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樵夫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若想保持融洽的氛圍,不僅需要擺正各自的立場,還需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
當年輕人,遇到老年人時,彼此之間可以成為「忘年交」;也會因為缺乏有效交流,從而產生一定的代溝。
人際交往,離不開善意的溝通,同樣的,在家庭生活中,一家人若想和氣地過日子,也需要心平氣和地去相處。
而當女人嫁入婆家後,能否避免婆媳矛盾的產生,要看雙方,能否端正心態,從家庭生活幸福的大局上去考慮,主動放低姿態,展現出善良、包容的一面,只有這樣,婆媳才能在時間的流逝中,拉近彼此的距離。
相反的,如果婆婆或者兒媳婦,固執地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不考慮對方的感受,那麼婆媳關係,很有可能逐漸迎來決裂的一天,最終影響一家人生活的幸福度。
在一篇關係婆媳關係的文章下,讀者曉玲(化名),傾訴了她與婆婆相處的過程;與之溝通後,再次印證了,婆媳之間如若缺乏溝通,只會讓雙方的隔閡不斷增加。
樵夫老師:
結婚之前,我一直感覺,婆婆是一個熱情善良的老人,所以嫁給老公時,我沒有什麼心理負擔。
不過,當成為新媳婦之後,我才發現婆婆是一個大大咧咧,不分你我的人。只要她喜歡的東西,婆婆不會經過我的同意,就會拿過去給自己用,想想她這種習慣,真的讓人很無語。
婆婆穿38碼的鞋子,而我的腳是37碼,明明穿我的鞋子會擠腳,可是她老是趁我不注意的時候,就把我的鞋子穿走。
要知道,我的鞋子,她穿起來肯定不合適啊,但是婆婆不怕擠腳,更不考慮她穿了之後,我基本就沒法穿了,腳在鞋子裡空蕩蕩的啊。
還有,婆婆身材比較胖,而我是比較顯瘦的人,而她卻喜歡翻我的衣櫃,想試穿我的衣服。
雖然說,我並沒有什麼名貴的服飾可穿,但是看著自己的婆婆,在自己的衣櫃裡到處亂翻,我內心還是很反感的,不過卻不好意思說出來。
結婚半年後,我總算跟老公去了外地,開始打工的生活。
婆媳之間產生的矛盾,隨著兩個人距離的拉遠,在我的心中逐漸淡化了。不過,有一次和婆婆通話後,我心裡那種反感的情緒,再次冒了出來。
聽婆婆說,她沒床單用,恰好在我的房間裡,找到了一張床單,看著還不錯,於是一撕兩半,將單人床單變成了兩張床單。
要知道,那張床單是我結婚時,娘家人送的一件嫁妝;我和老公的婚床比較大,婆婆睡的是單人床,於是想出了這樣的餿主意,將床單給撕開了。
而婆婆有自己的道理,她說那麼好的床單,一次全鋪了,怪可惜的;撕成兩張,以後還能輪換著用,洗起來也方便。
當我聽完婆婆說的話,已經無話可說了,即便她的兒子,聽了老媽的理由,也表示啼笑皆非。
我跟老公在外工作,婆婆在農村老家,我們一年到頭,見面的機會並不多。
不過,每次她過來找我們的時候,總會搞得大家都不開心,許多電器婆婆不懂如何使用,但是又不聽別人的勸說,所以來一次都會破壞一些東西。
比如說,婆婆這邊使用電熱鍋,那邊就去開空調,結果保險絲瞬間就燒壞了。
過來工作後,我們夫妻倆新買的電飯鍋,還沒使用半年,從外觀看還是展現的;而婆婆直接使用鋼絲球刷,結果可想而知,塗層被鋼絲球刷壞了,每次煮米飯,就能聞到濃烈的糊味。
當老公,苦口婆心地,跟自己親媽說:「媽,電飯鍋別用鋼絲球刷」,結果,婆婆一聽兒子數落自己,生氣地回答說:「多大點事,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看著看似豪爽,實際上不聽別人勸,顯得強勢的婆婆,我只能選擇默默地不說話。
雖然和婆婆接觸的機會變少了,但是作為兒媳婦,還會與她產生一定的聯繫。每當看到,婆婆做事的習慣、為人的方式,我就感覺無話可說。
比如說,當冰箱裡的冰塊,積累的多了,婆婆會拿著菜刀,直接在冰箱裡面將冰塊砍下來。
看著她老人家忙碌的樣子,我看著都揪心,一方面是電源都沒拔掉,另一方面,冰箱的抽屜,都被她砍得掉了幾塊塑料。
婚後,我們和公婆都沒分家,我和愛人工作後,公婆基本在家看門,順便種幾畝地。
我曾叮囑過婆婆,我們夫妻倆的東西,他們二老不要動,誰知道婆婆一直將我們的話當做耳旁風,根本不顧及我們的感受。
甚至,我使用過的舊手機,丟在農村老家裡,婆婆都會拿著手機,去換塑料盆;讓人鬱悶的是,手機裡的存儲卡,她都沒拿出來,要知道卡裡面有不少我拍的照片。
和這樣的婆婆相處,實在是太累了,樵夫老師,在您看來,我應該怎樣去面對自己的婆婆呢?
樵夫有話說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建立一定的關係,如果,雙方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去生活和處事,彼此缺乏足夠的理解和溝通,很容易引發矛盾。
婆婆是一個,大大咧咧一輩子的人,而作為年輕人,曉玲也有自己的生活習慣。
如果,兩個人沒有建立婆媳關係的話,那麼彼此之間的生活,只會處於一種平行的狀態,應該永遠都不會產生分歧,也不會擦出火花。
因為愛情和婚姻,曉玲嫁到了婆家,遇到了這樣的一位婆婆;於是彼此的交集出現了,在相互的影響中,曉玲發現,婆婆身上的許多小缺點。
很顯然,在兒媳婦的心裡,會希望婆婆能夠改變生活習慣,做一個容易被自己接納的人。而站在婆婆的立場上來看,自己這樣生活了一輩子,想要聽取孩子們的意見,改正身上的缺點真的很難。
不可否定的是,無論哪一位母親,都想成為被兒子認可的人,希望孩子的婚姻幸福,期待家庭生活幸福溫暖。
所以,即便改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當曉玲的老公,能夠出面協調,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時,作為母親還是願意接受的;改變雖然很緩慢,也會很痛苦,但是一位善良的母親,會願意為了孩子去做這些。
此外,站在曉玲的角度上來看,雖然婆婆的行為舉止,顯得不合常理,也給自己帶來了許多困惑,但是在大多數的時間裡,雙方終究還是處於兩地分隔的狀態,所以,不妨懷著諒解的心態,去看待婆婆的這些小缺點。
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生活了一輩子,或許強勢習慣了,聽不得孩子們太硬的語氣;而作為兒媳婦,不如反其道而行,「硬的不行來軟的」,換一種溝通的方式,或許婆婆就能接受和改變了。
當我們,走出狹隘的思維習慣,懷著包容的心態,去審視身邊的生活時,或許就能發現更多的善良與美好,與此同時,婆媳關係也會因此迎來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