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的未來,是可複製的服務

2020-09-04 運營增長

今天是9月1日。終於開學了。疫情,讓教育行業受到了不小衝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

有一次,我和晨興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劉芹聊天。劉芹是中國最知名的風險投資人之一,也是小米最早的投資人。

我常常從他的深刻洞察裡,獲得啟發。

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線下教育,聊到在線教育,聊到教育行業的未來。

教育行業的未來,是什麼?他說:

教育行業的未來,也許不是無差別的產品,而是可複製的服務。

突然,我眼睛一亮。感覺一團被迷霧遮擋的思路,立刻清晰起來。

果然。果然一個好的概念,總是能幫助人們綱舉目張、瞬間抽象出現象背後的本質。

那麼,什麼是「可複製的服務」?為什麼這個概念讓我如此興奮?

今天,我試著用一篇文章,講講這概念背後的邏輯。

以及,這邏輯背後的機遇。

1

要理解什麼是「可複製的服務」,你要首先理解什麼是「服務」。

你參加一個好朋友的婚禮,想做套顯氣質的西裝,於是去找老裁縫。

老裁縫很負責任,仔細給你量身材、選面料、定款式。過了兩周,他給你打電話,說做好了。

你去一試,哇,太合身了,太有氣質了。私人訂製就是不一樣。滿意,非常滿意。

這,就是服務。

服務的核心,是個性化。

老裁縫讓你如此滿意的關鍵是什麼?

是做了一套「對你合身、也只有對你才合身」的西裝。這就是個性化。

裁縫是個性化的,理髮是個性化的,我做的戰略諮詢也是個性化的。它們都是服務。

那麼,教育呢?

教育也是服務。

因為最好的教育,永遠是個性化的、1對1的「因材施教」。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對的事,就該去做嗎?孔子說:別急。

另一次,冉有也問同樣的問題。孔子說:去做。

公西華很迷惑:老師,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你的回答不同呢?

孔子說:子路勇猛,我提醒他退讓;冉有謙退,我鼓勵他進取。

這,就是服務。

服務的關鍵,就是個性化。

但是,但是,但是,看似美好的個性化的服務,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邊際時間成本太高。

什麼是邊際時間成本?

邊際時間成本,就是每多服務一個客戶,服務者所必須額外付出的時間成本。

比如那個老裁縫。水平非常高。但是水平再高,給我量身材、選面料、定款式,至少也要1小時的時間。

老裁縫每多服務一個像我這樣的客戶,就要多付出1小時。

這1小時,是老裁縫的「邊際時間成本」。

邊際時間成本,是剛性的,是獨佔的。給我服務的時候,他就不能給其他人服務。

所以老裁縫再努力、再勤奮,一天頂多也就只能服務10-20人。

規模的天花板很低。

那老裁縫怎麼賺錢呢?提升不了規模,就只能提升單價。

所以,越好的裁縫、越好的醫生、越好的戰略顧問,價格就越貴。

服務的優點,是個性化。服務的缺點,是邊際時間成本高,價格貴。成本高,價格貴,所以服務的可複製性就很低。

再好的老師,也只能1:1輔導很少的學生。

那怎麼辦呢?

從做服務,變為做產品。

老裁縫為了解決服務「成本高、價格貴」的問題,決定不再1:1的量身材、選面料、定款式了,而是用標準化的版型,流水線的方式,生產「成衣」。

這樣,因為每件成衣所包含的,老裁縫的「邊際時間成本」大大降低,甚至降到幾乎為零,所以衣服的價格也因此非常便宜。

這,就是產品。

產品的關鍵,就是標準化。

但是,但是,但是,標準化的西裝也有個問題:因為不是1:1定製的,所以很難完全合身。

領口對了,腰圍不對;腰圍對了,袖長不對。總有地方不對。所以穿著效果,終究不夠完美。

教育的產品化,出版,也是一樣。

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把MIT的一些明星課程(比如Birger Wernerfelt教授的《2003春季課程:營銷策略》),錄成視頻放在網上,供所有人免費學習。

這就是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Briger教授在現場講學,邊際交付時間很高,是服務,是對少部分人的個性化。

但錄製成視頻課程,邊際交付時間很低,是產品,是對大部分人的標準化。

慕課的本質,是教育的產品化。這是個了不起的想法。全世界都為之振奮。

這個創舉,迅速獲得了哈佛、耶魯等很多全球頂尖大學的響應。大家都紛紛免費開放自己的課程。

我有兩位朋友,還專門組織了來自14個國家的700多名志願者,嘔心瀝血地給這些英文課程加上中文字幕。

網易,還專門上架了「網易公開課」,把這些慕課免費提供給中國學生。

但是,但是,但是,慕課並沒有獲得巨大的成功。

為什麼?

