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結束後,以中國為代表的多個第三世界國家隨著全球化的進行獲得了快速發展,當今世界呈現出一超多強的發展趨勢,在世界各國聯繫日益緊密的情況下,不少國家的綜合國力得到了顯著提升,印度就是其中之一,靠著英國殖民時打下的工業基礎,在人口紅利、經濟對外開放策略等因素的推動下,印度迅速崛起,而成為軍事大國一直都是印度的發展目標之一,但由於自身軍工水平和自主研製武器能力落後,印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需要引進別國先進武器,以提升本國的國防實力,與此同時,印度也沒有放棄提升本國的軍工實力,包括自主研製武器方面也是一樣,阿瓊坦克就是印度對外宣稱的首款國產坦克。
阿瓊坦克的研發立項於1974年,在研製過程中多次受到了德國ZF公司、MTU公司等企業的協助,高估自身實力的印度戰車研究院在設立研製標準時就犯下了眼高手低的錯誤。在車身部件方面,坦克運行的心臟發動機以及傳動裝置等都來自德國,和豹2坦克有不少共同點,印度一心想提升國防實力,並想借著阿瓊坦克增強印度的軍工實力水平,然而現實卻給了印度狠狠一擊。
由於印度盲目追求高水準坦克,但卻受限於自身落後的工業生產能力,阿瓊坦克使用了來自多個國家的重要部件,再加上其過長的研製時間,阿瓊坦克遲遲沒能面世,為此印度戰車研究院還多次更改了阿瓊坦克的性能指標,但這沒有解決印方在研製阿瓊坦克時存在的設定指標過高的問題,這就導致阿瓊坦克的研製工作也一拖再拖,再加上阿瓊坦克有大概60%的部件都來自其他國家,這就要求印度必須儘可能將這些技術吃透,反而提升了組裝阿瓊坦克的難度。
1984年,印度的首輛「阿瓊」坦克樣車面世,由於印度戰車院屢次更改其研製計劃,就使得其後續研製工作時長和所需經費也越來越多,最高達到了207億美元,在試運行阿瓊坦克的過程中,印度陸軍對其給出了很低的評價,稱該坦克甚至無法在公路上機動作戰,因此阿瓊坦克是無法上戰場作戰的。不死心的印度降低了一些指標要求,但依然沒能使其成為一輛合格的坦克,印度陸軍依然以其不能滿足印軍作戰需求為由拒絕裝備阿瓊坦克,在國防部的推動下,印度陸軍最終礙於情面還是採購了幾輛作為訓練坦克。
從印度近年來在軍事上的投入也不難看出,印度一心想躋身軍事大國,然而印度存在的工業實力落後等情況卻成為了最大的阻礙,只是印度似乎從未正視自己的不足,在研製阿瓊坦克的過程中犯了眼高手低的錯誤,使得其在結束了漫長的研製過程後,即便成功面世也成了國際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