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好好住
公眾號ID:niceliving
我從來都不認為收納整理是多麼複雜的事,恰恰相反,有太多書、文章、課程,總是試圖把這件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而作為普通人,聽了很多道理,買了很多神器,卻還是不能做好「收納」這道題。
今天,我們就掰開了揉碎了聊明白——普通人家的收納,到底該怎麼做?
01
收納是怎樣浪費著
你的錢和時間?
#1. 沒有日本主婦的命,卻得了過度收納的病
先來看一波收納爽圖:
這應該屬於行為藝術了吧? ©Pinterest
真的能分清每一格放的是啥嗎? ©Pinterest
感覺一件物品沒有自己的容器就不配進這個家門。©Pinterest
優衣庫店員直呼內行! ©Pinterest
以上這些可能是很多日本主婦的生活日常,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看待這類爽圖的。我自己呢,是抱著看「吃播」的心態去觀賞的——看過了爽過了,但我學不來。
因為爽圖背後是巨大的維護成本,自問我有那個時間和精力嗎?照搬的結果必然是「學廢」。
收納盒拉開還是收納盒 ©Pinterest
每個人對家的需求不同,或許對主婦們來說,超強的時間管理,讓家中萬物有序,也是在日復一日中維持自己內心的秩序。
而作為當代社畜,我個人對收納的標準,不是好不好看,而是夠不夠懶。用最少的勞動維持家乾淨整潔的狀態,也是我們「今日家事」欄目一以貫之的理念。
好好住上也不乏一些收納狂魔(住友@CataleyaZ)
#2. 不夠方便,就不可持續
如果你也不是個勤快人,第一步就是拋開那些形式主義,越是簡單的收納規則才越容易保持。
千萬別在規劃時就把自己想像得有多勤快,現實會分分鐘教你做人。在減少維護成本上多下功夫,才能降低復亂的機率。
一目了然,觸手可及,不是整整齊齊又怎樣?(住友@喜繡)
也常常聽到一些朋友抱怨說,家人根本沒有「物歸原位」的習慣,自己一個人要跟在全家老小屁股後面收拾殘局。
可以想想是不是這個「歸位」的成本太高,甚至只有你自己才知道怎麼放。(沒有說不維護很對的意思
住友@收納師萬萬:這麼多年試過的最適合收納數據線的方法,不管孩子還是老人都能自覺保持。
之前看到一個住友,就是以完全不同的思路去設計男女衣櫃,讓並不勤快的先生也能維持衣櫥的基本整潔。
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很難,接受這一點再想想最優解,彼此或許都能獲得自由。
住友@yyishere 家的男女衣櫃採用不同方式,男主人衣櫃「更懶」,女主人衣櫃更「能裝」。
#3. 收納工具,才是最該斷舍離的
有時候看到其他住友種草的收納神器,感覺特好特實用,馬上就準備下單了。但放到自己家適不適合,其實根本沒想明白。
嚴絲合縫很爽,但需要技術含量。(住友@Oasis_緑侜)
我自己也犯過這種錯誤。把各種調味料統一灌裝,保質期不知道了,標識又不夠直觀,每次做菜著急的時候,醋和醬油都得反應 2 秒。
後來我悟了,反正都是放在拉籃裡,整這些花裡胡哨的幹啥呀,原包裝的醬油和醋一眼就能分辨,根本不用過腦子。
圖片來自住友@木子熊
好看與實用偶爾可以兼得,但別指望「美得毫不費力」。對我這種懶人來說,平平無奇的整潔就夠了。
#4. 比起囤工具,更費錢的是囤空間
大部分人現在對於儲物區都非常有意識了,裝修的時候就知道宜多不宜少,好像儲物空間囤得越多越有安全感。
圖片來自住友@Vivibird
可在此之前,你家的儲物需求真的都明確了嗎?
