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挖空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傳說中的大魚)。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傳說中的大鳥)。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奮起)而飛,其翼若垂(掛)天之雲。是(這)鳥也,海運(海動)則將徙於南冥(南海)。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記錄。又如:聊齋志異;搜神記)怪者也(者……也:判斷句)。《諧》之言曰:「鵬之(助詞,協調音節)徙於南冥也,水擊(拍打水)三千裡,摶(環旋著往上飛)扶搖(旋風)而上者九萬裡,去以(憑藉)六月息(氣息,風)者也。」野馬(山野中的霧氣)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深藍),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盡頭)邪?(其…其:是…還是…)其(代指大鵬)視下也,亦若是(這樣)則已矣。且夫水之(取獨)積也不厚,則其負(負載)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堂上低洼)之上,則芥(芥草)為之舟;置杯焉則膠(粘,著地),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就)在下矣,而後乃今培(憑)風;背負青天,而莫(沒有什麼)之(賓語前置)夭閼(阻礙)者,而後乃今將圖(計劃)南(動詞,往南飛)。蜩(蟬)與學鳩(斑鳩)笑之曰:「我決(快速)起而飛,搶(碰。又如:呼天搶地,以頭搶地)榆枋而止,時(有時)則不至,而控(落)於地而已矣,奚以之(動詞,飛到)九萬裡而南(往南飛)為?(奚以…為:哪裡用得著呢?)」適(到……去)莽蒼(郊野)者,三餐而反(返回),腹猶果然(飽飽的樣子。又如:食不果腹);適百裡者,宿(xiǔ一宿,一晚)舂(搗掉穀殼)糧;適千裡者,三月聚糧。之(這。又如:均之二策)二蟲又何知!
譯文參考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巨大,不知道有幾千裡,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做鵬。鵬的背,不知道有幾千裡長;奮起而飛時,它的翅膀象垂在天邊的雲。這隻鵬鳥,當海動風起時就飛往南海。那南海,是個天然的大水池。《齊諧》是一本記載怪異之事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海時,翅膀擊水而行,濺起的水花達三千裡,它乘著旋風而直上九萬裡高空,它憑藉著六月的大風才能離開。」山野中的霧氣,空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相吹拂的結果。天色深藍,是它的真正顏色嗎?還是因為天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鵬鳥在天空往下看地面,也不過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樣罷了。水積得不深,那麼它,那麼它負載大船就會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處,那就只能拿小草作船;如果放只杯子在裡面就會著地,這是因為水淺船大的緣故。如果風聚積得不大,那麼它負載巨大的翅膀就會沒有力量。所以大鵬要飛到九萬裡的高空,風就在下面負載鵬鳥了,然後大鵬才能乘風飛翔;背負著青天,而沒有什麼東西阻攔它,然後才能計劃著向南飛去。蟬和斑鳩笑話它說:「我從地面一下子起飛,碰上樹木就停下來,有時候或許還飛不到樹那麼高,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裡用得著飛上九萬裡的高空再向南飛去呢?」到近郊野外旅行的人,只要帶三頓飯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裡之外,就需要用一整夜時間舂米,準備乾糧;到千裡外去,出發前三個月就要儲備乾糧。蟬和斑鳩這兩隻飛蟲又懂什麼呢?
