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全文共1988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二寶已經三歲多了,正是調皮的時候。經常會從床上掉下來,有時候我在做飯,聽到「哇」的一聲,過來一看,他從床上掉下來了。有時候是聽到「咚」的一聲,接著就是孩子的哭聲。從床上掉下來,看起來只是小事情,但如果摔巧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有位媽媽說起自己家孩子的事情,到現在都心有餘悸。老人幫忙帶孩子,結果娃從床上摔下來,掉到了硬硬的水泥地上,孩子沒哭沒鬧,老人也沒當回事兒。等到第二天,孩子吐的很厲害,送到醫院檢查,輕微腦震蕩。
從那以後,她辭職在家自己帶娃,每天都提心弔膽,耳聽六路,眼觀八方。她說,我的孩子再也經不起一點閃失,總覺得自己這個媽媽,很失職,沒看好孩子。
還有一些嚴重的案例,都是家長粗心大意造成的,說起來好像稀疏平常,但卻也是媽媽們非常關心的話題,輪到自己孩子身上,才會覺得,這真的太嚇人了。
我們老家也有這樣的情況,一位媽媽們照顧好孩子,從床上摔下來,孩子的頭部受傷,長大後背上一個大疙瘩,很多人叫他「羅鍋」,他身高不到一米五,一輩子也沒討到媳婦,無疾而終。
有些家長覺得,自己小時候也從床上掉下來過,沒這麼嚴重,咋到了自己孩子這一代,變得這麼嚇人了。
其實,這種事情防不勝防,再加上現在家庭條件好了,硬地板、水泥、瓷磚等家庭裝修,都成了必備條件,和以前的泥土地不一樣,真的是要注意下。不怕萬一,就怕一萬,掌握一些急救處理知識,以及做好防護,才是給孩子最好的保障。
孩子掉下床,應如何處理?
孩子掉下床了,有些家長一看到,馬上把孩子抱起來了,想著趕緊檢查下,但這樣往往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下面的幾個步驟,來自於兒科醫生的提示,家長瞧仔細了。
第一步,認真觀察。先觀察寶寶的姿勢,有沒有摔到腦袋的危險?看下周圍,有沒有尖銳的物體,可能會劃傷到寶寶,並馬上清理掉。看看寶寶的表現,有沒有劇烈嘔吐、發呆的表現。往往馬上哭鬧的孩子,問題不大,而那些不哭不鬧的,則要當心,是否有顱內損傷,最好帶去醫院檢查下。
Tips:即使寶寶狀態良好,也要密切觀察48小時,之後沒有任何問題,才能真正放下心來。
第二步,簡單處理。如果寶寶有皮外傷,比如起包、擦破皮等,可能是毛細血管破裂造成的,別揉搓,也不必熱敷,一般過幾天就會自行消退。
如果有出血現象,及時用毛巾按壓止血。其他情況,骨折、嘔吐,儘量不抱著寶寶,可以讓他側身躺著,然後撥打120等待醫護人員救援。
第三步,配合醫生。當寶寶從床上摔下來,送到醫院後就交給醫生去處理,他們比我們更專業,你不必喊,也不必催,只要相信醫生,會認真負責對待我們的孩子,就可以了。
如果有必要,醫生會要求拍片子、抽血檢查等等,都得積極配合,了解孩子的具體情況。
預防比處理更重要,別讓孩子跟著遭罪
上面說的都是孩子受傷後的處理情況,但事實上,家長提前做好防範,防患於未然,才是最關鍵的。尤其是寶寶在3個月左右,開始嘗試翻身的階段,更要做好防護,下面的幾種方法,供媽媽們參考。
1、 安裝床圍欄在床周圍安上圍欄,是比較靠譜的方式,但也有家長反應,床圍欄也有安全隱患,比如孩子在其與床的縫隙中,可能會有窒息的風險。所以,選擇床圍欄以及安裝時,要注意避免安全隱患。並且儘量選擇床圍布為網狀材質的,能透氣。
2、 降低床體。有了二寶以後,我家幾乎都是在地上睡覺,當然,也用了專門的床墊。主要是擔心孩子掉下來,白天我帶他基本上是在地上爬,有時候睡著了放床上,也會比較小心,擔心孩子掉下來。
3、 使用防摔枕頭。孩子學走路的時候,家長會擔心他摔倒,選擇防摔枕頭。但其實,防摔枕頭在孩子3個月左右,就該準備上了,尤其是會翻身以後。
孩子自己活動的時候,可以給他用上。枕頭的圓環部分,是可以很好保護寶寶頭部,而且符合人體工程學,貼住寶寶後腦勺部位,不緊貼著頭,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
即使寶寶仰面摔下來,也能保護住後腦勺,等以後學走路也能用上。平時可以給娃當小玩具,等他會翻身了,能爬了,就嘗試戴上,使用過程中,他爬起來速度減緩,但一點也不會影響他的翻身興趣。
二寶小時候我也給他準備了一個,自己帶他做飯的時候,不那麼慌張了,即使掉下床也不會聽到文章開頭「咚」的一聲了,孩子摔下來軟著陸,爬起來還是笑嘻嘻的。
當時我給他買的有點貴,小一百塊錢,只能說咬牙跺腳,為了孩子的安全沒辦法。但現在有貝恩施的防摔嬰兒枕頭,大品牌,質量信得過,而且做活動只要69元,忍不住就想推薦給媽媽們。
如果你家娃兒剛會翻身,愛攀爬,還經常有掉下床的徵兆,真的建議你入手一個,便宜不說,關鍵牌子信得過。做好安全防護,幾十塊錢就夠了,帶娃不用那麼提心弔膽了。
枕邊育兒寄語:
育兒知識的傳播需要落地實踐,方能辨真偽。但今天文中的事情,希望不會發生在每一位寶寶身上。希望寶寶們都能在爸爸媽媽們無微不至的庇護下,安全、健康的成長!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謝謝】
相關連結一:小學生寫作文氣壞全家,老師評語:「你這是當導演的節奏!」
相關連結二:入秋孩子身高進入「猛漲期」,4件小事做好,想不長高都難
相關連結三:孩子「不打不成器」是糟粕?李玫瑾:「打」孩子,還是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