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科學
圖片來源:pixabay
今年的聖誕節你過了嗎?當你和親朋好友一起過聖誕時,有沒有想過,過聖誕居然是一種充滿風險的行為呢?每到聖誕將至,著名醫學期刊《英國醫學雜誌》每年都會上演保留節目——充滿樂趣的聖誕特刊。今年的聖誕特刊中,有一篇文章直接對聖誕節發動了「萬箭齊發」:通過對文獻檔案的搜索,作者發現在這些愉快的行為背後,隱藏著很多我們未曾注意的風險因素。
撰文 | 柯石英
危險的聖誕禮物
對於習慣過聖誕的孩子來說,收聖誕禮物無疑是最值得期待的環節。但過往的案例顯示,禮物本身就是一類潛在的風險來源。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聖誕倉鼠致病事件。1973年聖誕節前,紐約州羅切斯特市的一個家庭購買了一隻寵物倉鼠,作為給孩子們的聖誕禮物。但就在一個月後,他們一家5口人紛紛出現了發熱、頭疼等腦膜炎的症狀,其中24歲的女兒病情較為嚴重,需住院進行治療。隨後的檢測發現,他們感染了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
淋巴細胞脈絡叢腦膜炎病毒
就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段,紐約州又相繼出現了超過52個感染病例,而且遭殃的家庭都在不久前買過倉鼠。雖然這些病例分布在不同城市,他們購買倉鼠的渠道也不盡相同,但隨後的溯源指向了同一個倉鼠經銷商。這些受感染者在1973年末至次年3月期間購買了倉鼠,經過短則一周,長達3個月的潛伏期後,他們開始出現一系列症狀。好在,除了最常見的發熱、頭疼、肌肉疼痛,以及噁心、嘔吐、眩暈、對光敏感等等症狀之外,這種病毒一般不會造成更嚴重的威脅,這57人也都順利康復了。
既然活體聖誕禮物有傳播病原體的風險,那麼用動物皮毛製作的聖誕禮物總歸安全了吧?下一個案例告訴你:錯,甚至還可能更危險。
1974年,一位22歲的美國海軍記者因為嚴重的結膜炎(伴有水腫)住進了醫院,醫生檢測發現她感染了炭疽桿菌。這種有致死風險的病菌當時在美國並不常見,很快,研究者鎖定了感染源。這位感染者前不久去海地旅遊時,在海地首都太子港買了幾隻邦戈鼓,而海地當時就有炭疽桿菌感染。隨後的檢驗證實,這些鼓的羊皮鼓面就是炭疽桿菌的棲息地。
這是2007年,另一起炭疽桿菌汙染羊皮鼓面的案例。
得到這個結論後,人們更是驚出一身冷汗:這位記者不僅給自己買了只鼓,還買了好幾隻作為聖誕禮物,打包寄給自己的父母和朋友。好在,美國疾病控制預防中心(CDC)及時攔截,發現送經檢驗的7隻鼓中,有3隻都含有炭疽桿菌。最終的結局也是皆大歡喜:她的家人朋友沒來得及收到這些「炭疽炸彈」,記者也在接受了大量青黴素(以及短期皮質類固醇)治療後得以康復。
說起與聖誕節相關的疾病,還有更離譜的事。1879年,BMJ的一篇文章提醒大家注意通過喇叭這類玩具傳播梅毒的風險。由於時代較為久遠,目前難以找到文章的詳細信息。不過至少在今天看來,我們顯然不必擔心這樣的風險。
既然聖誕禮物這麼危險,那就簡單畫張聖誕賀卡吧,來表達對朋友的祝福吧……巧了,畫賀卡這件事,也曾讓製作者患病,甚至一度威脅生命。
1876年12月13日,一位22歲的男子(化名為格林)突然嘔吐、腹痛、面色蒼白,脈搏達到120,處於非常危險的狀態。分析很快發現,他患上的是急性砷中毒。
原來在此之前不久,格林剛剛得了一場傷寒,當時正處在康復期,只能躺在一間狹小的房間裡。無聊的他決定給親朋好友手繪一大批賀卡,顏色嘛,用的是最應景的——綠色。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謝勒綠」,而這種顏料的礦物成分是亞砷酸銅。當時的畫家在使用這種顏料時,都需要格外謹慎,以避免中毒。但格林完全沒有在意,而且好巧不巧地為吸入砷營造出了絕佳條件:首先他畫完賀卡後飯前不洗手;喜歡咬畫筆;還幹勁滿滿,大量時間都用來繪製賀卡;而且狹小而暖和的室內環境也促進了對砷的吸收。
雖然因為畫聖誕賀卡而砷中毒的可能僅此一人,但歷史上使用這類有毒顏料而中毒的不在少數。現在,謝勒綠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所以製作賀卡應該是更安全了。(不過也沒有讀者會用顏料親手畫賀卡吧)另外這篇文章還提到,製作賀卡時安然無恙,也不代表寄送賀卡也能平安順利。歷史上就出現過在寄聖誕賀卡時,指尖的軟組織被郵箱的彈簧扣割斷的倒黴案例。
