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採
生活中,你有過「比較」的經歷嗎?
說起比較,大多數人可能會想到別人家的孩子、伴侶、房子,車等等;
有的人可能還會想起自己一些不怎麼愉快的「被比較」經歷;
抑或是,有一小部分人曾作為「被比較目標」,會有點小小的優越感。
小的時候,我們比玩具,比成績,比朋友……
長大後,我們比工作,比伴侶,比房子,比孩子……..
等到老了,我們還在比誰的退休工資更高......
人生的各個階段,我們似乎都有不同的比較內容。
比較,仿佛根植於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是一個很難繞開的話題。
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提出了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定義自己的社會特徵(如能力、智力等)時,往往是通過與周圍他人的比較,在一種比較性的社會環境中獲得其意義的。
這一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何「比較」如此普遍的存在,在人類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可避免。
人們常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可是,傷害真的是因為比較本身嗎?比較究竟是什麼呢?
所謂比較,就是辨別事物的相同屬性異同或高低。異同或高低是客觀的存在,並無好壞之分。
「主動比較」中的痛苦和傷害並不來源於比較本身,而是源於攀比,源於我們心態上的羨慕嫉妒恨。
而「被比較者」的深惡痛絕,則是因為激起了「我不如別人,我不好」的內心恐懼。
比較本身是一個客觀的動作。難道它只有消極意義,沒有積極面嗎?
費斯汀格的社會比較理論中提出,社會比較能夠使人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找出自己和別人之間存在的差距,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
決定你人生的,不是你的短板,而是你的「長板」——讓郎朗去彈琴,讓姚明去打籃球,你則做自己最擅長的事兒。別做打籃球的朗朗,別做彈鋼琴的姚明,你就是你。
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我們可以找到真實自己,認識到自己和別人的差距,並生發出向上的力量。
人類社會還存在一種「共生效應」。共生效應,是指一定的參照群體中的人們,在從事日常的勞動、工作和學習時,受到群體中成員的智慧、能力及以往的勞動成果的影響,在思維上獲得啟發,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美國著名企業家查爾斯•施瓦布有一個工廠的工人總是完不成定額,換了好幾任廠長都不奏效。後來,他決定親自處理這件事。
工人分日夜兩班。施瓦布視察工廠時,在車間的一塊小黑板上寫下了日班工人工作完成的數量——「六」。夜班工人看到了,在了解了這個數字含義後,下班時把「六」換成了「七」。
白班工人第二天早晨上班時都看到了「七」。一位愛激動的工人大聲叫道:「這意思是說夜班工人比我們強,我們要讓他們看看並不是那麼回事。」
就這樣,兩班工人競爭起來,這個工廠的產量很快超越了其他工廠。
施瓦布使用了一個數字「計謀」,充分利用了人們的社會比較心理,激發了大家的鬥志,促進了工作效益,解決了難題。
比較,可以促成競爭環境。而良性競爭環境是發展與發揮個人潛能的社會激發因素之一。
比較,既可能有消極影響,也可能有其積極意義,區別的關鍵在於如何去比較。「去傷害化比較」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源於內的成長性對標。
給你3點建議助你學會積極比較:
(1) 調整「比較」心態,帶上學習和欣賞
要想發揮比較的積極作用,首先要調整關於比較的心態,分清「比較」和「攀比」。
比較是對於一件事的處理,我是如何做的,他是如何做的,為什麼他做的更好,我有哪裡可以學習;
攀比是你花8千買了個包,我要花1萬。儘管我的收入不及你的一半。
積極比較的目的是為了找到差距,努力向上,從而成為更好的自己。在積極的比較中,更多的是帶著一份欣賞的眼光,帶著一顆開放學習的心。而攀比則更多的帶著幾分嫉妒和羨慕,是一種脫離自己實際水平,盲目攀高,尋找平衡和慰藉的心理。「別人有的我要有,別人有的我要優」,關注點更多的集中在別人身上,而忽略了自己真實的水平。
(2) 正確認識自己,建立專屬參照系
蘇格拉底說,「認識你自己」。
認識自己是我們一生都要進行的課題。一方面,比較能夠幫助我們找到自己的長處與短板,從而認清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在正確認識自己後,找到我們可以「比較」學習的同類項。
如果自己確定的比較對象和自己的能力相去甚遠,確定的目標自己很難實現,則容易產生自卑自棄心理。自己如果超越比較對象太多,則容易自滿。因此,比較對象也是在動態調整變化中,要建立自己專屬的參照。
(3) 深思「對標」內容,重過程而非結果
有了明確的比較對象和參照,我們究竟要比較的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比較努力,比較成長,比較品行,比較堅持等等,這些方面的比較能夠促使我們「知不足而後進」。
我們可以多做一些豎向的比較。
海明威說,優於別人並不高貴,真正的高貴應該是優於過去的自己。想一想,自己的昨天與今天,是否有成長進步。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比過程,但不比結果。每個人所處的環境、自身的能力等各方面都不同。並且,一件事的結果會受多方面的影響,無法要求所有事經過努力一定能達成預期的結果。
很多人談「比較」而色變,認為「比較」就是悲劇的開始。
殊不知,「比較」也是雙刃劍。運用方式正確,比較也可以有其積極意義。
我們不是為了比較而比較,落腳點在於以「比較」助力我們更好成長。我們不是給別人樹立比較的目標,而是給自己尋找努力的方向。
不把「比較對象」看成對手,而是看成可以學習的「夥伴」,去傷害化的比較,你也可以擁有。
思採:心理學科班出身,教師一枚;分享親子教育、親密關係及個人成長的那些事兒。關注我,用文字陪你走過春華秋實夏蟬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