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深奧、難懂、挑戰人類思考能力,讓很多成年人都望之生畏,幼兒園的寶寶們可以駕馭嗎?事實上,上海已經有好幾所幼兒園在開展「兒童哲學」課了,有的幼兒園開設這門課程已經長達三年多。
幼兒園為什麼要開哲學課?四五歲孩子上的哲學課到底什麼樣?他們會討論哪些話題?
位於浦東新區的海富金太陽幼兒園是上海最早引入兒童哲學課程的幼兒園之一。
園長鄭國英介紹說,2013年,幼兒園所在的協和教育集團邀請了哲學課程方面的專家來滬,自己第一次接觸到了P4C兒童哲學課程。
「剛開始我很不以為然,後來自己去學習了P4C,才發現這個哲學課程和我們之前想像的完全不一樣。與其說它是一門課,不如說這是一種可以貫穿在幼兒園課程中的理念和教學方法。」
回到上海之後,2014年,包括海富金太陽幼兒園在內,多家協和教育旗下的幼兒園開始實踐P4C課程。
這個兒童哲學課程之所以叫做P4C課程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兒童哲學(Philosophy for Children),另一層含義則是在兒童哲學探究活動中,將批判式思維(Critical Thinking)、創新式思維(Creative Thinking)、關愛式思維(Caring Thinking)、協作式思維(Collaborative Thinking)四種思維方式培養融合。
也就是說,這個兒童哲學課程關注點並不是要讓幼兒園的孩子們掌握非常晦澀難懂的哲學概念和哲學命題,而是培養孩子們的思考習慣,發展孩子們的思維能力。在討論的具體話題上,更多聚焦於「我和自己的關係」」我和他人的關係「「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等和孩子們的生活能夠發生強烈連結的話題。
鄭國英介紹說,研究證明,兒童哲學活動能夠幫助孩子們成為耐心的傾聽者和自信的表達者,能夠加強孩子們的思考能力和推理能力,幫助他們成為能夠深入和富有邏輯思考的學習者。
更重要的是,實施兒童哲學課程,就需要老師放手,讓孩子們去探究、思考,使孩子們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兒童哲學課上,老師們會出示「刺激物」,就是可以引發孩子們去思考、討論的東西,比如一個繪本故事,一段視頻,一條新聞等等。然後,孩子們會從這些故事、視頻出發,以引發出很多話題,孩子們決定對哪個話題進行討論。
比如在一節兒童哲學課,主要內容是基於繪本《像狼一樣嚎叫》而展開的。
這個繪本講的是一隻寵物狗的故事。它和自己的小主人米雪兒生活在一起,親密無間。直到有一天,莫卡看到一本關於狼的書,它羨慕狼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於是勇敢地出走了。在外面的世界屢屢受挫、頻頻碰壁之後,它又逃回了家中……
孩子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觀看繪本PPT之後,老師先請孩子們閉上眼睛回憶故事裡都發生了什麼,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自己有什麼想法等等。
經過這個激發思考的過程,孩子們開始進入狀態。老師們便引導孩子們分成小組,通過小組合作提出想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最終每個小組都提出了一到兩個問題。這些問題包括:「為什麼小狗想要自由?」「為什麼明知外面的世界有危險,它還要跑出去?」「為什麼故事最後,小女孩看到關於猴子的書後去模仿猴子,而小狗沒有?」……
老師把五個問題分別記在題板上,然後請每個小朋友把自己的雪花片放在自己最想探討的問題上。用這種方法,孩子們一起選出了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為什麼明知外面的世界有危險,它還要跑出去?」
所以,海富金太陽幼兒園的兒童哲學課是沒法提前預設好的,老師們上課前只能大概判斷孩子們可能會對哪些問題感興趣,但真正的課堂只能隨著孩子們的討論一點點生成。
這對老師們當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這也促使老師們不斷學習如何通過對話教學,如何開展由孩子們主導的探究活動,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生。
比如孩子們選出的這個問題:「為什麼明知外面的世界有危險,它還要跑出去?」老師們很快意識到,這個年齡的孩子常常有這種感覺,明知道有危險,還是忍不住要去做。這就是這個年齡的孩子需要面對的一個「我和世界的關係」。由此,老師引申出「如何看待危險」這個話題,引導孩子們探討下去。
同樣是幼兒園的孩子,從小班到大班,兒童哲學課程在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中的側重點是不同的。