聖誕大餐中的病原體
送禮物又麻煩又危險,那麼不如一家人整整齊齊,在家裡搞點吃的歡度聖誕吧。但是,因為聖誕而食物中毒的案例自然不會少,其中甚至不乏波及人數眾多的國際事件。
1973年12月至次年2月間,美國23個州相繼報導了80個感染某種沙門氏菌的案例。沙門氏菌感染相當常見,但不同尋常的是,感染這些人的是伊斯特本沙門氏菌(Salmonella Eastbourne),這個菌種在美國本身很罕見,如此集中地暴發,顯然有些可疑。很快,鄰國也發現了問題——加拿大的7個省在同一時間段報導了39例感染。調查人員結合對受感染者的電話訪問和實驗室檢測,追蹤到了問題的源頭——加拿大一家巧克力廠商生產的聖誕包裝巧克力球。更進一步,這些沙門氏菌來自生產這批巧克力使用的可可豆,它們在巧克力生產過程中得以存活,最終感染消費者。
巧克力也可能成為沙門氏菌感染的來源——當然,這都是極小概率的事件(圖片來源:pixabay)
在現代生產工藝中,通過高溫烘烤來殺死潛在的致病菌。但是,沙門氏菌通過巧克力引發感染的案例在本世紀仍有出現。可能的原因是,在生產過程中,這些經過處理的可可豆可能受來自生豆的沙門氏菌傳染。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近些年來受到追捧的生巧克力,風險相應的也更高。
除了超市裡的食品安全風險,聖誕大餐本身也可能帶來致病風險。2012年,在波蘭國立衛生研究院組織的聖誕招待會上,諾如病毒就襲擊了與會的192名員工中的97人。由於遵循光碟行動的員工將食物吃得太乾淨,剩下的食物不足以用於實驗室檢測,因此明確的病毒來源就只能沉入海底了。不過一個值得注意的線索是,當時吃了冰凍胡蘿蔔的員工,感染的可能性是沒吃胡蘿蔔者的5倍。可以說,這些胡蘿蔔是此次感染的疑似「兇手」。
真正更可能出現的風險
當然,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無論是禮物中的感染,還是食物中毒,上述案例都只是極小概率的事件。不過,論文也提出了更真切的潛在健康風險。最直接的問題,自然就是放假時吃太多了。論文特地提出了一個案例:1946年的BMJ提出,聖誕布丁的熱量達到了驚人的5.8萬千卡,這相當於每日推薦熱量攝入的20倍。而聖誕期間飲酒過量還可能導致房顫,這種在聖誕假期首次出現的概率極高的病例,也被稱為「假日心臟症候群」。另外,如果要在聖誕節前布置房屋,張燈結彩,那麼請注意從梯子上摔下的風險。
聖誕布丁(圖片來源:James Petts)
說了這麼多聖誕節的潛在風險,這篇BMJ論文的作者是想讓這些西方讀者放棄過聖誕節的習俗嗎?至少論文作者不是這麼認為的。在列舉了一長串可能的後果之後,作者在文末寫道,雖然此前有研究在考慮了經濟、臨床等因素之後,認為過聖誕節的成本高於收益,但這項研究沒有考慮過聖誕節時的快樂帶來的收益。況且,這些案例多數都只是軼事,只要注意食品安全,並沒有大範圍的負面影響。因此,過不過聖誕節還是由讀者本人自行來決定。
不過在我看來呢,如果這些案例能讓疫情中的人們避免在聖誕節社交,對於疫情防控來說,那也是意料之外的不錯結果。當然,應該也有不少不過聖誕的讀者(比如在聖誕節加班寫稿的作者),但這篇文章中的警示同樣擁有借鑑意義——畢竟一個多月後,春節還是要過的。看完這篇文章,你就已經為春節假期做了熱身。即使懶到能避開所有社交、購物帶來的風險因素,放假宅家、吃東西本身,也會造成健康風險。避開這些或普遍或罕見的風險,才能順利度過每一個節日。
原始論文:
Harms and the Xmas factor
https://www.bmj.com/content/371/bmj.m4067
參考文獻:
Case of Acute Arsenical Poisoning from the Use of Green Paint
International outbreak of Salmonella Eastbourne infection traced to contaminated chocolate
Lessons from Norovirus Outbreak in Warsaw, Poland, December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