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師雷夫帶給我的思考
從事教師這一職業已經快有三十年了,從來別人問我是教什麼的時候,我往往微笑地回答:我是教語文的。在我看來,對方的問題也是問你教授哪一門學科的,這樣的回答應該沒有錯。雖然我在教書生涯中始終秉承著育人第一、教書第二的原則,但是問這樣問題的時候,應該就是問教哪一門學科。可是聽了雷夫老師的演講,我從內心深處開始產生疑問:我回答錯了嗎?當同樣的問題問雷夫的時候,他這樣回答:我是教學生的。教具體哪一門學科和教學生,本質難道不是都在教學生嗎?可是又感覺哪裡不一樣呢?靜下心來細細想想:似乎真是不一樣。常常在課堂上給學生講魯迅先生為什麼要棄醫從文,歲月的日久沉澱,教書經驗的日積月累,越來越讓我深刻地領悟到了一個人的觀念和思想是多麼地重要,它往往決定了人們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決定了今後你生活的目標和所要走的路。這至關重要!而雷夫老師的一句話,我是教學生的,也真真正正體現了這一點。
我是教學生的,是把學生純粹地作為一個主體,作為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和人格的人看待。作為教師,不是從一方面或者幾方面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全方位的,三百六十度的去教學生。真正從各方面去教學生,去體現育人,而後才是教書。如此這樣的關係理順了,那教書的過程應該很輕鬆,學生一定會主動向學,努力成為他們想成為的人。在這一點上,我特別認同雷夫老師的&34;理論。他所提倡的&34;甚至與儒家思想所提倡的&34;不謀而合。第一階段,我不想惹麻煩——靠懲罰起作用;第二階段,我想要獎賞——靠賄賂起作用;第三階段,我想取悅於某個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階段,我要遵守規則——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階段,我能體貼人——靠仁愛之心起作用;第六階段,我奉行既定的準則——靠境界起作用。近25年的教育實踐,雷夫老師深信:著力於孩子的品格培養,激發孩子對自身的高要求才是成就孩子一生的根本。比較我們現在實行的&34;高效課堂,從每一個環節同樣也是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精神,不同於雷夫老師的也許是我們更注重了課堂效率的提高上,注重了養成學習的好習慣好行為上,而雷夫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品格的培養。在後者的做法和我的思想一致,我認為先育人後教書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
我是教學生的,還體現在讀雷夫的書,感嘆&34;的故事精彩,及至坐在臺下聽雷夫老師動情的講述他和學生的故事,雷夫的表情、動作,以及雷夫的觀點那麼具體、真實的呈現在面前,讓我意識到:不是因為雷夫生活在美國,也不是因為他有著優厚的物質條件,更不是因為他生活的國家有健全的制度、良好的教育環境,只是因為,他有一顆教育心!這顆心中裝的不是榮譽、金錢、地位,而是學生,是愛學生的智慧,是摯愛教育的熱情,是對美好教育的期待和實踐。這顆教育心讓雷夫有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二十八年堅守在第56號教室裡,年年陪伴著他的孩子們!
我們中國向來把老師比作&34;可是看現在的教育現狀,老師更應該比成&34;只是簡單的通過老師的幫助,努力成為學習的機器,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在抓升學率優秀率,而忽略了對學生思想和觀念的培育,淡漠了學生精神道德品格方面的建設,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怎能健全人格?怎能更好地適應將來的社會?同樣是教師,雷夫絕不會承認他是&34;,不承認&34;,並且坦言自己的職責不是&34;,而是要更多地給每個學生提供成長的機會,這讓我們不得不靜下心來認真思考:究竟應該如何看待教師職業,如何面對每一個學生,如何才是真正在教學生。當一個人的靈魂已經在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形成,他不是個體之外的其他人所能拯救的,唯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學生是內因,教師的引導是外因,內因決定外因,那我們幹嘛非要把&34;的事扛在自己的的肩頭而不去實實在在的為學生提供適合他的教育?
感謝雷夫讓我豁然,老師不是&34;,真正的靈魂工程師是我們自己。老師所能做的就是給每個學生提供成長的空間,提供成長的平臺,提供所能提供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成長。雖然我們不能&34;所有學生,但我們可以為所有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為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幫助和服務。當我們丟掉&34;和&34;的口號、從高高的聖壇上走下來,走到每個學生身邊去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恰當的幫助,去關注每個孩子的生命狀態時,我們的教育才會是真正適合學生生命發展的教育。作為教師的我們也算是真正體現了我是教學生的!
感謝雷夫,讓同樣身為教師的我也終於明白了我是教學生的!
備註:此文寫於五年前,是當時聽了美國教師雷夫講座後所寫。今天從電腦裡偶然看到此文,想到有此平臺,不如一吐,再明師志,故而發文。或許不是熱點,但重讀依舊感覺自己一路堅持的沒錯,不喜勿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