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華南地區,作為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名校雲集,數十年來為我國培養了大量優秀的人才,為我國經濟的整體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直以來備受關注。
本文從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提取出長三角、華南地區的高校,單獨進行排名,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熟知這兩個地區的優質高校。
長三角地區是指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是一帶一路的橋頭堡,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自2018年12月,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而2019年12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的發布標誌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建設成為高端人才、科技創新、優勢產業的集聚地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高端人才的匯聚是市場化的選擇,科技創新、優勢產業是人才培養的結果,而教育的發展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決定人才培養的廣度與深度。因此,長三角地區的高等教育發展狀況值得特別關注,我們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體系下單獨對長三角地區的高校進行對比。
排名對象:提取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總榜)中所在省市為長三角地區(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的大學,包括納入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公辦綜合性和單科性大學,覆蓋高校共130所(單科性大學不佔位次)。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長三角地區高校(百強)見下圖:
華五高校,作為僅次於清華北大的中國五所頂尖高校,不出意料地穩穩佔據了長三角地區前五名。浙江大學為長三角地區高校第一,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分別位列第二至五名。
上海財經大學,這所中國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學不僅是長三角地區中最強的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是全國財經類高校中的王者。學校的財經王者地位一部分得益於區位優勢。上海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甚至是全球的金融中心,除了上海證券交易所,還坐擁眾多跨國銀行、國際金融機構。學校以經濟管理學科為主的學科特色、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活躍的金融環境,吸引、培養、造就了無數財經人才,積極投身上海經濟建設前沿。學校和當地經濟發展互相促進,互相成就。
長三角地區地方高校排名最靠前的三所學校分別是蘇州大學、上海大學及南京醫科大學,這三所高校都坐落於2019年全國GDP前15的城市。「名城」建設要依託「名校」,「名校」發展也離不開「名城」。最強地方高校蘇州大學近年來因為進步迅速而格外受到關注,被稱為「全球上升最快的大學」,這離不開當地政府大量的資源及經費支持。2019年9月,蘇大與蘇州市教育局共建蘇州大學師範學院,共同培養適應新時代發展的優秀教師,推動蘇州經濟社會及基礎教育發展。據蘇州大學官微報導,2020年9月蘇州大學與吳江區政府共同開展蘇大未來校區的建設工作,並且還將在蘇大未來校區附近合作共建基礎教育學校和高質量醫院。
圖源:蘇州大學公眾號
地方高校排名第二的上海大學,曾被譽為「武有黃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學校。與蘇州大學相似,上大近年來發展速度矚目,一方面來源於自身不懈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與上海市政府大量的扶持有關。據人民網報導,早在2016年3月,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大學調研時就指出「上海大學作為上海的地方綜合性大學,應當成為地方高校建設中的標杆。」今年在部分上海地方高校發布的2020年預算中,上海大學以33.86億元居於第一。
地方高校排名第三的南京醫科大學,是長三角地區中排名最高的「雙非」院校,然而學校的學科實力不容小覷。根據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南京醫科大學的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穩坐第一把交椅,甚至超過華中科技大學和復旦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2013年創建了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協同創新中心,2020年8月南醫大與南京市疾控中心合作共建附屬南京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肩負起2020年南京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重要責任。
圖源:南京醫科大學官網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文化教育事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和人才供應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高等教育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校地合作對高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地方政府是高校發展戰略規劃的決策參與者、高校發展的有力支持者;高校則應該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服務者、地方文化建設的引領者,由此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隨著2018年6月上海、江蘇、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就《長三角地區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達成充分共識,長三角地區迎來高等教育一體化建設的新目標。2019年3月,全國人大代表、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表示,「在長三角地區一體化建設和推進過程中,高等教育一體化可成為其一體化建設的突破口。」 可以借鑑法國「大學區」的思路,即突破現有省級行政區劃,將整個長三角區域視為一個教育功能區,組建一個權威性管理協調機構,統籌協調推進區域內高等教育一體化。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指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將取得實質性進展,在科創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發展。
圖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得益於嶺南文化的多元、開放、創新等特點,華南地區以開放、友好、多中心的城市特色獨樹一幟。同時,改革開放以來,華南地區的經濟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尤其是廣東省的經濟發展水平已達到全國領先。文化實力和經濟實力的並行發展有助於造就一批優質的大學,也大大豐富了華南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在相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高等學校的發展如何對比,又有哪些特點?為此,我們在軟科中國大學體系下比較華南地區高校的建設情況。
