源遠流長,由此可見一斑。
  •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挿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茱萸怎麼讀?茱萸拼音:[zhū yú]在重陽節這一天,按照我國民間風俗,人們除登高望遠、暢飲菊花酒外,還要身插茱萸或佩帶茱萸香囊。重陽節與茱萸的關係,最早見於《續齊楷記》中的一則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學道。一日,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那天,你家將有大災,其破解辦法是叫家人各做一個彩色的袋子,裡面裝上茱萸,纏在臂上,登高山,飲菊酒。
  •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山茱萸除寄相思,還有這些功效
    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當時「茱萸」的名詞解釋是「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茱萸常被古人用來遙寄相思,殊不知茱萸除了寄託相思,還能泡水喝,且還有令人意想不到的藥效。
  • 重陽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從小才華出眾,《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是他十七歲的時候寫的。當時,王維大約正在長安求取功名,重陽節到了,他難免思念起家鄉的親人,於是寫下了這首詩。像往年一樣,他們也會在頭上插上茱萸吧。可是今年我不在家,不知道他們此時此刻該多麼想念我啊!王維這個處理很有意思,本來是自己思念兄弟,他卻偏要倒過來寫,偏說兄弟思念自己。經他這麼一寫,剎那之間把兄弟之間的感情給溝通了,即使遠隔千裡,我們都在深情思念著對方,達到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效果。
  • 遍插茱萸少一人丨山茱萸、燈臺樹、毛棶、光皮樹、紅瑞木、棶木、四照花、青木與桃葉珊瑚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不是九月九日,但可以憶山東兄弟。其實這裡不是少一人,而是少一真正的茱萸。
  • 老爸的中草藥趣談:山茱萸 吳茱萸 食茱萸
    詩中最後一句是什麼意思? 晉朝的周處撰寫的《風土記》和南北朝的吳均撰寫的《續齊諧記》這樣記載:東漢時,汝南(今河南省平輿縣)人桓景跟方士(道士的前身)費長房學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一早,你們全家要人人戴著茱萸躲到山上去,晚上再回家。」桓景一家在山上時,每人折取了一小截帶有茱萸果實的樹枝插在頭髮裡。晚上回家後,發現雞鴨牛羊死了一地。
  • 遍插茱萸,唐朝的重陽節為什麼有插戴茱萸的儀式,有多重要?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朝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衣解詩:這首詩是重陽節的名詩,清爽上口,卻又越讀越有深意。這首詩也是目前網絡上最流行改編的古詩之一。因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加班倍思親,成了最流行的套語。
  • 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 |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中國有些地方有登高的習俗。⑴九月九日:即重陽節。古以九為陽數,故曰重陽。憶:想念。山東:王維遷居於蒲縣(今山西永濟縣),在函谷關與華山以東,所以稱山東。⑸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即草決明。古時人們認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
  • 金色山茱萸花
    估計大多數人知道茱萸花,都源於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花是古代人們在重陽節插在鬢角做裝飾的。如果不是樹上有牌子,第一次見到它時,怎麼也不相信此花叫山茱萸花。感覺中的山茱萸花,即便不是牡丹月季之類大花朵,但至少不是這樣細碎的樣子。顏色似乎也不應該是黃色的。由於認識它時是盛花期,仔細觀察,慢慢地被它獨特的花型所吸引。再者,物以稀為貴,除了在附近的公園的不同的方位各有一棵,而在其他地方還沒有見到過它。
  • 詩情畫意說重陽|登高賞菊 遍插茱萸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蜀中九日(唐)王勃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秋登蘭山寄張五(唐)孟浩然北山白雲裡,隱者自怡悅。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
  • 《劍網3》重陽腰部掛件茱萸長念怎麼樣 茱萸長念一覽
    導 讀 2018劍網3重陽腰部掛件茱萸長念一覽,和往年一樣,今年的重陽依然有不少的活動哦。
  • 茱萸是什麼?怎麼讀?有關重陽節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茱萸怎麼讀?茱萸是什麼?在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遍挿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茱萸怎麼讀?茱萸拼音:[zhū yú]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作者: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10月21日是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
  • 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發布時間: 2016-10-08 15:16:34   |  來源: 人民網-健康時報   |  責任編輯: 許晴晴   原標題:重陽節快到了 記得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  專家簡介:  龐浩龍,解放軍305醫院副主任藥師  蒲昭和,成都中醫藥大學副研究員
  •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養生虎給您詳細解讀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所以今天特別說一說重陽節茱萸。大家都知道,每個節日都有每個節日的習俗,比如春節吃餃子放鞭炮,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草,那麼重陽節是什麼習俗呢?重陽節是喝登高、喝菊花酒、插茱萸。那麼重陽節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呢?這個跟闢邪防瘟疫有關。
  • 南北古音品詩詞 ㊱ | 「茱萸」真的念「朱臾」嗎?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信很多同學很早就耳熟能詳了。 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寫下。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詩中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
  • 山茱萸的鑑賞以及盆栽的製作養護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詩佛王維17歲創作的這首重陽節詩詞,感情真摯,膾炙人口,傳誦千古,婦孺皆知。而其中的茱萸是哪一種植物,頗有不同意見,因為茱萸在民間大致有四種:山茱萸、草茱萸、食茱萸、吳茱萸,筆者為此也曾專門撰文《重陽節「插茱萸」指的是哪一種茱萸?》討論,拙見以為應該是指山茱萸。其原因簡單來說,大致是因為草茱萸不能插,食茱萸有刺,都不可能是王維所指。
  • 重陽節丨讓人思念親人的「茱萸」是一種中藥材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作為重陽節的思鄉思親代表之作,唐代詩人王維的詩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被廣為流傳。詩句中提到的一種習俗性植物——茱萸,大家認識它嗎?今天,就來了解這種讓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植物。海南省老年病醫院中醫康復科(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盧茜。
  • 重陽節為何要登高、佩茱萸、飲菊花酒?
    原標題:登高、佩茱萸、飲重陽酒……重陽節為什麼要做這些?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又是一年重陽節,你登高、佩茱萸、飲重陽酒了嗎?重陽節年年過,你知道這些習俗背後的原因嗎?人民網科普中國採訪了北京師範大學社會學院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蕭放,請他為大家解讀習俗背後的原因。
  • 官宣|重陽三寶:枸杞子、菊花、插茱萸
    《風土記》曰:「是月九日,採茱萸插頭簪,避惡氣而御初寒。」       重陽節正是一年秋冬之交,陰寒之氣即將成為世間的主宰,而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這裡茱萸要驅散的——正是即將對身體造成大損耗的陰寒。       所以茱萸雅號「闢邪翁」吶!
  • 登高、賞菊、插茱萸,敬老節俗代代傳,今天,請陪長輩吃塊重陽糕
    西漢初年,皇宮中已盛行在九月九日飲菊花酒、吃蓮餌、佩戴茱萸,據說可以令人長壽,但還未在民間廣為流傳。到了漢末魏初,曹丕在他的《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江大人文學院副教授劉桂秋認為,大約是有了曹丕的提倡,九月九日才逐漸形成一個固定的節日,最初或帶有避災驅禍的信仰成分,但到後來成了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