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1日。終於開學了。疫情,讓教育行業受到了不小衝擊。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教育。
有一次,我和晨興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劉芹聊天。劉芹是中國最知名的風險投資人之一,也是小米最早的投資人。
我常常從他的深刻洞察裡,獲得啟發。
我們聊著聊著,就聊到線下教育,聊到在線教育,聊到教育行業的未來。
教育行業的未來,是什麼?他說:
教育行業的未來,也許不是無差別的產品,而是可複製的服務。
突然,我眼睛一亮。感覺一團被迷霧遮擋的思路,立刻清晰起來。
果然。果然一個好的概念,總是能幫助人們綱舉目張、瞬間抽象出現象背後的本質。
那麼,什麼是「可複製的服務」?為什麼這個概念讓我如此興奮?
今天,我試著用一篇文章,講講這概念背後的邏輯。
以及,這邏輯背後的機遇。
— 1 —
要理解什麼是「可複製的服務」,你要首先理解什麼是「服務」。
你參加一個好朋友的婚禮,想做套顯氣質的西裝,於是去找老裁縫。
老裁縫很負責任,仔細給你量身材、選面料、定款式。過了兩周,他給你打電話,說做好了。
你去一試,哇,太合身了,太有氣質了。私人訂製就是不一樣。滿意,非常滿意。
這,就是服務。
服務的核心,是個性化。
老裁縫讓你如此滿意的關鍵是什麼?
是做了一套「對你合身、也只有對你才合身」的西裝。這就是個性化。
裁縫是個性化的,理髮是個性化的,我做的戰略諮詢也是個性化的。它們都是服務。
那麼,教育呢?
教育也是服務。
因為最好的教育,永遠是個性化的、1對1的「因材施教」。
有一次,子路問孔子:對的事,就該去做嗎?孔子說:別急。
另一次,冉有也問同樣的問題。孔子說:去做。
公西華很迷惑:老師,為什麼同樣的問題,你的回答不同呢?
孔子說:子路勇猛,我提醒他退讓;冉有謙退,我鼓勵他進取。
這,就是服務。
服務的關鍵,就是個性化。
但是,但是,但是,看似美好的個性化的服務,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點:邊際時間成本太高。
什麼是邊際時間成本?
邊際時間成本,就是每多服務一個客戶,服務者所必須額外付出的時間成本。
比如那個老裁縫。水平非常高。但是水平再高,給我量身材、選面料、定款式,至少也要1小時的時間。
老裁縫每多服務一個像我這樣的客戶,就要多付出1小時。
這1小時,是老裁縫的「邊際時間成本」。
邊際時間成本,是剛性的,是獨佔的。給我服務的時候,他就不能給其他人服務。
所以老裁縫再努力、再勤奮,一天頂多也就只能服務10-20人。
規模的天花板很低。
那老裁縫怎麼賺錢呢?提升不了規模,就只能提升單價。
所以,越好的裁縫、越好的醫生、越好的戰略顧問,價格就越貴。
服務的優點,是個性化。服務的缺點,是邊際時間成本高,價格貴。成本高,價格貴,所以服務的可複製性就很低。
再好的老師,也只能1:1輔導很少的學生。
那怎麼辦呢?
從做服務,變為做產品。
老裁縫為了解決服務「成本高、價格貴」的問題,決定不再1:1的量身材、選面料、定款式了,而是用標準化的版型,流水線的方式,生產「成衣」。
這樣,因為每件成衣所包含的,老裁縫的「邊際時間成本」大大降低,甚至降到幾乎為零,所以衣服的價格也因此非常便宜。
這,就是產品。
產品的關鍵,就是標準化。
但是,但是,但是,標準化的西裝也有個問題:因為不是1:1定製的,所以很難完全合身。
領口對了,腰圍不對;腰圍對了,袖長不對。總有地方不對。所以穿著效果,終究不夠完美。
教育的產品化,出版,也是一樣。
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MIT)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把MIT的一些明星課程(比如Birger Wernerfelt教授的《2003春季課程:營銷策略》),錄成視頻放在網上,供所有人免費學習。
這就是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Briger教授在現場講學,邊際交付時間很高,是服務,是對少部分人的個性化。
但錄製成視頻課程,邊際交付時間很低,是產品,是對大部分人的標準化。
慕課的本質,是教育的產品化。這是個了不起的想法。全世界都為之振奮。
這個創舉,迅速獲得了哈佛、耶魯等很多全球頂尖大學的響應。大家都紛紛免費開放自己的課程。
我有兩位朋友,還專門組織了來自14個國家的700多名志願者,嘔心瀝血地給這些英文課程加上中文字幕。
網易,還專門上架了「網易公開課」,把這些慕課免費提供給中國學生。
但是,但是,但是,慕課並沒有獲得巨大的成功。
為什麼?
