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國等眾多西方國家一樣,澳大利亞媒體經常也標榜所謂的"新聞中立",鼓吹"新聞自由",號稱自己的新聞報導,可以準確反映新聞事實,揭露各種社會醜態,成為"社會公器"和"第四權力"。然而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卻讓外界徹底看清了某些澳大利亞媒體真實的醜陋面目,同時也高估了其節操。
日前,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播出了一檔由英國廣播公司兒童頻道製作的科普類電視節目。本來是一檔傳播科學知識的健康節目,卻因為內容涉及"辱華",而讓其變了味道。
在這檔名為《糟糕歷史》的節目中,充滿了多處醜化華人形象的畫面。例如,由一位裝扮怪異的白人,扮演中國唐代女皇武則天,並挑戰各種普通人難以下咽的食物,包括蟑螂、竹鼠、海蜇、黃蜂幼蟲等。而且在視頻中,扮演武則天的演員還聲稱,她所嘗試的那些食物,在中國唐朝人的食譜中是十分常見的,她的言下之意是唐朝中國人都吃蟲子。
此節目播出之後,立即遭到了當地華人的抗議,華人社區已經向澳大利亞廣播公司提出了嚴正交涉,要求下架節目並道歉。
作為一檔旨在向學齡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傳播歷史中鮮為人知知識的科普節目,本應該嚴肅對待。但是其卻不經過認真的考證,便戲謔地向青少年傳播錯誤的知識和史學觀。要知道,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端,且不說唐朝的經濟有多麼發達,文化有多燦爛。僅僅在吃的方面,唐朝是有名的"吃貨帝國"。
食材多種多樣,烹飪技法豐富,其飲食基本和現代社會沒有太大的差距。倒是同時期的澳大利亞,還是一片不毛之地,澳大利亞土著是不是吃蟲子,還真不好說。另外,用裝扮怪異的白人扮演武則天,也充斥著偏見乃至攻擊惡搞的味道。
2019年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被發現曾在中學時代扮演黑人後,數次公開道歉。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地華人提出抗議之後,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不僅不思悔改,反而倒打一耙,聲稱中國媒體有意煽動當地華人的情緒,借題發揮,試圖在澳大利亞社區內製造分裂。而該節目的製作方英國廣播公司則回應稱,這個問題最好找播出方澳大利亞廣播公司交涉。
英澳兩國媒體顯然是串通一氣,演的一出好"雙簧"。較為諷刺的是,這檔節目曾經因為惡搞英國著名女護士南丁格爾,而被英國民眾抵制。事發第一時間,英國廣播公司便下架了相關節目,並向英國真誠地道歉。英國廣播公司在兩件事中對比鮮明的立場反差,再一次證明了西方媒體的"雙標本質"和虛偽嘴臉。
所以並不是中國媒體或者當地華人"玻璃心",而是澳大利亞媒體確實已經觸碰到了中國人民的底線。可以說,連日來,中國和澳大利亞外交關係緊張,除莫裡森當局的各種"作妖"行為之外,某些沒有節操的澳大利亞媒體的推波助瀾,也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