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鴻程根據中國粉體網上的信息,整理了輕鈣與納米鈣的區別所在,除了粒徑、晶體、用途不同外,在生產工藝上也有很大區分。桂林鴻程與國內先進研究機構合作,為輕鈣和納米鈣的生產積極開發研究。下面來詳細了解一下。
1、先從產品角度,對比輕鈣和納米鈣的不同。具體的看下圖所示:
可見,納米鈣與普通輕鈣不僅表現在碳酸鈣粒子大小的的差別,還表現在是否進行表面改性、晶型是否可控、CaCO3含量高低、分散性優劣、吸油值高低、流動性和疏水性的優劣等,二者在應用方面的差別主要表現為所起的宏觀作用不同,普通輕鈣只能起填充劑作用,而納米碳酸鈣除了起填充劑作用外,還有補強作用、改性作用,這些才是納米鈣真正有價值的體現。
2、從生產工藝和質量把控上,對比二者不同
(1)消化
輕鈣製備工藝對消化溫度及消化用水質量要求不高,可以利用離心脫水的回收濾液作為消化的熱水。一般要求石灰為中燒或過燒即可,消化後的生漿粘度較低,有利於提高碳化效率。而製備納米鈣應採用活性較高的輕燒石灰,控制較高的消化溫度和穩定的生漿粘度。可利用生漿精製過程中的洗渣液作為消化水,但不能採用熟漿濾液消化。
(2)碳化
製備輕鈣不控制碳化反應的初始溫度,也幾乎不控制生漿的濃度和粘度及CO2的濃度。有時為了提高碳化速度,在沉降體積達到要求的情況下,在碳化初始的生漿內添加一部分熟漿,可明顯提高碳化反應速度,又可作為調節產品沉降體積的一種手段。
納米鈣碳化工藝控制較普通輕鈣或微細鈣複雜得多。製備納米鈣採用不同的碳化反應器,裝有可控制反應溫度的冷水夾套或提高氣液混合的攪拌器等裝置以及製冷設備等。控制生漿碳化的起始溫度、石灰乳液濃度、CO2濃度、溫度、CO2流量及攪拌速度等工藝參數,還可採用多級碳化的方式控制晶體的粒徑和晶形。也可以在生漿或碳化反應過程中添加一定量的晶形控制劑,起到調節反應速度。
(3)表面處理
納米鈣生產過程必須添加晶型導向劑,也必須進行分散處理和表面改性活化處理,這些添加劑其用量雖然不多,但大多價格昂貴,在納米鈣總成本中佔三成以上,而且也使其生產工藝複雜得多,投資成本顯著增加。
(4)乾燥
輕鈣一般只要控制產品的白度、水分、篩餘物和pH值等指標達到要求即可,所以乾燥後經過簡單篩分後包裝產品。乾燥溫度要求不高,一般採用600~750℃溫度進行乾燥,效率較高。
納米鈣大多數是經過表面處理的,因此乾燥溫度不宜控制過高,一般在200~300℃,視物料在不同乾燥系統中停留時間的不同而異。乾燥後粉碎解聚和分級是納米鈣質量控制的關鍵,針對不同粒徑分布和不同表面活性劑處理的產品,在選擇乾燥和粉碎分級設備時各有側重。
納米鈣與輕鈣相比,生產工藝更複雜,相對的其市場價值也更高,應用領域和所起作用更廣。桂林鴻程與國內鈣粉研究機構積極合作,共同研究輕鈣和納米鈣的生產工藝,為鈣產品的高端化提供堅實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