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禮之用也,為您揭開「中庸」的真實含義

2021-01-13 王庶文講壇

「中庸」一詞應該作何理解?

《中庸》是儒家「四書」之一,原來是《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現在我們看到「中庸」一詞總有貶義在裡面,指的是平庸和碌碌無為。這是中國人望文生義結合斷章取義後釀成苦果,這種貶義用法不單是現在的我們,其實在漢代就已經開始了。最著名的就是賈誼《過秦論》中他說陳勝吳廣的「才能不及中庸」,理解一下就是他們的水平還不比上一般水平的人。

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作者,肯定不會謙虛到這種地步,也更不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教大家和稀泥,做和事佬。

漢朝大儒鄭玄曰:「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說《中庸》的意思就是「中和」的作用,「庸」通「用」比較好理解,那麼「中和」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才是解讀「中庸」的關鍵。《說文解字》中對「中」做出過解釋,「中」就是「和」,「中」最早也是一種「禮」器,《荀子·儒效》也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為中?曰:禮義是也。」

這樣一衍生就知道「中庸」其實是「禮儀的作用」,所以不要理解錯了,再往後面延展,當時禮崩樂壞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僭越行為,這需要什麼呢?就需要非常自律,非常合乎規範,就要學習和修行、甚至要修身養性,但是絕對不是養「平庸」之性,而是能夠達到合理「禮」的性。

也有很多學者,說「中庸」就是「天人合一」,也有說「中庸」是行「中和」之道,但是他們或許都沒有去刨根問底,太過的形而上。其實中國先秦文學大多都是服務於政治的,包括《老子》、《易經》看似玄而又玄的東西,在當時特定的政治環境下,如果拋開了政治根本講不通的,只能玄而又玄或者去學無拘無束的莊子了。

全書的綱領

《中庸》一開篇,劈頭蓋臉的就來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讀者您看到這三句話有什麼感受?歡迎留言。

我看到的就是震撼,很少有書籍一開始就這樣高屋建瓴,全是大詞。如果深究起來的話,馬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天命」、「性」、「道」、「教」說的斬釘截鐵,三個短句也就代表三個論斷,沒得商量,沒有餘地,直接繞過人的理性,衝擊靈魂。如果今天你遇到有人這樣跟你說話,第一反應是什麼?一個字:閃;這貨馬上要忽悠我去賣保健品直銷了。

我相信我的讀者這樣的思辨能力還是有的,回歸到原文來看這三句話。「天命之謂性」人的性格特質就是老天賜予的;「率性之謂道」跟著老天賜予的性格特質走就是道了;「修道之謂教」「修」就是「整頓「,「教」是上行下效的意思。我之前說讀先秦古籍一定要把政治環境讀在裡面,否則就讀不通。就好比這裡「上行下效」的意思,誰在「上行」誰在「下效」?無非就是君子小人、貴族和平民。

老天賜予的性格特質

孔子曾經說過:「食、色性也。」這難道就是《中庸》開篇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的「性」嗎?是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按照自己的特質去行事嗎?不管男女都要放浪形骸,才是大道,做得好還必須上行下效,成為萬世師表嗎?要大張旗鼓的大吃大喝、縱慾濫情嗎?這樣解釋的話,太反儒家倫理了。

所以老天賜予的性格特質一定是每一個人身上都與生俱來的,不偏不倚的。荀子的性惡論明顯不合適,那麼只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了,也就是說整一本《中庸》其實是建立性善論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解釋才是合理的。

人們根據自己天性本善的道路一路前行,自然就會尊重禮法,將禮法用於生活實踐中,逐漸的全社會的人都會重新回到「周禮」的統治下。這麼解釋《中庸》其實我覺得就很流暢了,讀古籍,千萬要讀原文,千萬要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根據某一派思想去品味,要不然就是亂讀,讀不通不說,還整出一些「修仙養生」方法禍害大眾。這裡我先說明一點「修仙養生」的方法確實存在,甚至很多「修仙養生」家將很多古籍都註解為「修仙養生」法門,這不是不可以,只是讀者一定要學會甄別。如果有疑惑的話,可以提問,我共同探討。

讀經教育

現在很盛行讀經教育,動不動就拿出《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這些書籍來給小朋友搖頭晃腦,讀經教育其實是很好的,關鍵是看讀什麼書。我這裡推薦兩部《千字文》和《中庸》,這裡主要講《中庸》它文筆非常好,滿篇都是對仗、排比、而且儘是大詞、篇幅不長、朗朗上口。