排名對象:提取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總榜)中所在省市為華南地區四省(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的大學,包括納入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的公辦綜合性和單科性大學,覆蓋高校共82所(單科性大學不佔位次)。
2020軟科中國大學排名--華南地區高校(百強)如下:
華南地區排名前三的高校依次為中山大學、廈門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由孫中山先生親手創建、被譽為「華南第一學府」的中山大學,在華南地區高校中排名第一,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人才培養的重鎮。中山大學近期也是大事件頻頻,今年8月24日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正式啟用;9月18日,中山大學牽手中山市開展合作,逐漸增強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輻射力。
華南地區排名第二的廈門大學,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廈大校園依山傍海、風光秀麗,是公認的環境最優美的中國大學校園之一。廈大的優勢學科和廈門這座城市脫不了干係。依託於沿海的獨特地理位置,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的海洋科學被評為A+學科;借力於廈門經濟特區的地位,學校的應用經濟學學科發展獲得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和文化資源,被評為A學科。
圖源:廈門大學官網
排名第三的華南理工大學,最早可溯源至1918年成立的廣東省立第一甲種工業學校,是華南地區唯一一個以工科見長的一流大學。學校被譽為工程師和企業家的搖籃,一大批畢業校友成為中國科技骨幹、著名企業家和領導幹部,例如騰訊創辦人之一張志東、格力電器公司前董事長朱江洪、TCL集團董事長兼CEO李東生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是華南地區中排名最高的語言類大學,也是華南地區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外國語言文化、對外經濟貿易、國際戰略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發布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2019屆)》中提到,2019年畢業生總體就業率為99.65%,居於全國前列;中國薪酬網公布的《2018 年中國大學畢業生薪酬排行榜TOP200》顯示,雖為「雙非」,但學校2018屆畢業生平均薪酬(畢業五年後)為12229元,在中國高校中位列第 19名,超過不少「雙一流」高校,「錢途」一片大好,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在語言類高校中的強勁實力。
圖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官網
此外,在華南地區高校排名前20中也湧現了許多優秀的醫科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等,名字非常相似,然而每個學校各有特色大有不同。
南方醫科大學,在華南地區高校中排名第七,在醫藥類大學中排名第一。學校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2004年8月整體移交廣東省,才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擁有著軍方背景的南方醫科大學在師資力量以及科研設備等方面保持著一流的水平。由於廣東是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自然對於醫療服務方面的需求也較大,擁有6所附屬醫院的南方醫科大學在廣東省醫療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乃至是華南地區當之無愧的最強醫學院。這些年來學校為當地的醫療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培養了大量醫科人才,先後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級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5項,碩果纍纍。
鍾南山院士曾坐鎮的廣州醫科大學在華南地區醫藥類大學中排名第二。據中國教育新聞網報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在鍾南山的牽頭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收治了廣州絕大部分新冠重症患者,支援第八人民醫院的醫療隊全程參與8例危重症、17例重症的救治工作,馳援武漢的醫療隊累計診治逾400例次,為抗擊疫情貢獻了巨大力量。表現突出的醫藥類大學還有廣州中醫藥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福建醫科大學和廣東醫科大學分別是華南地區排名第三至第六的醫藥類高校。
疫情期間鍾南山院士在線授課(圖源:廣州醫科大學)
華南地區四省中,每個省都各有一所表現優異的「龍頭」師範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在華南地區所有師範院校中排名最高,居於第7位,也是唯一一所「雙一流」師範院校。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學校的心理學被評為A+學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體育學被評為A-學科。
圖源:華南師範大學官網
福建師範大學,在華南地區高校中排名第13。學校辦學歷史悠久,肇始於1907年清朝帝師陳寶琛先生創辦的「福建優級師範學堂」,葉聖陶、郭紹虞、董作賓等諸多蜚聲海內外的大師巨匠曾在學校任教。廣西師範大學,在華南地區高校中排名第18,是廣西高等師範教育的開端,也是中國最早的高等師範學校之一。海南師範大學,被譽為「瓊島名校,教師搖籃」,學校前身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的瓊臺書院,在華南地區高校中排名第19。
可以看到,在長三角地區排名前20的高校多數來自於江蘇和上海;在華南地區排名前20的高校多數來自於廣東和福建。比較長三角和華南地區七省一市的高等教育規模、質量,上海和江蘇具有明顯的優勢,而其他地區則相對落後。雖然均為全國經濟發展領先的地區,但八個地區之間的高等教育存在較大差異。就華南地區而言,存在高等教育發展與其經濟地位不協調的矛盾。這一方面與其薄弱的高等教育基礎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其人口大省以及省內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相關。
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對高等教育的人才、科技等方面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樣,高等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對發展規模、速度、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整,從而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促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穩定發展。地方高等教育的發展需建立在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助力我國區域經濟邁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