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職業:遊泳救生員
體驗地點: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發展中心)遊泳館
最近舉行的裡約奧運會上,遊泳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個體育賽事。賽場上一張救生員雙手託腮,手肘夾住浮漂的照片爆紅網絡。面對著一群世界上最會遊泳的人,救生員一副「生無可戀」的表情,讓人忍俊不禁。不過也有專業人士指出,按照巴西的法律規定,泳池中必須配備救生員。
遊泳是深受人們喜愛並且普及率非常高的一項體育活動,但也是一項危險性比較高的運動,極易發生溺水傷亡事故。據一項調查顯示,我國每年14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因溺水而死亡者達11萬人之多,佔青少年死亡人數的第一位。因此遊泳場館配備救生員必不可少。
炎炎夏日,氣溫攀升,遊泳自然成了人們消暑休閒的好選擇,熱愛遊泳的人們把杭城大大小小的遊泳館擠爆了。為了防止意外發生,救生員的工作量也增加了不少。近日,記者走進位於杭州市民中心的一家遊泳館,與救生員一起體驗他們工作的辛苦與歡樂。
眼觀六路 耳聽八方
「小朋友,不要在深水區玩水。」看到遊泳池內有人在玩水打鬧,蔣劉濤便吹響了手中的口哨進行提醒和制止。蔣劉濤是這家遊泳館的負責人之一,每天來泳池巡視也是他其中的一項工作。只見他穿著統一的T恤、泳褲,佩戴了哨子和對講機。
「我們的工作職責就是要確保泳客的安全。」蔣劉濤指著泳池說,小朋友玩水看起來不起眼,但腳一滑或被大人遊泳踢到一腳就很容易嗆到水,危及生命。
「這個遊泳池配備了7名救生員在崗,堅持2班輪換上崗」蔣劉濤一邊說著一邊帶記者圍著泳池轉了一圈。遊泳救生員平常的工作主要是坐在泳池邊上高臺上及巡走在岸邊觀察。泳池分深水區和淺水區,每個區域都有泳客,所以在相應範圍旁就要配備救生員。正說著,一名遊泳救生員從高臺上走了下來。
蔣劉濤向記者介紹,下來的這名救生員叫張偉龍,是一名90後救生員,也是場館的救生小組長。由於救生員在高臺上每天要靜坐達6-8個小時,很辛苦,場館堅持1小時換一次崗,得意緩解高度緊張的神經以確保有一定的休息時間。
「你們平常坐在看臺上主要幹什麼?」記者向剛從看臺下來的救生員張偉龍問道。
「我們的工作主要對泳客的安全進行觀察和防護,每名救生員都有自己負責的區域。」張偉龍告訴記者,「很多泳客也問過我這個問題,以為救生員平常坐在看臺上很輕鬆,其實救生員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我們的眼睛就像雷達一樣,要不停的掃射自己管轄的區域範圍,在工作的時候,只能在規定的崗位責任區上崗或巡崗,不能擅自離崗,不能在崗上閒談、玩手機、打瞌睡等。」
分秒必爭 入水救人
遊泳救生員的培訓內容涵蓋安全檢查、救生技能、水質處理等,重點在於水中赴救、現場急救兩個方面。
張偉龍告訴記者,遊泳救生員有專用的培訓道具——救生假人。
張偉龍拿來道具給記者演示,他朝水中央放了一個假人。隨後他一頭扎入水中,快速遊向假人,兩手扣住其肩部,仰泳蹬腿將假人帶到池邊……這是救生員張偉龍處理水中赴救情況的標準動作。
看到張偉龍把假人拖上岸,記者好奇地拎了一下假人,結果太重沒拎起來。
「怎麼會這麼重?」記者疑惑地問道。
「這個假人重量達到70斤左右。」一旁的張偉龍喘氣地和記者說到,因為到時發生緊急情況,溺水者也會有這個重量,所以平常練習需要在假人裡面灌滿水。
張偉龍告訴記者,昨天一個小朋友在水中遊泳突然發生腿腳抽筋的情況他在看臺上看到後,連脫衣服的時間都沒有,就直接跳入水中營救,迅速把小朋友拖到岸邊休息。不然小朋友嗆到水非常容易發生意外。
張偉龍說:「把溺水者拖上岸只是第一步,讓溺水者呼吸、心跳復甦,這更是挽救生命的關鍵」。張偉龍同樣給記者進行了心肺復甦的操作示範,包括打開氣道、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等。
張偉龍表示,這兩個環節都有非常嚴格的考核標準,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差錯:「例如心臟按壓,位置和力量都不能錯,按壓深度要在4-5釐米之間,深了淺了都不能過關」。
體能技能並重 持證才能上崗
因為喜歡遊泳,加上大學裡學的專業是體育教育。張偉龍2012年畢業後就來到遊泳館做起了遊泳救生員。「那時就覺得遊泳救生員這個職業很酷。」張偉龍說,以前遊泳的時候,看著他們高高的坐在上面,也想自己以後能坐在上面。
「真正成為一名遊泳救生員後才發現這項工作並沒這麼簡單輕鬆。每天上班前要打掃泳池的衛生,把救生設備準備齊全,救生圈、救生杆一樣都不能少。」張偉龍回憶到,坐在上面就要盯牢自己的管理區域,不能絲毫鬆懈。
「我們這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萬一沒注意,可真會出人命。」張偉龍說,成為遊泳救生員後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這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有一份責任在。
為了保持體能和技能,張偉龍和其他救生員每天都要下水訓練,每周還要進行救生技能專項訓練,包括突發溺水模擬演練,拖帶、心肺復甦、負重踩水等。
成為一名救生員,不僅要有高超的泳技,更要有救生員資格證,才能上崗。救生員必須通過國家職業資格的考試,才能獲得救生員證上崗。
蔣劉濤告訴記者,遊泳館的救生員都具備了救生員資格證。該場館不僅常年有數十名專職救生員,而且還與杭州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和錢江學院體育分院建立共建關係,為在校大學生提供了一線實踐的幾乎。每年都有上百大學生在此學習實踐,並走向社會真正的一線崗位。
記者手記:持證遊泳救生員缺口大 亟需建立一支專業化隊伍
採訪中,蔣劉濤告訴記者:「這段時間每天來泳池遊泳的人流量在三千人左右。不過為了保障泳池內的安全和有效的活動空間,場館裡會控制在350人左右進行活動。」
按照《浙江省遊泳場所管理辦法》規定,遊泳場所水域面積在250平方米以下的人工遊泳池,至少配備3名固定水上救生員。
蔣劉濤介紹,暑假遊泳需求量大,需要配備的遊泳救生員就更多。據了解,目前我國有遊泳場所5萬個,遊泳救生從業人員卻只有2萬人,缺口達數十萬人,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掀起,遊泳場館在不斷擴建,遊泳救生員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一到夏季場館爆滿,全職救生員人數不夠只能依靠暑期工來充實救生員隊伍。而在淡季,出於經營成本等因素考慮,很多遊泳館又不需要那麼多救生員。這種短缺的季節性問題也是造成了隊伍的不穩定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規範和強化遊泳館的監督管理,完善相關法律條例勢在必行。但也應當看到配備救生員與經營者利潤之間的關係。筆者試想,如果能夠引入市場機制,讓遊泳場館經營者也能參與到遊泳救生員的培訓、認證中來,必將調動經營者的主動性,對救生員職業的推廣帶來積極作用,這將是雙贏的結果。
(責編:王婕、翁迪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