尤其是定製櫃,又貴又挪動不了,一定要儘可能地細化需求。譬如下面這位住友:
住友@EmmaBiuBiu 的著作《全屋功能與收納系統確認清單》
若是還不夠明確,與其盲目囤空間,不如留出更多的「可能性」。住到有明確需求的時候,再補充靈活的收納工具,性價比也更高。
舉個簡單的例子,裝修時衣櫃內部做了一堆分區,最後發現完全被框住了,還不如單獨加儲物抽屜來得方便呢。
住友@木木林suzy:同樣外尺寸的塑料抽屜要比衣櫃自帶的抽屜多裝很多東西,所以我家衣櫃只做了大分割,下面直接擺收納抽屜,收納力up!
02
怎樣才算真正
適合懶人的收納
到現在我們明確了,任何不考慮需求,不考慮維護成本的收納,都是在白玩兒。而懶人收納的正確姿勢——其實就在於把握「3個度」。
#1. 收納的尺度
其實在收納這件事上,我認為工具的重要性排在最末端。之所以放在第一點來說,是因為我們常常不問緣由,只想要答案。
那我們就從這個答案說起:買什麼收納工具。
圖片來自住友@無夢令
收納工具是夾在空間與物品之間的一個變量,如何確定這個「收納的尺度」,我們之前分享過收納大神@_404 的經驗——
📦
① 思考這個空間有哪些地方可以用來收納
② 列出家人的活動清單
③ 列出待收納物品
④ 給收納立面圖填空
⑤ 獲得明確尺寸再找收納工具
還沒看過那篇的強烈建議大家讀一下(傳送門),非常通俗易懂,這裡就不贅述了。
#2. 收納的深度
我們編輯部姜波拉,搬家時把好多鞋都塞進了次臥的榻榻米。每次要找一雙鞋,她都需要:挪開榻榻米上的東西 - 掀開門板 - 移出摞在一起的鞋盒找到那雙,最後打開鞋盒拿到。
結果就是有些鞋懶得取就不穿了,徹底閒置;而有些鞋拿出來又懶得放回去,堆在了門口。
類似這樣的榻榻米,只能當小倉庫用,放不了常用物品。(住友@叫珍珠好了)
「收納的深度」可以簡單理解為,一件物品藏得有多深,或者說取放它需要幾個動作,這直接決定了你家的收納累不累。動作越少,維護的成本越低,就越容易保持。
液壓床也同理(住友@鼻涕妞兒)
為什麼大家總說要櫥櫃要多做抽屜?其實就是最大程度利用縱深,讓從裡到外每件物品的的「收納深度」都能降到最低。
如果用櫃內層板,要拿後面的就要挪動前面的,靠內側物品的「收納深度」會依次遞增。
縱向排列同類物品,像超市貨架一樣,取用方便無需維護,也最不容易亂。(住友@honest)同樣尺寸的衣櫃,有人塞下了 200 件衣服,有人只放 80 件。放得越多就越好嗎?①增加了收納深度:衣櫃裡掛得滿滿當當,取一件帶出三件,放回去也需要用力壓住一側才塞得進去;② 提高了信息處理的成本:200 件衣服裡可能有 100 件你平時不會穿的,但它們每天都作為備選項幹擾著你的決策。把收納視作物品管理,不要在「擁擠」中尋找秩序。東西越少,你打理它們所耗費的精力就越少。適當「斷舍離」讓人神清氣爽,空間的釋放只是一方面,精神上也同樣減掉不少冗雜信息。斷舍離到極致甚至完全不必收納,像藝術品陳列一樣排開就行了。 ©《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我發現今年雙 11,大家對於日用品囤貨都克制了許多,省下那點錢和物品佔用的空間相比,大概不值一提。樓下就是超市,何必把家當倉庫呢?生活在「爽圖」裡的人永遠是少數,別讓家事成為負擔。如對版權問題有疑問,請聯繫:
hezuo@fruitbomb.com.cn。
我們會儘快處理,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