內容解析
原文挖空
小知(智慧)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哪裡)以(根據)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一個月的最後一日,第一日),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樹名)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樹名)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長壽)特(獨)聞,眾人匹(比)之,不亦悲乎?湯(商朝開國之君)之問棘也是(這樣)已(通「矣」):「窮髮(毛,草木)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裡,未有知其修(長)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旋風)而上者九萬裡,絕(直上穿過)雲氣,負青天,然後圖(計劃)南(往南飛),且(將要)適(到)南冥也。斥鷃(鳥名)笑之曰:『彼(它)且(將要)奚適(到哪裡)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長度單位)而下,翱翔蓬蒿(飛蓬蒿子)之間,此亦飛之至(極限,最高限度)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通「辨」,區別)也。
譯文參考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年壽短的比不上年壽長的。根據什麼知道它是這樣的呢?見日即死的菌類不知道一個月的變化,春生夏死的蟬不知道一年的時間變化,這是壽命短的。楚國南部生長一種叫冥靈的樹,它把五百年當做春,把五百年當做秋;上古有一種叫大椿的樹,它把八千年當做春,把八千年當做秋,這些都是長壽的。彭祖只活了八百歲,可是現在卻以獨特的長壽而聞名,一般人和他相比,(羨慕他),這不是很可悲嗎!商湯問他的大夫棘,就是這樣的。在傳說中極荒遠的不生草木之地的北方,有很深的大海,是天池。有魚生長在那裡,魚身的寬度達到幾千裡,它的長度沒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鯤。還有鳥生長在那裡,它的名字叫做鵬。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掛在天空的雲彩。它乘著旋風飛上九萬裡的高空,穿過雲氣,背負青天,然後計劃向南飛,將要飛往南海。小雀子笑話它說:「它將要飛到哪裡去呢?我向上跳躍,不超過幾丈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飛翔,這也是飛翔的最高限度。而它將要飛到哪裡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別。
內容解析
第二段是對上述觀點的深化。作者列舉了大年和小年對立的例子,進一步說明萬物有所待的觀點。無論是壽命短還是壽命長,都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小知不及大知」,是歸納上文,「小年不及大年」是引起下文。「朝菌」「蟪蛄」和「冥靈」「大椿」,是「大年」與「小年」之別。在莊子看來,萬物均有所待,原無差別,而小而命短者不知,更是可悲的。
再引「湯之問棘」一段,內容並非簡單重複,前所引,語出《齊諧》,「恐人疑其不典」,故再用湯棘問答以證,且所論角度有所不同,重在明「小大之辯」。這種手法叫「重言 」。
易中天觀點:莊子不是嘲笑小動物們的「小」,而是嘲笑小動物們的「笑」。
「小大之辯」的幾層含義:小不及大,大也是小,小大齊一,無大無小。
西晉郭象:小大雖殊,逍遙一也。
原文挖空
故夫(那些)知(才智)效(勝任)一官、行比(聯合)一鄉、德合(使……滿意)一君、而(通「能」,能力)徵(取信)一國者,其自視(視自)也,亦若此(前文的「斥鷃」)矣。而宋榮子猶然(笑的樣子)笑之。且舉(全。又如:舉國,舉家)世譽之而(錶轉折,卻)不加勸(勉。如:勸學),舉世非(非議)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到此為止)矣。彼其(兩個代詞疊用)於世,未數數然(拼命追求)也。雖然,猶有未樹(樹立)也。夫列子御風而(修飾)行,泠然(輕快的樣子)善也,旬有(通「又」)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招福。致:使……到來)者,未數數然(拼命追求)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憑藉)者也。若夫乘(順應)天地之正,而御(駕馭)六氣之辯(通「變」),以遊無窮者,彼且惡(賓語前置,什麼)乎待(憑藉)哉?故曰:至人(修養最高的人)無己(無我),神人無功(無所為,無功利),聖人無名(不立名)。
譯文參考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官之職,善行能聯合一鄉的人,品德可使一位君主滿意,能力能使一國的人信任,他們看待自己,自己很得意,其實也象小雀子這樣自視很高。宋榮子就笑話這樣的人。世人都稱讚宋榮子,他也不會因此更加奮勉,世人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更加沮喪,他能確定物與我的分際,明辨榮與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他對於世俗的名譽,沒有拼命追求。即便如此,他也還有沒樹立的東西。列子駕著風行走,輕妙極了。十五天後才返回來。他對於求福的事情,也沒有拼命追求。列子乘風而行雖然免掉了步行,但還是要依靠風。至於順應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漫遊於無窮無盡的空間和時間之中,那種人還用依靠什麼呢?所以說:道德修養高尚的人能夠達到無我的境界,神明之人順應自然而無所為而無功利,聖哲的人不求立名。
