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仁愛,他選擇奔赴新疆,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身不悔的事情;一份篤愛,他努力鑽研學業,學有所成的同時亦用網際網路搭建起了志願服務的橋梁;一份熱愛,他成為校研會主席,永葆初心與成員們一起投入到服務師生的行動中。
他用「愛」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別樣青春,用實際行動傳遞著新時代青年的擔當與力量,他就是本期「青年力量」系列採訪的主人公——碩計181班的梁瑋軒,讓我們一起聽一聽他的青春故事。
「支教那一年的經歷最無悔、最難忘、最寶貴」最深刻的經歷,梁瑋軒毫不遲疑的回答「在新疆支教的那一年」,跟隨著師兄的回憶,我們似乎來到了新疆,來到了那片需要我們這些青年人投入的地方。「我擔任七、八年級的歷史老師,對一名工科生來說有難度,為了講好課就一本接一本的寫教學筆記,後來講課中發現孩子們的基礎弱,就不斷嘗試改變教學方法,一點一點的調整,我的學生們的成績終於有起色了。」學生們成績的提高是對梁瑋軒努力付出的回報,「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的榮譽稱號是對他的認可。在當地參與志願服務活動時,老鄉們炙熱的話語更給予了他獨特的歸屬感,「因為有了你們志願者,我們的孩子才有了希望」。「志願者的微笑,是在新疆支教的華電學子最亮麗的名片。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夠去到那片需要我們的土地留下自己深刻經歷。」
支教結束,梁瑋軒依然情系達坂城的孩子們,在校內發起「信願達城」、「創智課堂」等志願服務項目,通過「扶志」和「啟智」相結合的方法,持續幫助達坂城孩子們解決思想、學習的困難,將500名新疆學生與華電志願者結成對子,完成100個科技試驗箱的眾籌,他的事跡也被中青網、烏魯木齊晚報等媒體廣泛報導。談到發起活動的「初心」,他說「從支教回來,我一直想再做點什麼,我想讓學生他們自己看看大山外面的世界」。
支教那一年最無悔,在孩子們和當地老鄉們的被需要中找到歸屬;支教那一年最難忘,始終心系那群渴望走出大山深處的孩子們;支教那一年最寶貴,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收穫了成長與擔當。
「計算機是我篤愛的專業要學有所獲、亦要學以致用」
「我非常喜歡計算機,它是一個能突破空間、時間、大腦的東西」,提起自己的專業,梁瑋軒雙眼放光、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述他所理解人工智慧,展現他所描述的未來電網,因為始於熱愛,方能堅持。「科研點都來自於日常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點與實踐生產中的結合點,實踐中這個環節還有和不足之處,能否優化?該研究的方向就有了。」不難想像,專業第一、四篇論文、兩項專利、兩項軟著、兩年國家獎學金的背後,是對這個領域的篤愛,是在實驗室裡一遍遍的查閱文獻、模擬仿真的行動。「
我是學計算機的,我不希望孩子們被網際網路帶壞了。」學有所成的同時,梁瑋軒更希望能夠將自身所學投入到服務社會的實踐中,於是他組織成立「互聯護苗」志願服務隊,在保定10餘個社區和小學建立網絡守護中心,通過開發網絡安全課程和網絡安全防禦產品為青少年保駕護航,獲得學校、家長的一致認可,亦獲評第十三屆 「河北省優秀青年志願者」榮譽稱號。「研會是我所熱愛的這一份熱愛也讓我收穫了更多機遇」
組織學習理論知識、助力營造科研創新的濃厚氛圍、舉辦「四點半課堂」活動服務青年教師、疫情下聯合各院系研會舉辦線上居家服務提升活動,從一名幹事到主席團成員,校研會的大小活動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背影。「全心全意服務師生是校研會的宗旨,能夠為我校師生服務是一份榮幸,記得舉辦『與祖國一起奔跑』定向運動的時候,在校園裡設置多個活動點確實很辛苦,但是看到來參加活動的師生都覺得十分有收穫,這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內心要有熱愛,熱愛便不怕麻煩。面對學業,敢於沉下去把屁股坐住,不管外面風吹雨打。面對學生工作,充滿熱情,積極去做,自然而然就會達到你想要的目標。對於研會,熱愛和責任是第一位,而想說最多的是感謝,感謝一路走來幫助我的老師和同學。」
採訪過程中,學長的一字一句盡顯溫煦儒雅,如果熱愛有顏色,那麼一定是火焰般的熾熱之紅,因為那是一顆純粹的赤子之心。塵夢不朽,願其能夠繼續用「愛」傳遞青春的力量;歷盡千帆,願其歸來依舊嘴角含笑,眸中儘是清澈與希望。
#人物介紹
梁瑋軒,男,漢族,中共黨員,華北電力大學計算機系2018級碩士研究生,碩計181班黨支部書記,2020 年「全國青馬工程」高校班學員,河北省學聯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校區研究生會主席,中國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第十九屆支教團成員,河北省新時代「冀青之星」。
曾獲全國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優秀志願者、河北省優秀志願者、河北省優秀畢業生、河北省「體驗省情」先進個人、保定市優秀共青團員、華北電力大學優秀共產黨員、華北電力大學優秀研究生幹部等國家、省、市、校級榮譽16項;在創新創業競賽方面,獲「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創業大賽銅獎等國家級獎項3項,河北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等省部級獎項10項;完成國家電網網際網路部立項研究課題以及取得專利論文等學業學術成果等8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