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來就有女性生孩子不許男性陪伴,甚至不能靠近產房的說法,但在如今,丈夫陪產已經成為一個新趨勢。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隨著近兩年醫療水平的提高,原來不許家屬入內的產房也允許近親屬陪產。丈夫陪產逐漸成為一種潮流,逐漸演變成新型「秀恩愛」的方式。
然而分娩不是旅遊,整個過程不說是慘烈,卻也足夠驚險,不是專業人員很難想像到那是一種什麼場面,女人生孩子讓丈夫看到真的好嗎?
讓老公看到生孩子後,寶媽為自己的決定後悔不已
「小敏,不是我不愛你,我實在是忘不了那血腥的一幕。」聽到老公說出這樣的話,小敏對當初執意讓老公陪產的決定後悔不已。
當初分娩,醫生告知允許一位近親陪產,小敏想都沒想就選了老公,就像體驗分娩疼痛一樣,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老公體會到她的不容易。
然而小敏是順產,又因胎兒較大形成了輕度撕裂,看到眼前的場面,孩子生出來的那一刻,老公就跑出了產房,直言受到了衝擊。
後來即使小敏恢復得很好,老公對她和寶寶照顧得也很周到,卻總是找藉口不願與她親近,產房中的那一幕給老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陰影。
丈夫陪產成為一種新趨勢,是否推廣存在爭議
中國的老習俗覺得產房是陰晦之地,會對男子體質造成傷害,這種說法當然是無稽之談,但丈夫只能在產房外等候的習俗就此流傳。
現代陪產制度是先在西方國家流行起來的。從1955年開始,美國95%的嬰兒是在醫院出生。
準媽媽們覺得分娩十分可怕而孤獨,因此開始申請家人陪伴,上世紀80年代,丈夫陪產成為一種普遍現象,1990年已達到97%。
我國建國初期受思想觀念和衛生條件的影響,並沒有家人陪產的先例,直到近幾年,隨著社會發展,部分醫院也開始提供這項服務。
醫院增設這項服務的初衷,是希望有家人的陪伴和鼓勵,產婦能加快產程。孕媽們選擇丈夫陪產,是希望他理解自己的不易。
雖然初衷是好的,但是丈夫陪產這一行為,存在很多爭議。許多丈夫經歷陪產後,不僅沒有喚起責任心,反而加劇了對妻子的抗拒。
法國分娩專家米歇爾·奧登,針對陪產現象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女性分娩的時候伴侶應該遠離,讓丈夫陪產的隱患遠遠超過好處。
為什麼不建議男人進產房?
1. 分散產婦注意力
有過分娩經歷的寶媽都知道,哪怕是專業助產士在分娩過程中也只能教你如何呼吸如何用力,分娩是一件其他人幫不上任何忙的事情。
當陣痛襲來,產婦的意識都會發生模糊,需要全身心應對宮縮、陣痛,此時丈夫在旁不僅幫不上忙,反而幹擾產婦注意力,影響產婦進入狀態。
2. 無法徹底放鬆
哪怕是最親密的愛人,產婦也無法忽略自己在丈夫面前的形象,一邊生孩子一邊擔心自己丑不醜,他會不會嫌棄,心裡胡思亂想,加劇緊張。
情緒從一個人傳播到另一個人。焦慮在情緒中的傳染性僅次於開心,科學術語稱之為社會傳染。
丈夫在一旁幫不上忙,焦慮情緒會更嚴重,這種不良情緒同樣會影響孕婦,焦慮緊張會讓人無法進入放鬆狀態,為分娩增加難度。
3. 陪產讓男人抑鬱
作為男性,丈夫對分娩一定是不甚了解,儘管丈夫在進產房前做足了心理準備,但分娩過程充滿意外,強烈的視覺刺激很可能讓他受到衝擊。
儘管被妻子分娩場面嚇到的說法很不好聽,但這是大多數陪產丈夫的心聲,但面對辛苦的妻子他們往往不敢表露,這種壓抑會加劇他們的抑鬱。
妻子分娩時,丈夫能為妻子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1. 不缺席懷孕過程
妻子希望丈夫陪產的目的,無非是希望丈夫能將心比心,理解自己的辛苦,想讓妻子安心,在孕期不缺席要比陪產更有意義。
陪伴妻子進行產檢,為妻子按摩水腫的小腿,給她做一直想吃的美食,這些日常小事才是真正的潤物細無聲。
2. 體諒妻子不易
懷孕的妻子往往要承受諸多不適以及情緒上的變化無常,因為生理差異很多男性朋友無法理解妻子的感受,夫妻雙方容易發生矛盾。
然而丈夫眼中妻子很多不必要的擔憂,實際上都是有可能發生的,作為丈夫能做的就是陪伴寬慰,理解她的不易。
3. 為新生兒出生做準備
由英、法、德組成的教育研究小組發現,幼兒時期父愛缺乏的孩子,長大後中學輟學概率比正常家庭高2倍,犯罪概率同樣高2倍。
分娩並不是懷孕的終點,而是養育的起點,一個真正的好丈夫會主動參與到寶寶的養育過程中,而不是做一個「甩手掌柜」。
糖果媽媽叮囑:
稱職的丈夫的標準,不是願意陪產,而是能和孕媽一起置辦新生兒用品,學習育兒知識,在孩子未來的成長中同樣不缺席。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