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方凌 華爾街見聞
導讀:蘋果多年前已表露了在造車方面的野心。正如蘋果COO Jeff Williams在2015年所言:「汽車就是一個終極行動裝置,不是嗎?」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個是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絕對一哥,一個則是依靠黑科技獨步江湖的科技股龍頭,然而當兩強相遇電動車賽道,投資者最先用腳投票。
周一,受部分投資者在特斯拉加入標普500指數後套現離場影響,疊加蘋果造車消息,特斯拉在納入標普500指數首日即大跌6.49%。周二,特斯拉股價繼續走低,盤中最多跌5%,市值一度跌破6000億美元,最終收跌1.46%報640.34美元。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再次傳出造車消息的蘋果股價連續兩日上揚。在周一上漲1.24%之後,蘋果周二漲超2.8%,領跑道指成份股。與此同時,蘋果供應鏈普遍上漲。蘋果造車概念股中,電動汽車晶片製造商Cree收盤漲超4%,汽車雷達傳感器公司Luminar收漲6%,收創新高。
除了股價的直接反應,特斯拉CEO 馬斯克自爆的一則猛料更是讓不少人驚乎:原來特斯拉和蘋果還有這樣一段「昔日你對我愛答不理」的往事。
就在媒體報導蘋果造車的消息後,馬斯克12月22日周二在社交媒體上表示,「在特斯拉Model 3項目最黑暗的日子裡,我曾接觸蘋果公司CEO庫克、並討論讓蘋果(以當前市值的十分之一)收購特斯拉的可能性。但庫克拒絕參加會面。」
如今特斯拉已經不是那個掙扎在破產邊緣的公司,而是一家市值高達6000億美元的新能源汽車領頭羊。蘋果仍然穩坐科技股龍頭陣營,並在今年8月成為首家市值突破2萬億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
未來究竟是特斯拉技高一籌,還是蘋果「踢館」成功,將是資本市場關注的焦點。
01
重拾造車計劃,蘋果汽車要來了
新能源汽車漲勢如虹,如今蘋果也強勢加入戰局了。本周,蘋果造車消息密集來襲。
12月21日周一,中國臺灣《經濟日報》報導,蘋果公司的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原型車已經在美國加州上路測試,將在明年第三季度(9月)發布,比原先的外界猜測規劃至少提前了兩年。
蘋果比照iPhone備料由零組件開始催貨的慣例,近期向和大、貿聯-KY、和勤、富田等臺灣汽車零部件企業提出了備貨要求,並將相關業者列入首波供應鏈。
就在這篇報導之後不久,路透的一篇報導曝出了更多猛料,不僅提到了蘋果「造車」計劃的時間節點,也曝出了大量技術細節。
其中最引入矚目的就是電池技術的突破,用知情人士話來說,就是「這一電池技術處在全新的水平,就像你頭一次見到iPhone一樣!」
路透稱,蘋果計劃採用一種獨特的單體(monocell)電池設計,讓所有電芯直接融合到一起,從而消除傳統電池組各個電芯之間存在的空間浪費。這樣一來,在同等空間內,就能用上更多的電池材料,實現更大的續航。在電池材料的選擇上,蘋果在考慮使用磷酸鐵鋰。
實際上,蘋果造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早在2014年,蘋果就啟動了造車項目「泰坦計劃」(Project Titan),1000多名員工在蘋果總部庫比蒂諾附近的一個秘密基地研發電動汽車。
蘋果對汽車感興趣也不難理解,正如蘋果COO Jeff Williams在2015年所言:「汽車就是一個終極行動裝置,不是嗎?」
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內部分歧、領導層變動、供應鏈挑戰等都影響了蘋果的造車計劃,2016年甚至有傳言稱蘋果擱置了這個項目,而是專注於開發可以與現有汽車製造廠商合作部署的自動駕駛軟體。
不過隨著2018年8月蘋果重新聘用前特斯拉工程師Doug Field,外界猜測蘋果將再次專注於汽車的研發。
對於蘋果此舉,蘋果分析師郭明錤曾在2018年8月指出,Apple想要達到下一個萬億美元市值需要依靠服務、創新技術與新產品,「大幅成長鬚依靠新技術(我們認為是AR)來重新定義既有產品,與進入全新市場(我們認為是Apple Car)。」
02
正面對抗「如日中天」的特斯拉,蘋果有多大勝算?
儘管在iPhone這個產品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從手機到電動車畢竟是巨大的跨越,蘋果究竟有多大的潛力,市場也出現了分歧。
花旗分析師Jim Suva就對蘋果造車持「非常懷疑」的態度,理由是汽車行業的盈利能力要低得多。Evercore ISI分析師Amit Daryanani也在寫給投資者的報告中警告,汽車行業是低利潤、資本密集型業務,更大的可能性是蘋果繼續研發自動駕駛系統,然後賣給傳統汽車製造早上。
不過摩根史坦利分析師Adam Jonas 認為,蘋果造車沒什麼不可能,特斯拉將面臨新的沽空壓力。
該團隊表示,他們等待蘋果發布這樣的聲明已經一段時間了,因為他們認為,與傳統汽車製造商相比,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可能代表著更強大的競爭力,理由是蘋果擁有在未來汽車行業中取得成功的關鍵要素,包括資本渠道、吸引和留住頂尖人才的能力,以及成熟的硬體設計專長。
事實上,蘋果的研發優勢不容忽視。
與其他蘋果產品一樣,蘋果一直熱衷於申請大量與正在開發的汽車和駕駛系統相關的專利,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專利浮出水面,也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蘋果在這一領域的興趣。
以自動駕駛汽車為例,2016年 12月,蘋果申請了一項專利,介紹了一種「避免任意多邊形障礙物碰撞」方法。2018年7月,蘋果提出自動駕駛系統可以根據汽車乘坐人員的壓力水平改變其駕駛行方式。在駕駛過程中,傳感器可以用來確定乘客的眼球運動、身體姿勢、手勢、體溫等因素,這些數據加上已知的用戶過往經驗,可以用來創建一個乘客檔案,進而使汽車選擇一種合適的駕駛模式。
除了設計和研發上的努力,蘋果在硬體製造上積累的經驗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用。
正如彭博專欄作家Tim Culpan所言,蘋果擁有特斯拉沒有的優勢,那就是蘋果在製造消費電子類產品方面懂的比特斯拉要多得多:蘋果選擇將品牌和設計牢牢抓住,將實際生產外包出去。
原標題:《昔日馬斯克「求收購」不見,寧願砸錢造車,蘋果與特斯拉必有一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