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研究顯示,過於潮溼的空氣會影響人體健康。如果室內空氣溼度高於60%的話,則會促進細菌、黴菌、病毒、蟎蟲等微生物滋生和繁殖,加大疾病隱患。
然而現在開始,南方地區進入了梅雨季,要忍受溼冷天氣的「魔法攻擊」,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想要擺脫忍受了幾千年的南風天、梅雨季、煙雨江南、老寒腿……除溼機必不可少。
想要買到一臺適合的除溼機,「除溼量」你必須了解一下。
所謂除溼機,它的工作原理其實就是先利用風扇將潮溼空氣抽入機內,讓潮溼空氣中的水分子在熱交換器作用下冷凝成水珠落入水箱,再把經處理後的乾燥空氣排出機外,如此循環最終使室內空氣的溼度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內。
因此,除溼量是選購除溼機的重要參考指標。
目前除溼量一般有三種表示形式:名義除溼量、額定除溼量和最大除溼量。
名義除溼量,它是在溫度為27℃,相對溼度為60%的環境下測試出的結果,單位多以「kg/H」來表示。在國際和國家標準中,採用的都是「名義除溼量」。
額定除溼量,它以溫度30℃,相對溼度80%為環境前提的測試結果,單位用「L/D」來表示。這也是目前國內市場普遍採用的一種標示方法,也就是一般除溼機產品說明說或銘牌上標明的除溼量多為「額定除溼量」。
除溼量應該如何選?
一般要根據使用環境的面積大小來選擇。
市場上在售的除溼機,一般都會在說明書中明確標明產品的除溼量和適用面積。但其實我國除溼機標準中,並沒有提及適用面積的相關內容,所以可能存在廠家虛標的現象,如果買到除溼能力不夠的,會讓除溼機負擔大,除溼效果也不好;買到除溼力過大的,又會非常費電的。所以選擇適合的除溼量很重要。
雖然我們的國標中沒有參考數據,但我們可以借鑑美國的AHAM標準,該標準列明了在5種空間大小和4種環境潮溼嚴重程度下所匹配的除溼量大小。並且這份標準是在溫度26.7℃,相對溼度60%的環境下試驗所得,和我國名義除溼量的測試環境非常相近,可參考性很強。
這份標準中的除溼量數據為名義除溼量,我們可以通過公式來換算出對應的額定除溼量:
名義除溼量 = 額定除溼量 × 60%
搞清楚你家使用除溼機場所實際面積,對照上面的表格,就可以明確你家適合的除溼量啦!
這裡需要提醒一點,有些除溼機產品的說明書或銘牌上只標示了除溼量,而沒有註明測試溫度、溼度,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是廠家虛標了除溼量,不建議選購這類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