內容解析
第三段由萬物說到人事,闡明人所要達到的逍遙境界,也即莊子精神世界中的最高境界,點明了全文的主旨。「效」「比」「合」「徵」者,各有一定的才智和修養,在莊子看來,都被功名利祿世俗的「一」隅所所累,無法獲得絕對自由,就像斥鴳、蜩、學鳩一樣見識短淺,遠沒有達到逍遙的境界。
宋榮子能夠置世人譽毀於度外,認清自我與外物的分別,辨明榮辱的界限,但他的修養還不能達到逍遙的境界。列子御風而行,似乎不受外在事物的束縛,但他也算不上逍遙,因為他還是有所待。宋榮子、列子之比於前四種人,正像鵬鳥之比之於蜩鳩、斥鴳,固然高明,共同點都是「有所待」。
那麼,怎樣才是逍遙遊?莊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張,那就是:順應萬物本性,達到物我一體,才能無所待,才是逍遙遊。而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做到「無己」「無功」「無名」。
在莊子看來,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才能做到「無待」,達到「逍遙遊」,而要達到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得做到「無己」「無功」「無名」。
莊子思想
主要有天道無為觀,相對主義認識論,無條件精神自由(逍遙遊)等。
他認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逍遙自得,是絕對的精神自由,而不是物質享受與虛偽的名譽。
生活上,他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處順;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智慧
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tiáo)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
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yuān) 鶵(chú),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chī)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惠子相梁》
在莊子眼裡,一個相國的官職不過是貓頭鷹嘴裡腐爛的死老鼠。外重者內拙
一位博弈者用瓦盆做賭注時,他的技藝可以發揮得淋漓盡致;一旦他用黃金做賭注,則大失水準。
莊子對此現象下的定義是:「外重者內拙」。
相忘於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xǔ)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莊子·大宗師》
吮癰舐痔
有一次,一位叫曹商的人,因為替宋王跑腿,剛去了一趟秦國,宋王便送給他 一百輛車作犒賞。他得意洋洋地來找莊子,嘲笑道:「我曹商缺的,是您在陋巷危房之中,困窘不堪,面有菜色;我擅長的,是開悟君王,一下子就得到了一百輛車。您呢?」
莊子看了看這位昔日的學友,今日的顯貴,說:「秦王有病,招醫生來治,能為他的毒瘡擠膿的獎一輛車,願意為他舔舐痔瘡的,獎五輛車。治的方法越卑下,得到的車輛就越多。你就是舔痔瘡的那位嗎?怎麼得到這麼多的車呢?趕緊出去,不要汙染 了我的房子!」
——《莊子·列禦寇》
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鴻蒙方將拊脾雀躍而遊。雲將見之……曰:「叟何人邪?叟何為此?」鴻蒙拊脾雀躍不輟,對雲將曰:「遊!」雲將曰:「朕願有問也。」鴻蒙仰而視雲將曰:「籲!」雲將曰:「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為之奈何?」鴻蒙拊脾雀躍掉頭曰:「吾弗知!吾弗知!」雲將不得問。又三年,東遊,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雲將大喜,行趨而進曰:「天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鴻蒙曰:「浮遊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朕又何知!」鼓盆而歌
莊子的妻子死了,來弔喪的人看見莊子蓬頭赤足坐在棺材上敲著一隻破瓦盆,一邊敲打還一邊唱著歌。莊子說:「人本來就沒有生命,混雜在混沌迷茫之中,慢慢產生了氣,氣又聚成了人形,人形又變成了生命。現在人死了,只不過是恢復了原來的樣子罷了,這就同春夏秋冬循環是一樣的。現在我妻子不過是安寢於天地之間,我要是在旁邊嚎啕大哭,那就是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怎麼一回事了,所以我才不哭。」
——《莊子·至樂》
莊生夢蝶
莊周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比喻夢中樂趣或人生變化無常。莊周夢蝶是莊子提出的一個哲學論點,認為人不可能確切地區分真實和虛幻。這則寓言故事,也闡述物我兩忘,不以世事攖心,追求逍遙自由的哲學思想。朗誦《逍遙遊》
《逍遙遊》MV 唱出來的「逍遙遊」
人大教授解讀《逍遙遊》
百家講壇於丹《莊子心得之莊子何其人》
百家講壇於丹《莊子心得之境界有大小》
聲明 本文所有資料均由湘語文收集、製作,部分素材來自騰訊視頻與百家講壇等,若有任何問題,請聯繫微信411121865,我們會立即處理。
長按或掃描上方二維碼關注,海量資源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