從讀經的角度上來看,不需要小朋友真的能懂書中的道理,關鍵在於語感的培養,那種抑揚頓挫的感覺很容易讓小朋友的大腦形成正面反饋,而且篇幅短容易記憶,不需要全篇通記,只需要記住一些經典的詞語或者句子,也不要跟他講含義,讓他自己在生活中體會。每個階段的體會和理解是不一樣的,逐漸就形成了一股自己反思和思辨的能力,有了自己的見解就有了自己的立場,現在的人其實最怕的就是沒有立場。

相關焦點

  • 何為--中庸之道
    人需要保持中正平和,如果失去中正、平和一定是喜、怒、哀、樂太過,治怒唯有樂,治過喜莫過禮,守禮的方法在於敬。所以月牙山人說:只要保持一顆敬重或者敬畏的心,中正、平和就得以長存,人的健康就得以保障。第三層理論:中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擁有一技之長,做一個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堅守自己的崗位,要在其位謀其職。建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 《中庸》僅僅是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嗎?深度解讀《中庸》的含義
    ——《象形字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是說:萬物包括人,一切的行為都以中為根本,準確地講是以藏於其中的自性為根本。伴隨中的是一個永恆的狀態,這是一個沒有變化喧囂的狀態。所以,中,就是要消除「自性」中的情志、欲望、執念,安住於寧靜的狀態。
  • 《中庸》與中庸之道
    景海峰表示,從思想層面講,《中庸》非常重要。朱子將《中庸》和《論語》、《孟子》、《禮記》之《大學》合為「四書」,從宋代以後,這幾種文獻在整個儒家思想乃至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核心角色,甚至超過「五經」。後來宋代創造的很多文化理念差不多都是出自這幾個文本。「尤其是《中庸》,《中庸》可以說是整個宋明理學的奠基石。」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在這裡,孔子把舜之所以為舜的原因,歸結為「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而這也就是中庸的德行。舜因為他的中庸之德才能稱之為舜,這讓我們很是好奇,作為如此崇高的一種德行,那它究竟所指為何呢?中庸指的是什麼?中庸不是折中,也不是兩個對立面的中間點,而是對立雙方的和合統一體。
  • 中庸之道具體來說是什麼意思?中庸之道的詳細解析
    這個問題是《中庸》的基礎,又難又不難。小編現在就給各位想學《中庸》的人科普一下,希望大家能夠愛上中庸的學問。中庸之道是人生的大道,事業成功、生活與健康的根本理論,基本包含三層理論:第一層理論:中不偏,庸不易。是指人生不偏離,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同人於野,仁者樂也」:談談儒學的中庸之道
    說完儒學的三大思想精髓,明白了「何為中庸」,接下來我們就說說「中庸」在儒家文化中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如果說「仁」為儒學的帝王之道,「禮」為儒學的傳統之道,那我覺得,「中庸」便是儒學的處世之道。儒家講「仁禮一體」,不講仁只講禮,人民會反抗其統治;不講禮只講仁,人民會輕其統治。什麼意思呢?
  • 玩味《中庸》:何謂中?何謂庸?
    夫禮所以制中也」《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荀子。儒效》裡頭道:「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為中?曰:禮義是也。何謂「庸」?《說文解字》庸,用也。《禮記·中庸》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不敢盡。何謂「中庸」?《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禮記正義》裡頭,鄭玄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
  • 「中庸」內涵之澄清
    宋明理學代表人物朱熹認為:「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此可稱得上「重大誤解」。在宋明時期的背景下來解釋春秋的語詞,無疑難謂合理,固然無法得到正確解釋。該解讀因為高度概念化的表述,以及「中」在白話文中主要被當作空間定位等的影響,容易使「中庸」遭致折中主義的誤解。東漢鄭玄《中庸解題》:「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說文解字》:「中,內也。從口;丨,上下通。」
  • 《中庸》之道,君子之道
    如果說天有命數,那麼這個命數就是天地的運行規律,即,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率性,南懷瑾先生講了,不是率性而為,是率領的率,是遵守的意思,遵守天性,可以以之為道。得道需要修煉,這個修道的過程,就是「教」,是指教育、教化的過程,而不是指宗教。 I.             什麼是中庸?
  • 「中庸」到底是什麼意思?
