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皮、晾曬、挑選、構圖、雕刻、上色、鏤空、打磨……「東昌葫蘆雕刻」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已經十多年,葫蘆文化已深入人心。
連日來,記者經過實地採訪,感受東昌葫蘆的魅力,探究聊城如何利用葫蘆這副「文化牌」推動鄉村旅遊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東昌葫蘆雕刻,進博會上吸睛
11月4日,第三屆進博會在上海隆重開幕,這是一次面向世界的全球貿易盛會,對東昌府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一次難得的機遇。東昌府區旅遊發展中心得悉進博會召開的消息後,立即主動與主辦方聯繫,發動鼓勵優質旅遊商品經營業戶積極參會。除了東阿阿膠、陽平胡辣湯、東昌古錦,東昌葫蘆雕刻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樹峰帶去的葫蘆文創產品也受到參會者的廣泛關注。
王樹峰說,他11月2日到達上海提前布展,前後共8天時間。因為是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參觀人數較往年有所減少,但價格、銷售都不錯,他接到一份1000多個雕刻葫蘆的訂單,來自上海一家養生公司,交易額近20萬元。
王樹峰現場製作葫蘆的技藝讓眾多觀眾嘖嘖稱奇。一些商家更是把自己的LOGO、名片等刻在葫蘆上,作為贈品進行發放。茶具類的文創產品最受歡迎。
本次進博會,王樹峰帶去1000多件作品,他跟更多人交流之後發現還有不小的差距,傳統的「工藝美術技術」需要進一步開發、利用,聊城的相關產業相對還比較弱。
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王樹峰計劃在上海舉辦一個公園展覽,開春認領苗,秋天收葫蘆,通過種植、研學、培訓、製作的方式,讓當地的人們深度了解葫蘆文化。他告訴記者,通過此次進博會上東昌雕刻葫蘆的展示,對東昌府區推動非遺傳統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具有重大意義。
形成各自特色,沉澱葫蘆文化
王樹峰家住東昌府區閆寺街道王香坊村,是東昌葫蘆雕刻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玉成的大徒弟。他在家鄉創辦了東昌葫蘆雕刻傳習所,7名徒弟發展得也很好。
出生於1984年的王明雨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祖籍山東臨清的他是一位高級設計師,其另一個身份是李玉成的收關弟子。這位「葫雕小師傅」在聊城有一家文創類公司,主要業務有工藝研發、葫蘆燈具、雕刻工藝、葫蘆種植等。他告訴記者,在2019年江北水城葫蘆文化藝術節上,他和金正動畫老總任家斌相識,之後免費入駐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獲得宣傳、資源、包裝、營銷等方面的全力助推,共同發展聊城文創產業。
王明雨2014年開始接觸葫蘆雕刻,學習過程中將傳統工藝融入創新技藝,獨創研發了新型切雕工藝,大大提升了雕刻效率。任家斌說,當時,王明雨在光嶽樓附近租了一個小門臉,自己做葫蘆雕刻等,規模上不去,產品推廣也沒有什麼路子。經交流,他發覺王明雨無論從技能上還是思路上都有很大的潛力。在他的推薦下,王明雨拜在李玉成門下,圈內知名度迅速提高,網絡熱度直線上升,收入也比較可觀了。
任家斌告訴記者,聊城文化創意產業園於2019年10月正式啟動。一年時間,園區建設完成大數據項目區、文創IP區、非遺傳承區、殘疾人文創就業創業區、新媒體自媒體孵化區、書畫藝術區、文化傳媒文化衍生品綜合區、文化培訓機構集合區等幾大業務平臺,目前入駐各類文化企業、機構、工作室36家。
對於東昌葫蘆雕刻技藝這一「國寶」,東昌府區也是大力扶持,已建設了3處葫蘆博物館、5處葫蘆雕刻傳習所,擁有葫蘆雕刻傳承人32人。東昌府區區委書記榮紅智表示,為提高葫蘆產業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產、生活,東昌府區與上海交通大學設計學院聯合成立了國家級非遺(葫蘆)數位化傳承聯合研究中心,讓非遺保護傳承與時代發展同行、與大眾生活同步。
葫蘆掛滿院子,助力鄉村振興
說起瓷器,大家就會想到景德鎮,而說起葫蘆,人們都首推東昌府。王樹峰說,「東昌葫蘆」的品牌已逐漸被人所熟知。
一開始,家人並不支持王樹峰從事葫蘆雕刻這門技藝。如今,全家人都跟隨他從事這項產業。王樹峰說,在他的帶動下,附近村民嘗到葫蘆種植的甜頭,因為一畝(1畝=666.66平方米)地葫蘆的收入相當於20畝玉米的收入。
王樹峰打算在古城區建設一座展覽館,並成立工作室,用於展示葫蘆文創作品,明年在村裡種植各式各樣的葫蘆,引導村民形成「一戶一特色」,做成一個觀光帶,讓參觀者深度體驗葫蘆種植的快樂。
對此,任家斌也深有體會。他告訴記者,為探索文創發展的新路徑,特別是和科技創新的融合,他們策劃打造了運河葫蘆風情文創小鎮。該項目位於東昌府區梁水鎮,2018年6月啟動,一期已開始的項目佔地面積636畝,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葫蘆風情種植園、葫蘆文化體驗園、福祿演藝劇場、寶葫蘆開發空間、葫蘆工藝互動街巷、葫蘆風情社區等十餘項。
目前,東昌府區葫蘆種植戶、經營戶達到3600餘戶,種植面積達到1.3萬畝,銷售額約佔全國銷售份額的70%,年綜合效益達到10億元,「買天下葫蘆、賣天下葫蘆」的集散效應正在顯現。(全媒體記者 張目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