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一詞應該作何理解?
《中庸》是儒家「四書」之一,原來是《禮記》中的第三十一篇。現在我們看到「中庸」一詞總有貶義在裡面,指的是平庸和碌碌無為。這是中國人望文生義結合斷章取義後釀成苦果,這種貶義用法不單是現在的我們,其實在漢代就已經開始了。最著名的就是賈誼《過秦論》中他說陳勝吳廣的「才能不及中庸」,理解一下就是他們的水平還不比上一般水平的人。
作為「四書」之一的《中庸》作者,肯定不會謙虛到這種地步,也更不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教大家和稀泥,做和事佬。
漢朝大儒鄭玄曰:「名曰《中庸》,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伋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說《中庸》的意思就是「中和」的作用,「庸」通「用」比較好理解,那麼「中和」又是什麼意思呢?這才是解讀「中庸」的關鍵。《說文解字》中對「中」做出過解釋,「中」就是「和」,「中」最早也是一種「禮」器,《荀子·儒效》也說:「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為中?曰:禮義是也。」
這樣一衍生就知道「中庸」其實是「禮儀的作用」,所以不要理解錯了,再往後面延展,當時禮崩樂壞孔子提出「克己復禮」克己就是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和僭越行為,這需要什麼呢?就需要非常自律,非常合乎規範,就要學習和修行、甚至要修身養性,但是絕對不是養「平庸」之性,而是能夠達到合理「禮」的性。
也有很多學者,說「中庸」就是「天人合一」,也有說「中庸」是行「中和」之道,但是他們或許都沒有去刨根問底,太過的形而上。其實中國先秦文學大多都是服務於政治的,包括《老子》、《易經》看似玄而又玄的東西,在當時特定的政治環境下,如果拋開了政治根本講不通的,只能玄而又玄或者去學無拘無束的莊子了。
全書的綱領
《中庸》一開篇,劈頭蓋臉的就來三句話:「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讀者您看到這三句話有什麼感受?歡迎留言。
我看到的就是震撼,很少有書籍一開始就這樣高屋建瓴,全是大詞。如果深究起來的話,馬上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天命」、「性」、「道」、「教」說的斬釘截鐵,三個短句也就代表三個論斷,沒得商量,沒有餘地,直接繞過人的理性,衝擊靈魂。如果今天你遇到有人這樣跟你說話,第一反應是什麼?一個字:閃;這貨馬上要忽悠我去賣保健品直銷了。
我相信我的讀者這樣的思辨能力還是有的,回歸到原文來看這三句話。「天命之謂性」人的性格特質就是老天賜予的;「率性之謂道」跟著老天賜予的性格特質走就是道了;「修道之謂教」「修」就是「整頓「,「教」是上行下效的意思。我之前說讀先秦古籍一定要把政治環境讀在裡面,否則就讀不通。就好比這裡「上行下效」的意思,誰在「上行」誰在「下效」?無非就是君子小人、貴族和平民。
老天賜予的性格特質
孔子曾經說過:「食、色性也。」這難道就是《中庸》開篇第一句話「天命之謂性」的「性」嗎?是每個人的特質不同,按照自己的特質去行事嗎?不管男女都要放浪形骸,才是大道,做得好還必須上行下效,成為萬世師表嗎?要大張旗鼓的大吃大喝、縱慾濫情嗎?這樣解釋的話,太反儒家倫理了。
所以老天賜予的性格特質一定是每一個人身上都與生俱來的,不偏不倚的。荀子的性惡論明顯不合適,那麼只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論了,也就是說整一本《中庸》其實是建立性善論的基礎上的,只有這樣解釋才是合理的。
人們根據自己天性本善的道路一路前行,自然就會尊重禮法,將禮法用於生活實踐中,逐漸的全社會的人都會重新回到「周禮」的統治下。這麼解釋《中庸》其實我覺得就很流暢了,讀古籍,千萬要讀原文,千萬要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根據某一派思想去品味,要不然就是亂讀,讀不通不說,還整出一些「修仙養生」方法禍害大眾。這裡我先說明一點「修仙養生」的方法確實存在,甚至很多「修仙養生」家將很多古籍都註解為「修仙養生」法門,這不是不可以,只是讀者一定要學會甄別。如果有疑惑的話,可以提問,我共同探討。
讀經教育
現在很盛行讀經教育,動不動就拿出《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這些書籍來給小朋友搖頭晃腦,讀經教育其實是很好的,關鍵是看讀什麼書。我這裡推薦兩部《千字文》和《中庸》,這裡主要講《中庸》它文筆非常好,滿篇都是對仗、排比、而且儘是大詞、篇幅不長、朗朗上口。
從讀經的角度上來看,不需要小朋友真的能懂書中的道理,關鍵在於語感的培養,那種抑揚頓挫的感覺很容易讓小朋友的大腦形成正面反饋,而且篇幅短容易記憶,不需要全篇通記,只需要記住一些經典的詞語或者句子,也不要跟他講含義,讓他自己在生活中體會。每個階段的體會和理解是不一樣的,逐漸就形成了一股自己反思和思辨的能力,有了自己的見解就有了自己的立場,現在的人其實最怕的就是沒有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