有的同學需要老師的答疑,有的同學需要排名的激勵,有的同學甚至需要考試的他律。

但是這些,慕課裡都沒有。

自學都是反人性的。再好的課程,如果缺乏互動、缺乏他律,大家很容易學著學著,就堅持不下去了。

慕課的完課率,特別低。

那怎麼辦呢?

如果產品無法替代服務,出版無法替代教育,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一條道路,可以融合服務和產品優點,同時避免它們的缺點呢?

所有消費者的巨大挑戰,都是創業者的偉大機遇啊。

無數創業者,開始苦苦探索。


2

一位創業者想,我能不能從最右邊的出版往左走一步,保留產品標準化帶來的低成本優勢、但增加一些服務,以大幅度提升教育的效果呢?

這就是「得到APP」的「知識服務」。

2016年,我受羅振宇邀請,在「得到APP」上開設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

《劉潤·5分鐘商學院》,本質上是一個音頻出版物(ISBN:978-7-900840-26-4),是標準化的產品。

但是,羅振宇提出一個要求:你要提供一項「服務」,每天回復學員們的留言。

羅振宇希望通過「回復留言」這種「一對多的服務」,從出版,向教育邁出關鍵一步。

9月26日,專欄上線。我收到了潮水一樣的留言。一講課程1800字,但留言有7600多條,累計幾十萬字。

天啊。大家太熱情了吧。

我也被這些留言激發,認真地精選留言,逐一回復。

學員又被我的回覆激發,更熱情地留言。

如此循環。

從產品端向服務端邁出的這關鍵一步,讓「得到APP」獲得了不小的成功。

那另外一端呢?

有沒有創業者在嘗試,從服務的最左端,往右邁出關鍵一步呢?

那就太多了。

比如小班課。

1對1的私教雖然效果好,但邊際交付時間太高,所以當然貴。

不過,老師的時間雖然不可複製,但學員的人數可以複製啊。

把1:1私教,改為1:2,1:3,1:5,或者1:20呢?這不就複製了嗎?這就是小班課。

小班課的本質,就是用「稀釋」服務的方式,小幅度犧牲個性化,大幅度降低成本。

那如果繼續稀釋呢?能不能稀釋到1:100,1:500,甚至1:2000呢?

這就是直播大班課。

一個老師,同時面對2000人講課。1:2000的槓桿足夠大,所以商業效率足夠高。

但是,也因為稀釋得太厲害,教育的個性化幾乎完全喪失,其效果越來越接近標準化的出版。

那怎麼辦呢?

能不能保留大班課的低成本,高效率,但同時加入個性化,提升教育效果呢?

那就是雙師大班課:1個大班講課名師 + 1個小班答疑老師。


1、大班講課名師。先請一個教學功底紮實、講課生動、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講課名師,給2000人大班講課,獲得標準化帶來的最大商業效率。

2、小班答疑老師。再把學員分成100個20人的小班,每個小班配一個相對成本低、可以複製的答疑老師,獲得個性化帶來的最大教育效果。


雙師大班,不是通過學員數量的槓桿來「稀釋」老師,而是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來「複製」老師。

1:1私教 → 小班課 → 直播大班 → 雙師大班。

創業者們永不停歇,從服務的最左端,一步步向右,不斷用降低成本的方式,提高服務的可複製性。

知識服務從右向左,雙師大班從左往右。

那麼,他們會最終會師嗎?


3


我不知道。

但是,有道精品課的「互動大班教學」,讓我看到了會師的可能性。

這種可能性,來自人工智慧等技術。

先列舉幾個普遍的學習場景:

在過去,講課名師是這樣布置作業的:


這5份卷子,今晚一定要做好,明天交給答疑老師。


第二天,答疑老師收上來100多份卷子,批改了2個小時。一個答疑老師2小時,100個答疑老師,就是200個小時。

批改作業這項「服務」,邊際時間成本依然太高。

如果用類似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呢?

