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長假即將在上班族們的戀戀不捨中結束,但有些話題依然值得津津樂道。
比如,很多網友可能都在假期裡看到過這張「全國壓歲錢地圖」,並且還情不自禁地在春節走親戚的時候對號入座了一把。
這張地圖傳得有多火?大年二十七,即2月12日一經發布後,話題#全國壓歲錢地圖#便衝上了新浪微博熱搜榜,最高排名達到第四位,之後兩天也一直穩居微博熱搜榜Top 20,引發了全國網友對不同地區壓歲錢數據的熱議。
大年初一過後,全國壓歲錢地圖在年味的薰陶下已經成為刷屏級話題,由於內容可延伸度極高,引發了新華網、人民日報、第一財經日報、上海電視臺、東方衛視、深圳衛視、江蘇電視臺等各大主流媒體,以及海外華文媒體的高度關注和深度專題報導。
截止2月20日,話題#全國壓歲錢地圖#在新浪微博上已吸引到2400萬的閱讀量,成為了春節期間主流討論話題,話題的範疇也從數字生活深入到了地區文化以及社會主流文化的探討。
那麼,這張地圖幕後的故事是什麼,我們為何要推出這張地圖呢?這可能也是很多網友所好奇的。
「很開心為今年的春節貢獻了一個熱門話題,也在意料之中吧。」
在意識到全國壓歲錢地圖成為輿論熱點後,創意發布者、挖財市場部的張景甚至顯得有些「平靜」,有多年從業經驗的她透露,其實這張壓歲錢地圖來源於日常觀察和積累,創意來源於生活,「我更開心的是,各大主流媒體和網友對於廣東壓歲錢文化的盛讚,希望這股清流能成為主流。」
作為國內最早的個人記帳應用,挖財在全國擁有海量高粘性的用戶和記帳大數據的優勢,經常發布一些熱點報告。早在去年9月,挖財便已結合記帳數據及社區用戶調查,發布過一份全國婚禮紅包地圖,被央視財經頻道等媒體引用。
張景平常主要負責挖財旗下各APP的用戶溝通活動,洞察用戶需求則是她的強項,「來自天南地北的同事們吃飯的時候一起拉拉家常,經常碰撞出很多段子和靈感,這次正好碰上過年,我們很自然地討論到了各地民俗文化差異的事。」
張景說,她本來以為過年最大的區別是南方人吃年糕和元宵,北方人吃餃子,沒想到不同地區相差的東西還有很多。比如在山東,過年要給爺爺奶奶磕頭,要聽到響;在東北的一些地方,會比較重男輕女,如果長孫不回家,就意味著今年沒有過年。
「我們還有一個佛山的同事,以前收到的壓歲錢只有幾十塊,聽說我們都是幾百幾千的壓歲錢,他整個人都不好了!就是討論到壓歲錢這個話題時,讓我來了靈感。」
張景說,她的原計劃是在過年前夕,通過挖財記帳大數據比較一下不同地區年終獎收入的差異,拉一拉「仇恨」,後來發現「槽點」並不多,在意識到各個地區的壓歲錢水平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概括和定論時,張景果斷決定調轉方向,要做一張全國壓歲錢地圖。
「我們通過挖財記帳大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讓數字說話,也結合網上已有的關於壓歲錢的討論話題,比如福建部分地區的天價壓歲錢,還有福建人吐槽廣東人壓歲錢給的少、然後被廣東人回敬『吃福建人』的段子,壓歲錢地圖的傳播亮點會比較貼近生活。」張景說。
全國壓歲錢地圖發布後,福建地區領先全國的3500元壓歲錢的水平讓很多網友眼前一亮,「只恨童年沒在福建長大」;而廣東人的壓歲錢水平則被其它地區的網友調侃為「壓歲錢中的一股清流」。
龍應臺說過一句很接地氣的話:日子怎麼過,就是文化。
隨著全國壓歲錢地圖的熱傳,更多關於「年文化」的話題逐漸被媒體挖掘出來。
比如新華網發文指出,地圖中廣東地區50元的壓歲錢水平,其實與地域文化相關,「在這個富裕、『紅包』年俗流行久廣的地區,老廣東人『派利是』,至今堅守著『不近人情』的傳統:只講『意頭』,不比』派頭』。五元十元、一元兩元,多少隨意,心到即可。」
新華網還指出,正是因為重好意頭,讓廣東人發紅包沒壓力,有人會每年準備100個紅包,不止發給親友,只要鄰裡、同事問聲新年好,都會派個「利是」,也就一頓飯錢,圖個大吉大利,沒人計較誰的紅包多,誰的紅包大。
此文一出,八方點讚,也算借著地圖的火熱和濃鬱的年味,給廣大網友們點出了紅包的真義。
而在張景看來,通過對大數據的挖掘和提煉,通過對成千上萬個不同的帳本匯聚而成的關於生活的解讀,就是一種很好的溯源國人文化的方式。
「理財就是理生活,這是挖財記帳一直以來的價值觀。我們通過記帳把自己每個月、甚至每一天的生活梳理得井井有條,你熱愛過什麼,付出過什麼,得到過什麼,這些都會留存在帳本裡。對每個挖財記帳用戶來說,記帳帶來的這種精神收穫不容小覷,這也是我們在進行用戶溝通時的初衷,以人為本,溯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