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很多視頻和音頻網站都提供加速播放的功能, 例如1.5×、2 到 3× 的七個速度擋位。我周圍的一些同事或者朋友中就有人以 1.5 倍甚至 2 倍速看電視劇或者聽書的。很多視頻網站比如百度視頻、愛奇藝等,還有一些音頻網站比如喜馬拉雅聽、得到等,都有不同的速度擋位。我們實際上進入了一個倍速播放時代。我們用1.5倍速、2倍速,甚至更高的速度,來看劇、聽書。
有些人已經完全適應了高速播放模式,以至於都不能去電影院看電影了,因為他受不了那個正常速度。你可以想見,高速播放會有各種問題。也許導演設置了一段緩慢的鏡頭,也許是一段沉默,本來是一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那你一轉眼就播過去了,還能體會到那個情感嗎?更重要的是,高速播放知識類的節目,會不會吸收不了。
你也許會覺得別人聽一講的時間你能聽兩講,別人學一門課程的時間你能學兩門,別人看一部電視劇的時間你可以既看一部電視劇又學了一門課程,這當然好。但是加速的學習能理解嗎?能記住嗎?能欣賞到其中情感的微妙之處嗎?能引發同樣多的思考嗎?
那麼,這種倍速模式,對我們的學習效率究竟有沒有影響呢?我們因為這個功能,究竟是單位時間內攝取的知識量更大了,還是狼吞虎咽、學習效果更差了呢?亦或因為異於常規對生理或者心理有一定的影響呢?對此科學家還真的研究過這個問題。
先不賣關子了,我先告訴你這些科學研究的答案,可以說是相當樂觀的,咱們先看看研究結果。
首先,人腦對播放速度的敏感度其實並不高。有人在事先沒告訴受試觀眾的情況下,把一場足球比賽錄像提速播放。結果發現只要提速不超過 12%,100 個受試者之中,竟然沒有一個人發現比賽被提速了 。
難道人們對球的運行快慢沒有一個直觀的概念嗎?但是觀看的人確實感覺不到。就好比我們聽MP3,耳朵感覺不到它是被壓縮了的一樣,人類的感覺還不至於靈敏到那個程度。這也就等於說,我們完全可以用 80 分鐘觀看一場 90 分鐘的比賽錄像,而完全感受不到任何區別。這不等於說你的生命憑空多出了 10 分鐘嗎?
但是你可能覺得看足球畢竟是容易的,那要是聽課程呢?早在 1969 年,就有人做實驗研究過快速的聲音播放對收聽者的影響 。比如你加速聽一本有聲書,你關心的其實是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個是能不能聽清。肯定是播放速度越慢越容易聽清,兩倍速確實不像正常速度那麼容易聽清。但是人腦在聽清這一項上的敏感度是很低的,實驗表明播放快一點慢一點基本都能聽清。
第二個是能理解。我們一邊聽一段書還得一邊琢磨其中的道理,每個字都聽清楚了不等於能理解全篇的內容,你的思想必須能跟上播放的節奏才行。而有意思的是,加速播放情況下,人的理解力不但沒有減弱,而且還提高了!
第三個是遺忘率。這個研究證明,播放速度並不會對遺忘率有明顯的影響。
2017 年日本的一項研究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研究者讓學生以正常速度、1.5 倍速和 2 倍速看教學視頻,然後立即組織考試。結果發現儘管學生們認為正常的播放速度聽起來最舒服,但是他們在 1.5 倍速情況下的注意力最集中,而且考試成績明顯也是最好的。而 2 倍速就太快了。
不過這些結果目前還是有爭議的,不能算定論。我看到美國的另一項也是 2017 年的研究 ,百分制的情況下,1.5 倍速的測驗成績就比正常速度低了 10 分左右。
怎麼理解這些結果呢?可能他們用的課程難度不一樣,也許難度越低的內容越適合高速播放 ,比如像《百家講壇》那種節目,2 倍速可能就是最合適的速度。
更重要的是,這些研究都是隨便找一些學生來做實驗,大多數受試者並沒有受過高速播放的訓練。而多人的經驗表明,我們大腦對高速播放的適應能力是逐步上升的。加速12%你完全感覺不到,但是 1.25× 你能感覺到。等你適應了 1.25× 就可以挑戰 1.5×,等你對 1.5× 應對自如的時候,你會覺得正常速度實在太慢了。
那如果是一個已經適應了 2 倍速的人,他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會比一般人少嗎?目前我還沒看到這樣的研究,但是我們可以推測,他至少對一般內容的理解力不會犧牲很多。
這些研究告訴我們最重要的道理是,你沒有任何理由認為,最適合大腦的信息輸入速度,就恰好等於正常的說話速度或者一般節目的播放速度。
新聞聯播裡播音員的語速比普通人快,我們聽著反而更明白。書面語代替口語,甚至文言文代替白話文,受過訓練的大腦仍然能聽懂。有些專業歌手的出詞速度和變調比老百姓唱卡拉OK快得多,就好像唱京劇,我們照樣能欣賞。
這個道理就如同你不能要求所有人用同樣的速度喝水一樣。以前人們之所以都是用普通速度接收聲音和圖像信息,是因為沒有快速播放的技術 —— 而不是我們大腦的設定就是那個速度。
也許大腦的信息輸入上限遠遠高於正常播放速度。
經常使用兩倍速的人,也許會得到一個潛在的好處,可能習慣了更高的信息輸入速度之後,大腦的思考速度是不是也能有所提高。也許別人想一種解法的時間你已經想了兩種。也許當你以看似正常的語速回答問題的時候,你大腦中已經快速考慮了問題的方方面面,還精心選擇了措辭。也許在你聽談判對手講話的同時,已經把應對方案想好了。
當然它也有負面影響,比如有的人習慣了兩倍速之後,聽別人說話感覺很難受。他脾氣變暴躁了,耐心變差了。就好比一個人習慣了走路很快,和走路很慢的人在一起散步會覺得憋屈。
想要避免這個情況,關鍵還在於把握主動權。你自己要有自己的節奏。這句話值得深思,你可以先暫停一下;剛才那段有意思,你可以回看;遇到緊張的劇情,你可以把速度降下來。
高手觀看一段視頻課程不應該是完全被動地坐在那裡跟著老師的節奏走。他應該用最快的速度抓住一個個知識點。這種水平的積極主動,能讓你的學習效率最大化。你可以把省下來的時間用於最安靜的思考。
用最適合自己的大腦和最配合當前節目內容的速度播放,才是理想的播放速度。兩倍速是對低信息密度節目的反擊。經過了被動的廣播和電視時代,現在信息接收的主動權終於回到了你手裡。
那如果生活中有個社交場合需要你慢一點,你就慢一點唄?要點在於經過訓練的你想慢可以慢,而沒經過訓練的別人想快也快不了。
如果有些人的接收速度和思維速度都到了兩倍速,而有些人停留在以前的速度,人與人之間的認知差距就進入了物理層面。你可能覺得這樣的世界很可怕,但是其實世界已經是這樣的了。
很多老一輩的人看美劇感到跟不上節奏,很多年輕人看國產家庭倫理劇會產生生理上的不適感,他們之間有代溝。相對於幾十年前的生活,現代城市生活的節奏本來就已經快了很多。
但是快不等於一定不好。現代人仍然有各種細緻的情感,而且有比古人更多的聯想,有更多的創造力素材。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兩倍速的世界裡就沒有這些。
也許在不遠的將來,也許就在現在 —— 願意陪伴一個人以正常速度看電影,就好像是慢慢地散步一樣,是一種溫馨又從容的特別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