有道精品課,有一款連接手機的「智能筆」。

學生用這款智能筆在試卷上答題,他的每一次書寫,都被自動記錄,上傳到雲端,並用光學識別技術(OCR)把筆跡識別為文字,然後接受人工智慧的自動批改。

這道題計算有錯誤,那道題證明不完備。人工智慧批改完試卷,提交給答疑老師。

答疑老師用20分鐘,完成了複查。

原來2小時的批改,被縮短為20分鐘。答疑老師,是「可複製的服務」。

但是因為人工智慧,這個服務的複製成本,大大降低。

再比如,在過去,講課名師怎麼布置背誦作業?


回去請背誦今天的課文「分封制與宗法制」。

一定要背熟。明天檢查。


第二天,答疑老師要逐個檢查,或者按比率抽查。邊際時間成本很高。

現在呢?

現在有了「人工智慧互動教學」。

你在有道精品課裡點擊「開始背誦」,人工智慧打開麥克風,自動檢查你背誦內容的準確度,熟悉程度,並打分。

檢查背誦這項服務的成本,幾乎降為零。

有一次,我兒子讓我幫他檢查英文作業。我把這段作業,複製到了有道詞典裡,一點「確認提交」。

然後我就驚了。

有道詞典,指出了這段作文的語法錯誤,並給出修改建議,綜合維度打分,列出參考範文,最後總體點評。

這些是在課堂外。

在課堂內,尤其是網課內呢?

隔著屏幕,無法抓住學生注意力,家長不知道孩子到底聽進去沒有,一直是家長眼中網課最大的「弊病」之一。

人工智慧和互動技術,能在這件事情上,起到什麼幫助呢?

在有道精品課裡,我看到了一種每隔幾分鐘就會出現一次的、學生和技術自主互動的學習場景。

△滾筒題

△搭配題

從探索中獲得樂趣,是人的本性。這個互動的過程,就是探索。

用探索的樂趣,取代老師的他律,從而提升注意力,對缺乏自律能力的小學生,尤為有用。

而和技術互動,這項「可複製的服務」,是沒有邊際時間成本的。

這種種嘗試,給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就是利用技術,利用人工智慧,不斷通過替代人工、或者至少減少人工參與的時間,降低「可複製的服務」的成本。

教育的未來,從來都不只是把線下的課堂搬到線上,而是如何把個性化教育低成本複製的不停探索。

最後的話

教育到底是服務,還是產品?

服務更加個性化,效果好,但是成本高;產品更加標準化,成本低,但是效果差。

各有利弊。

但是,魚與熊掌,就真的不可兼得嗎?服務和產品的探索之路,最終會會師嗎?教育的未來,到底是什麼?

服務和產品會師的地方,也許是:可複製的服務。

個性化的服務,效果當然最好。但只有降低成本,服務才可複製。

但是,怎樣才能降低複製的成本呢?小班課?直播大班?雙師大班?

這些都是特別好的嘗試。但也許,人工智慧,才是降低複製成本的終極武器。

有道精品課的嘗試,給創業者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但這條路上還有很多奔跑者。

祝福有道精品課,祝福所有奔跑者。

因為教育的不公平問題,也許最終會因為你們的努力,而消失。

加油。

作者:劉潤,潤米諮詢創始人,40萬學員《5分鐘商學院》主理人,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國內知名商業顧問。為海爾、中遠、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業提供戰略諮詢服務。