大班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可以探討一些諸如「成功是什麼意思」之類的思辨話題,中班主要是培養孩子們的提問能力,而小班則是要給孩子們創設一個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覺得可以毫無顧忌地、安全地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園長鄭國英笑著說,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學會隱藏一些內心真實的想法了。剛開始推出兒童哲學課時,孩子們有點吃不準,常常會試著形成一個「標準答案」。
比如「分享」這個話題,我們常常要求孩子們分享,但是在幼兒園生活中,孩子們爭搶玩具的情景屢見不鮮。於是老師決定引導孩子們探討一下這個話題。
「是不是一定要分享?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分享?」
剛開始,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順著平時成年人教導的方向,表示要分享。只有一個孩子提出了自己的質疑:有些東西不能分享,比如我的名字。
鄭國英說:「我們一定要鼓勵這樣的孩子,這樣才能有越來多的孩子們敢於發表自己真實的想法。」
這種「讓孩子覺得說出真心話是安全的」感覺,需要時時營造和維護,甚至需要犧牲一些效率。
比如那堂《像狼一樣嚎叫》的討論課,老師引導孩子們自由發言討論」危險「這個話題。「危險是什麼意思?」
有的孩子說,危險就是狼要來了;有的孩子說,危險就是有野獸在外面;還有的孩子說,危險是從懸崖上掉下去……
一個平時非常內向的男孩說,危險是被老虎吃掉。他從爸爸手機上看到的一條新聞,一個遊客如何在動物園裡逗引老虎,又如何被老虎拖進虎籠的故事。
相對於一個5歲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個故事顯然過於複雜了一些。這個孩子講完之後,有孩子表示沒有聽懂。於是,他很努力地組織自己的語言,花了很長時間來不斷完善這個故事。
兩位老師和孩子們都一直看著他聽他講,直到他把這個故事講清楚。
這個環節花費了如此多的時間,以至最後的總結環節受到影響,沒有時間進行展示。
但是園長鄭國英認為這是值得的。「這個孩子分享這個事件時,引發的同伴熱烈反響和專注傾聽的表情,讓我們『慢』了下來。」
在她看來,關於危險的話題幫助孩子們將繪本故事和生活中的事件相聯繫,進而引發了對「規則」「責任」等內容的深度思考。
此外,這個過程對孩子語言輸出的能力也是一個培養。「之前從爸爸這裡得知信息,到他自己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組織後表達出來,這是完全不同的。「
最後,這個由老師建立起來的耐心傾聽的氛圍,不僅對這個平時比較內向的孩子是一種鼓勵,更幫助所有孩子體會到,這是一個「心理安全」的團體,每個人都可以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也能以尊重、耐心的態度傾聽同伴的講話,不用擔心自己講得不夠好而被否定、被叫停或者被排斥。
這是比完成事先設定的展示環節更加重要的事。
在安全的環境中,孩子們的思維被充分調動,思維能力也得到提升。
不久前,很多孩子看了電影《尋夢環遊記》。以此作為刺激物,老師們引導孩子們上了一節兒童哲學課。
思維預熱之後,老師們拿出電影中的7個主要人物的圖片,請孩子們分小組商量著按照「從喜歡到不喜歡」的順序進行排列。
大多數孩子都想把主角米格放在最喜歡的第一位,但一個孩子卻想把反面人物德拉庫斯放在第一,其他小夥伴表示不同意。
寶寶2:「他做了很多壞事,他是個壞人。」
寶寶1:「我就喜歡德拉庫斯,他會唱歌又會彈吉他。」
寶寶2:「可是德拉庫斯做壞事啊!」
寶寶3:「那米格也有缺點啊!他不該對家人那麼兇啊!」
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發現,「好人」和「壞人」往往並不是非黑即白的,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
討論「說謊」這個話題,孩子們理解了一些善意的謊言;通過「記憶市場」這個遊戲和相關繪本,孩子們理解了記憶這個抽象的概念;通過討論《好消息、壞消息》這個繪本,孩子們理解了同樣一件事情可以變成好事,也可以變成壞事……
鄭國英說,兒童哲學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們愛智慧、真善美的品質。
如果以前你問孩子一個問題,他馬上回答說「不知道」,但是今天,他會回答說「讓我想一想」;
如果一個孩子學會了遇到不同意見時如何理解對方,如何溝通;
如果一個孩子學會了更好地處理和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學會了更好地生活,這就是兒童哲學課的目的。
本文轉自第一教育,作者吳華。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第一教育;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