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生想選修多位著名將軍講授的《軍事理論》課,並與航天英雄楊利偉在直播課堂互動?想與守望敦煌50年的專家樊錦詩共話敦煌藝術?社會學習者想加入網紅課程、浙江大學翁愷的《C語言系列課程》學習?沒有地域限制、沒有校際差別,慕課上的優質教育資源能讓大家共享。
4月16日下午,新華社發文《慕課——中國高等教育實現「變軌超車」的關鍵一招》,強調慕課(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對推進教育公平、促進教育質量提升的作用。4月17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分別刊發專題文章《中國慕課,跑在前列》和《中國慕課,跑在世界發展前列》,指出目前中國慕課課程總量已居世界第一。
在多家「國字號」央媒集體點讚慕課的文章中,中國大學MOOC的名字赫然在列,事實上,早在今年年初教育部推出的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中國大學MOOC就入選了322門,超過其餘11個慕課平臺入選課程數總和,佔比近七成,成為擁有最多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慕課平臺。
跨越時空,中國大學MOOC讓優質教育資源有效供給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大學MOOC是由網易與高等教育出版社攜手推出的在線教育平臺,向大眾提供中國知名高校的MOOC課程。在它的官網上有這麼一句話「在這裡,每一個有意願提升自己的人都可以免費獲得更優質的高等教育。」
事實上,中國大學MOOC也已經打破了學校圍牆和時空界限,用一條網線改變貧困山區孩子的世界。在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的文章中,不約而同都提到了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新街鎮11歲小學生王洵的故事:
元陽是國家級貧困縣,轄區內多是深山老林,山高坡陡,教育發展水平相對落後。「我們班有60多名同學,除了上課,平時沒有太多業餘活動。我每天放學後三分之一的時間都用在學慕課上。」王洵告訴記者,是慕課為他打開了認識世界的窗口,「通過中國大學MOOC平臺,我學了《古文字學》《奇異的仿生學》《人體科學》等課程,有的課程還獲得了優秀證書!」
「學習是不分層次、不分老少的,只要你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都可以去嘗試!」如今,已學了近10門慕課課程的王洵有這樣的感悟,相信這個大山裡的孩子,能夠因此飛得更高、更遠。
新華社文章中提到的浙江大學翁愷的《C語言系列課程》,同樣也是中國大學MOOC入選教育部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據中國大學MOOC的官方數據,截止目前,翁愷老師已經在其平臺上授課十六次,累計有超過75萬人次進行了學習。
從鄉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陸,慕課正在跨越時空界限,形成一種新型的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方式。
優化體驗,中國大學MOOC讓思政課前沿又夠味
人民日報的文章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課就像鹽,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但如果把鹽當主菜,就不能怪學生「不愛吃」。如何把思政教育這個「鹽」溶解在各種「食物」中自然吸收?如何把思政課打造得前沿、夠味,既「紅」又「鮮」?慕課探索出了新路子。
近年來,一些高校積極探索基於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講授思政課,特別是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後,思政課慕課應用數量快速增長。據人民日報,迄今,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19門思政課慕課,開課34期,選課近40萬人次,浙江大學段治文教授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就是入選了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的思政課慕課。
段治文是浙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2014年11月,由他領銜主講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慕課課程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線。至今,在網上選擇這門課程學習的網友已經有10餘萬人。四川師範大學、西安工程大學等多所大學都把這門慕課課程的學習作為該校思政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門課不是單純地講歷史知識,更不是以講歷史段子來博人眼球。作為一門思政課,重要的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實現價值引領,解決學生關心的思想理論問題。要為學生成長奠定思想基礎。」段治文說。
有用戶在這門思政課慕課下評價:本課程讓我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學習了本課程,讓我進一步了解了中國近現代屈辱但又不平凡的歷史,讓我對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光明日報還專門在文章裡寫到:近三十年的思政課教學,段治文總結出了三個「通」、兩個「結合」的理念,這就是「古今通,探索歷史原脈;中外通,拓展世界視野;多學科通,拓寬學科素養;理論與歷史相結合,使學生學得有趣;歷史與現實相結合,使學生學得有用。」如今,他把這套方法應用在慕課課程上,收穫了無數校外「粉絲」。
「所以你看,學校的背景並不會限制你的發展,即使學校不那麼好,通過中國大學MOOC,你依然可以接觸一線的教育資源。」有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