相關焦點

  • 劉潤:教育行業的未來,是可複製的服務
    疫情,讓教育行業受到了不小衝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有一次,我和晨興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劉芹聊天。劉芹是中國最知名的風險投資人之一,也是小米最早的投資人。我常常從他的深刻洞察裡,獲得啟發。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線下教育,聊到在線教育,聊到教育行業的未來。教育行業的未來,是什麼?
  • 劉潤:教育行業的未來,是可複製的服務
    疫情,讓教育行業受到了不小衝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有一次,我和晨興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劉芹聊天。劉芹是中國最知名的風險投資人之一,也是小米最早的投資人。我常常從他的深刻洞察裡,獲得啟發。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線下教育,聊到在線教育,聊到教育行業的未來。
  • IT服務行業的未來是什麼?
    【IT168 評論】對於IT服務行業,中期甚至更短期的未來都變得不可預測,很多IT服務提供商公司都降低了未來增長率的預測值。  與此同時,全球技術支出在不斷增加。在初創市場方面,僅在印度就有超過5000家新興企業,這個數字到2020年將會增加一倍以上。毫無疑問,隨著新創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科技行業仍將繼續快速發展。
  • 當教育成為服務行業,誰來為中國的未來買單?
    如今的社會,對教師似乎頗有微詞,現在最流行的話就是「教育是一個良心行業」,我深表贊同,但同時感慨,當人們把「良心」和一個行業結合在一起時,不就是對該行業的一種侮辱嗎?於是有人提出,當前的教育已經淪落為服務行業了!誠然,我們教育的現狀是和服務行業有很多相似之處,拋開義務教育不說,光是我們現在的高中教育,就有這樣的現象:學生付費來學習,教師領著工資教書。看官您不要看教師表面光鮮亮麗,口中滿是「之乎者也」,走上講臺,兩腿一軟,就差雙膝跪下,尚有良知者低呼:「老師,你為何跪著教書?
  • 在線教育行業迎爆發式增長 未來是「科技+服務」
    「教育產業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是『科技+服務』的融合體。」8月26日,粉筆教育CEO張小龍在2020新經濟大會上分享時說,後疫情時代,在新經濟的影響下,教訓培訓的目的已轉變為讓個人的生活更加豐富,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升級。
  • STEAM教育|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
    近幾年,中國教育行業呈現出旺盛發展的態勢,2017年市場總規模已達到9萬億元,其中,STEAM教育已成為當之無愧的「風口」。龐大的剛需基礎加上政策、資金、科技以及社會觀念驅動,教育領域將在未來持續繁榮,成為投資市場熱點,廣受市場關注。而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對教育行業產生重要影響,教育信息化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 2020 SEE 教育服務共建大會10月揭幕 行業熱議未來教育變革新風向
    2020年對教育行業來說,註定是一個破局之年。正如2019年首屆SEE 教育服務共建大會上的研判,未來教育行業將邁向規範化、普惠化、數智化、協同化的新趨勢。隨著《教育現代化2035》、《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綱領性文件的密集出臺,教育產業正在迎接一場前所未有的變革浪潮。
  • 【教育動態】王明夫:教育培訓行業的趨勢與未來
    你可以看到這個行業有多熱?這個行業編個故事,就有人給你投錢,這個行業熱到這種程度,所以這容易出事,但是他確實會帶來整個行業的大發展,大飛躍,不可思議,一股浪潮一樣,所以資本蜂擁進入這個行業。現在國內上市的口子沒開,如果國內A股市場向教育行業開了,你們可知道是什麼概念?這股潮流那會像海嘯一樣,席捲整個教育培訓行業。去紐約上市,遲早會回歸中國。
  • 精讀丨2017德勤教育行業報告,教育行業未來6個新高度
    在盛大820中國民辦教育節的閉幕式上,德勤中國教育行業領導合伙人盧瑩作了《邁向新高度——2017年德勤教育行業報告》的主題演講,從政策、資本、技術和社會觀念等多個關鍵因素作深入探討。這報告是由德勤教育及德勤研究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晶,這也是德勤團隊發布的第九份中國教育行業報告。同時也和大家分享了中國教育產業即將要到達的6個新高度:1.
  • 投資教育就是投資未來,而STEAM則是教育的未來|鯨準研究院
    K12在線出了一個VIPKID,誰會成為STEAM教育中最先出線的獨角獸?本報告從金融大數據的維度,詳細梳理了STEAM教育的基本定義、資本偏好、市場規模、融資情況、產業圖譜、行業壁壘、商業模式、渠道競爭、主要玩家分析、行業痛點以及未來趨勢。
  • 如何向好未來、新東方學習快速「複製」培養教師?