    東漢末年漢朝儒學大宗師鄭玄,就曾經用五行來解釋「天命之謂性」,說:說木、金、火、土、水分別帶來仁、義、禮、智、信。鄭玄的理論雖然比較「玄」,但是在當時已經算是很樸素了。他無非是在說,人的根器各不相同,雖然都是「善」,但是仁、義、禮、智、信這五個方面各有偏重,五行對應的道理,我們今天很多人都在運用,但是其機理或許早已不熟悉了,我覺得很有必要解釋一番。道理是這樣的:「木」對應的是東方,東方對應的季節是春天,春天催生萬物,所以是「仁」的特質。
  • 劉孝聽:《中庸》的君子之道
    子思曰:「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第二十七章》)君子即尊崇德性而又追求學問,使自己達到廣大無所不包而又窮盡細緻精微之處,即達到高明的境界而又遵循中庸之道;並從溫習仁義禮智等先天固有德性出發,推出新的道德境界來。從古到今,凡是真正的君子都是一個尊德之人,是一個明德之人,是一個有德之人,也是一個弘德之人。
  • 凡夫俗子說平庸,君子之道謂中庸
    如果再加一個「為什麼」,則以「中庸」為擋箭牌,以踐行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為噱頭。事實上,這是對中庸的曲解。何謂「中庸」,中庸實際強調的是一種處世態度:不偏不倚。而中庸之道,是有三層含義的。第一: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不偏於一邊的叫做中,永遠不變的叫做庸,這裡的不偏於一邊是指不偏激,在人生的路上不偏離道德,不偏離自己的初心;永遠不變不是不變通,而是對於一個目標矢志不渝,不變換自己的目標和主張。
  • 《中庸》第二十章(1)
    子曰:「文武之政,布②在方策③。其人存,則其政舉④;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⑤。夫政也者,蒲盧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⑦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⑧,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⑨)。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③方策:簡牘。
  • 新生兒取名:精選中庸裡清新儒雅、智慧過人的好名字
    -中庸用寬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以德報怨,品德高尚的人具有這樣的長處。「柔」指的是寬容柔和的態度與精神,「南」是早晨面對太陽的一邊,寓意尊貴、陽光。江南易林認為「柔南」可以理解為曉初溫暖的陽光,作為寶寶名字,寓意溫柔善良、南天一柱。
  • 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劉寶楠注曰:「《周語》,忠者,文之實也。楊倞《荀子·禮論》註:『忠,誠也。誠實義同,誠心以為人謀謂之忠,故臣之事君,有誠心事之,亦謂之忠。」其二,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 學習中庸之道
    《中庸》第3節3.《成語接龍》下第1節讀經人員:媽媽,霖霖,嫻嫻題目:學習中庸之道感謝保倩老師為我們帶來的《中庸》系列講座第4講,中國文化的優勢是避開了極端主義。外儒內道,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中庸最根本思路反對一切極端主義,它讓我們躲過一次次戰爭的危難。中華文明集百家於一體,互相支撐,彼此成就,合而為一,天人合一。
  • 《大學中庸》(前言)
    《大學》《中庸》可以解決傳承創新與標新立異的問題。《大學》是中華經典之一,原是《禮記》其中一篇。其作者,並無詳細記載。朱子認為首章之「經」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門人記之。宋代理學創始人程顥、程頤稱《大學》為「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成為科舉必考之科目。朱子對《大學》的解釋升華至哲學,重視格物窮理,成為官學。宋理宗時,理學名臣真德秀向皇帝進講《大學》,自此《大學》成了政治讀本,學校課本,考試課綱,使學子爛熟於心,牢牢銘記,受益終生。
  • 新生兒取名:出自中庸的精選好名,冷門且好聽!
    很多父母擔心為寶寶取的名字重名率高,不夠獨特,或是名字內涵不夠豐富,這裡江南易林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從《中庸》挑選一些含義豐富,冷門好聽的名字。以下是江南易林從《中庸》裡精選的好名,家長朋友們可以進行參考。
  • 新生兒取名:出自中庸的精選好名,冷門且好聽
    《中庸》是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重視德行與修養,指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誠,《中庸》中不乏哲理豐富之佳詞佳句,如果引用得當,選擇適宜,來作為寶寶的名字,那麼對寶寶的人生將大有助益。很多父母擔心為寶寶取的名字重名率高,不夠獨特,或是名字內涵不夠豐富,這裡江南易林建議家長朋友們可以從《中庸》挑選一些含義豐富,冷門好聽的名字。
  • 中華傳統文化——《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