有的同學需要老師的答疑,有的同學需要排名的激勵,有的同學甚至需要考試的他律。
但是這些,慕課裡都沒有。
自學都是反人性的。再好的課程,如果缺乏互動、缺乏他律,大家很容易學著學著,就堅持不下去了。
慕課的完課率,特別低。
那怎麼辦呢?
如果產品無法替代服務,出版無法替代教育,那有沒有一種可能性,一條道路,可以融合服務和產品優點,同時避免它們的缺點呢?
所有消費者的巨大挑戰,都是創業者的偉大機遇啊。
無數創業者,開始苦苦探索。
— 2 —
一位創業者想,我能不能從最右邊的出版往左走一步,保留產品標準化帶來的低成本優勢、但增加一些服務,以大幅度提升教育的效果呢?
這就是「得到APP」的「知識服務」。
2016年,我受羅振宇邀請,在「得到APP」上開設專欄《劉潤·5分鐘商學院》。
《劉潤·5分鐘商學院》,本質上是一個音頻出版物(ISBN:978-7-900840-26-4),是標準化的產品。
但是,羅振宇提出一個要求:你要提供一項「服務」,每天回復學員們的留言。
羅振宇希望通過「回復留言」這種「一對多的服務」,從出版,向教育邁出關鍵一步。
9月26日,專欄上線。我收到了潮水一樣的留言。一講課程1800字,但留言有7600多條,累計幾十萬字。
天啊。大家太熱情了吧。
我也被這些留言激發,認真地精選留言,逐一回復。
學員又被我的回覆激發,更熱情地留言。
如此循環。
從產品端向服務端邁出的這關鍵一步,讓「得到APP」獲得了不小的成功。
那另外一端呢?
有沒有創業者在嘗試,從服務的最左端,往右邁出關鍵一步呢?
那就太多了。
比如小班課。
1對1的私教雖然效果好,但邊際交付時間太高,所以當然貴。
不過,老師的時間雖然不可複製,但學員的人數可以複製啊。
把1:1私教,改為1:2,1:3,1:5,或者1:20呢?這不就複製了嗎?這就是小班課。
小班課的本質,就是用「稀釋」服務的方式,小幅度犧牲個性化,大幅度降低成本。
那如果繼續稀釋呢?能不能稀釋到1:100,1:500,甚至1:2000呢?
這就是直播大班課。
一個老師,同時面對2000人講課。1:2000的槓桿足夠大,所以商業效率足夠高。
但是,也因為稀釋得太厲害,教育的個性化幾乎完全喪失,其效果越來越接近標準化的出版。
那怎麼辦呢?
能不能保留大班課的低成本,高效率,但同時加入個性化,提升教育效果呢?
那就是雙師大班課:1個大班講課名師 + 1個小班答疑老師。
1、大班講課名師。先請一個教學功底紮實、講課生動、能抓住學生注意力的講課名師,給2000人大班講課,獲得標準化帶來的最大商業效率。
2、小班答疑老師。再把學員分成100個20人的小班,每個小班配一個相對成本低、可以複製的答疑老師,獲得個性化帶來的最大教育效果。
雙師大班,不是通過學員數量的槓桿來「稀釋」老師,而是通過分工協作的方式來「複製」老師。
1:1私教 → 小班課 → 直播大班 → 雙師大班。
創業者們永不停歇,從服務的最左端,一步步向右,不斷用降低成本的方式,提高服務的可複製性。
知識服務從右向左,雙師大班從左往右。
那麼,他們會最終會師嗎?