    而教師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的薰陶,無論是合約意識、服務精神還是規範化管理,都相對很欠缺,對中小機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那麼如何快速複製教師,培養名師呢?中小培訓機構該如何培養老師在實際中,業內很多中小機構的校長還是趨向於好未來的模式,認為可複製,標準化新教師的培養模式,更有利於機構的發展。
  • 教育行業轉型:照亮現在,映射未來
    教育行業就有這樣的獨特性,能夠用一個行業今天的沉積,去撬動所有行業的未來。我則認為,教育就像是一部時光機。教育照亮的是現在,但卻映射出未來的光芒。同樣,當我們用今日之成敗去回顧過去,也會從教育這兩個字中找到些許答案。時代的發展,讓很多行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教育的本質雖然從未改變,但隨著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發展,也在悄然轉變。
  • 榜單:教育行業最佳案例
    運營管理的全鏈路解決方案」,京翰教育打通了內部管理與外部運營,並快速複製到不同校區,實現數位化轉型。,對其他教育行業有參考價值。 09 e 籤寶&好未來教育 「好未來聯合 e 籤寶,電子合同助力「在線教育」高效管理」 得票數:427 推薦理由:北京世紀好未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是教育事行業領頭公司之一,在全球範圍內服務公辦教育
  • 巨證未來創新「人工智慧+教育」模式,推動教育行業新方向
    巨證未來成立於2005年,隸屬於巨證未來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經過十多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網際網路教學、融合式教學、學習平臺及應用研發、於一體的大型知識服務實體,已在全國40個省市自治區開設了百餘家直營分校
  • IT服務行業未來發展前景
    IT行業會因為全球範圍經濟變化的不穩定而呈興衰不交替之態,因此在當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更新浪潮下,IT服務行業也會變得不穩定。2、IT服務市場集中化過去IT服務市場競爭格局非常分散,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中小型本地IT服務商。
  • 大咖聚焦教育行業話題 探索未來教育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來源:大眾網2020年8月28日下午,由螳螂科技主辦的2020螳螂科技預見未來教育盛典在北京成功舉辦,200+業內大咖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未來教育的智能化變革。本次盛典以"流量、智能、數據、預見"為主題,聚焦教育行業高度關注的流量、成本、智能、數據等話題,分別從投資、技術、流量等角度對未來教育進行深度解讀,共同探索未來教育的智能化解決方案。
  • 從得到app看知識服務行業的未來發展
    知識服務的出現,填補了傳統「分科治學」教育體系的缺口,為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人們的跨界終身學習提供了更適合的解決方案。知識服務作為一個新的服務分工,遠未成熟,更早期的知識服務形態知識付費經過幾年的發展,現已進入瓶頸期。但知識服務領域的一些嘗試,為提升信息獲取效率提供了新的選擇。
  • 粉筆教育張小龍:教育產業的未來是科技+服務的融合體
    封面新聞記者 歐陽宏宇 攝影記者 楊濤「教育產業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是科技+服務的融合體。」8月26日,粉筆教育CEO張小龍在2020新經濟大會上分享到,在後疫情時代,在新經濟的影響下,教訓培訓的目的已轉變為讓個人的生活更加豐富,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升級。疫情防控期間,為保障師生健康,全國有近3億師生「停課不停教,不停學」,這也給在線教育整個行業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後疫情時代,在技術的賦能下,在線教育用戶的消費新場景也在被挖掘。
  • 粉筆教育張小龍:教育產業的未來是科技+服務的融合體
    與會過程中他上臺演講,分享了自己對於教育產業的看法。「教育產業的未來在某種意義上是科技+服務的融合體。」疫情之下,在線教育行業迎來爆發式增長,在線教育的重要性與實用性均已得到證實。在疫情期間,依託於在線教育的發展,全國近3億師生實現了「停課不停教,不停學」。這也給在線教育整個行業的發展按下了加速鍵。而後疫情時代,在技術的更深層賦能下,在線教育所面臨的用戶消費新場景也在被不斷挖掘。
  • 未來5-10年中國藝術教育行業趨勢分析預測
    中國人均GDP已超過2000美元,消費升級將給相關的產品和服務行業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包括教育服務業在內的服務業順應了現代消費需求和消費方式的發展趨勢,不斷開闢新的教育消費領域,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無疑會在這場消費升級熱潮中獨領風騷。C、國家支持民辦教育是藝術教育產業的發展契機中國絕大多數藝術教育機構都屬於民辦教育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