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31 22:36:00來源:央廣網
蟹養殖戶踴躍參賽(央廣網記者 吳善陽 攝)
央廣網上海10月31日消息(記者吳善陽)一年一度的河蟹文化盛宴今天再一次拉開帷幕,上海海洋大學第十三屆蟹文化節暨2019「王寶和杯」全國河蟹大賽在上海王寶和大酒店舉行,向廣大市民和全國消費者又一次呈現大閘蟹盛宴和文化大餐。此次大賽由上海海洋大學與上海王寶和大酒店有限公司第9次聯合舉辦。來自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湖南、雲南、重慶、臺灣等地的河蟹將角逐全國河蟹產業界的一年一度 「奧斯卡獎」。本屆河蟹大賽參賽單位突破80家,參賽河蟹超過2000隻,規模為歷屆之最。
經過激烈角逐,蟹王為643.02克的雄蟹,蟹後為425.6克的雌蟹,均由江西皖贛鄱陽湖生態農業公司選送。
專業評委評鑑河蟹(央廣網記者 吳善陽 攝)
全國河蟹養殖迎來豐收年
由於全國各地對河蟹種質的重視,河蟹養殖模式與技術的不斷完善,養殖水平的不斷提升,加上今年高溫天氣較少,2019年全國河蟹的養成規格大、產量穩、品質好,全國河蟹養殖又是一個豐收年。今年,河蟹產業雖然受湖泊限養和禁養的影響,養殖面積有所縮小,但養殖規格有較大增長(平均提高20%左右)、養殖產量較為平穩(預計全年產量在80萬噸左右),全國蟹源充足,廣大消費者可選擇的機會多,又是一個幸福的品蟹之年。
河蟹綠色養殖蓬勃發展
今年1月11日,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共10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河蟹產業立即行動,在已建立的河蟹生態養蟹模式與技術的基礎上,積極實施河蟹產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蟹之路。堅持質量興蟹、綠色興蟹,推進河蟹產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河蟹綠色養殖蓬勃發展,養殖環境優美、養殖過程清潔、養殖產品綠色的河蟹綠色養殖方式在全國各地不斷湧現。
今年是經濟實惠的品蟹之年
今年河蟹產業雖然表現出規格大、產量穩、品質好的特點,但河蟹的銷售價格沒有表現出高大上,也沒有隨其它農產品的漲價而上漲。相反,今年的河蟹銷售價格卻是近幾年來最低的(售價比去年低30%以上),表現非常親民,消費者花比往年更低的錢就能吃上比往年規格更大、品質更好的大閘蟹,是非常經濟實惠的品蟹之年。
上海河蟹產業呈現四足鼎立的良好局面
經過上海市相關管理部門、上海市中華絨螯蟹產業技術體系全體人員和廣大養殖戶的多年共同努力,上海本土養殖的大閘蟹從以前的「落後」「追趕」已發展到「並跑」和「領跑」,上海河蟹產業已從以前的崇明一地獨林、一花獨開,發展到崇明、松江、寶山和浦東四足鼎立發展,青浦和金山為尾翼,多區域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產生了「大泖」牌黃浦江大閘蟹、「寶島」牌崇明清水大閘蟹、「滬寶」牌寶山湖大閘蟹等多個品牌。目前上海本地蟹從外觀、規格、口感、品質等方面均不會低於全國其它地區的大閘蟹。但由於受養殖容量限制,上海本土養殖商品蟹的面積有限(約1.8萬畝)、產量有限(約1400噸),市民想吃本土大閘蟹還需早點行動。
大閘蟹架起科技成果轉化的橋
從2017年江海21新品種成功轉化籤約以來,蟹文化節充分發揮了以蟹為媒的作用,逐步發展成為水產類科技成果轉化的大舞臺。蟹龍宮等一批優秀的科技成果都在蟹文化節的平臺上驚豔亮相併找到了理想的「歸宿」。此次蟹文化節上,為了進一步激活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力,充分點燃科研人員創新熱情,加速農業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上海海洋國家大學科技園、上海臨港·楓涇科創小鎮等單位聯合舉辦了長三角農創項目路演、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籤約暨上海海洋大學水產科技成果披露會。來自科研院所、管理部門和生產企業的專家、代表介紹河蟹產業的最新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上海海洋大學發布了最新的河蟹產業科技成果。「中華絨鰲蟹三個配套選育系的建立與選育方法」「複合型景觀化小龍蝦生態養殖技術」等一批最新科研成果在此成功轉化籤約。蟹文化節架起科研工作者和企業家的彩虹橋,水產科技成果正在此以更閃亮的姿態亮相,也更加迅速的得到轉移和轉化。
臺灣蟹再回「娘家」參賽,品鑑會促進文化交流
今年,來自寶島臺灣的河蟹們再次「回娘家」,再與同根同族的大閘蟹進行友誼賽大比拼,共同交流兩岸河蟹養殖成果和技術經驗。為了增加比賽的趣味性和觀眾的參與度,此次河蟹大賽暨蟹文化節中還舉辦了由在場兩岸觀眾、媒體、蟹農等共同參與聯歡的海峽兩岸大閘蟹品鑑會。大家在品蟹中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技術、交流文化,邊吃邊聊邊玩,不亦樂乎、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