— 3 —
我不知道。
但是,有道精品課的「互動大班教學」,讓我看到了會師的可能性。
這種可能性,來自人工智慧等技術。
先列舉幾個普遍的學習場景:
在過去,講課名師是這樣布置作業的:
這5份卷子,今晚一定要做好,明天交給答疑老師。
第二天,答疑老師收上來100多份卷子,批改了2個小時。一個答疑老師2小時,100個答疑老師,就是200個小時。
批改作業這項「服務」,邊際時間成本依然太高。
如果用類似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呢?
有道精品課,有一款連接手機的「智能筆」。
學生用這款智能筆在試卷上答題,他的每一次書寫,都被自動記錄,上傳到雲端,並用光學識別技術(OCR)把筆跡識別為文字,然後接受人工智慧的自動批改。
這道題計算有錯誤,那道題證明不完備。人工智慧批改完試卷,提交給答疑老師。
答疑老師用20分鐘,完成了複查。
原來2小時的批改,被縮短為20分鐘。答疑老師,是「可複製的服務」。
但是因為人工智慧,這個服務的複製成本,大大降低。
再比如,在過去,講課名師怎麼布置背誦作業?
回去請背誦今天的課文「分封制與宗法制」。
一定要背熟。明天檢查。
第二天,答疑老師要逐個檢查,或者按比率抽查。邊際時間成本很高。
現在呢?
現在有了「人工智慧互動教學」。
你在有道精品課裡點擊「開始背誦」,人工智慧打開麥克風,自動檢查你背誦內容的準確度,熟悉程度,並打分。
檢查背誦這項服務的成本,幾乎降為零。
有一次,我兒子讓我幫他檢查英文作業。我把這段作業,複製到了有道詞典裡,一點「確認提交」。
然後我就驚了。
有道詞典,指出了這段作文的語法錯誤,並給出修改建議,綜合維度打分,列出參考範文,最後總體點評。
這些是在課堂外。
在課堂內,尤其是網課內呢?
隔著屏幕,無法抓住學生注意力,家長不知道孩子到底聽進去沒有,一直是家長眼中網課最大的「弊病」之一。
人工智慧和互動技術,能在這件事情上,起到什麼幫助呢?
在有道精品課裡,我看到了一種每隔幾分鐘就會出現一次的、學生和技術自主互動的學習場景。
△滾筒題
△搭配題
從探索中獲得樂趣,是人的本性。這個互動的過程,就是探索。
用探索的樂趣,取代老師的他律,從而提升注意力,對缺乏自律能力的小學生,尤為有用。
而和技術互動,這項「可複製的服務」,是沒有邊際時間成本的。
這種種嘗試,給我看到了一種可能性,就是利用技術,利用人工智慧,不斷通過替代人工、或者至少減少人工參與的時間,降低「可複製的服務」的成本。
教育的未來,從來都不只是把線下的課堂搬到線上,而是如何把個性化教育低成本複製的不停探索。
最後的話
教育到底是服務,還是產品?
服務更加個性化,效果好,但是成本高;產品更加標準化,成本低,但是效果差。
各有利弊。
但是,魚與熊掌,就真的不可兼得嗎?服務和產品的探索之路,最終會會師嗎?教育的未來,到底是什麼?
服務和產品會師的地方,也許是:可複製的服務。
個性化的服務,效果當然最好。但只有降低成本,服務才可複製。
但是,怎樣才能降低複製的成本呢?小班課?直播大班?雙師大班?
這些都是特別好的嘗試。但也許,人工智慧,才是降低複製成本的終極武器。
有道精品課的嘗試,給創業者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
但這條路上還有很多奔跑者。
祝福有道精品課,祝福所有奔跑者。
因為教育的不公平問題,也許最終會因為你們的努力,而消失。
加油。
作者:劉潤,潤米諮詢創始人,40萬學員《5分鐘商學院》主理人,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國內知名商業顧問。為海爾、中遠、恒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業提供戰略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