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帶孩子去拍照了,再正常不過的事了,畢竟做了媽媽才真正理解朋友圈各種曬娃背後的那種幸福感,也理解了為什麼各大兒童攝影機構一直生意火爆,今天就是想聊聊照相的故事。
寶寶百日時,作為一個新手媽媽,那種隨時隨地都想記錄寶寶每一張笑臉每一個小動作的心情怎可錯過這麼重大的拍照好時機,於是提前選好我們這個三線小城市裡最好的一個兒童攝影機構,店很大,恩,符合媽媽傲氣的心理,在河邊,門口有大草坪小樹林,恩,符合新手媽媽骨子裡小清新的氣質,各種條件都很好,剩下的就是寶寶出場了。按照約定的時間,新手媽媽就這樣如同帶孩子參加一個盛大活動般出場了,唯獨沒有在意,那一天天氣不好,北方的深冬,草坪已經是枯黃色,小樹林也已變成枯樹枝,天陰沉沉灰濛濛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整個環境是能用肅殺二字來相容,但當時的自己早已被拍照的幸福勁充斥,是無法感受到這些的。
娃一下車表情就開始變得特別嚴肅,拍攝過程中可想而知,小小的人兒像一個玩偶一樣被擺弄著各種造型,被一群陌生人圍著逗著,做父母的我們在旁邊開開心心的看著那帶著鎂光燈的相機咔嚓咔嚓的一閃一閃。
整個過程看起來充滿愛與和諧。
沒有人關心這個小小的人兒是什麼感受。
或許問題從那時起就已經種下種子,回到家,每天中午她都要哭一陣,莫名其妙的大哭,在確定了不是餓也不需要換紙尿褲後,我也只能束手無策的抱著她,姥姥說,會不會是嚇著了(我們當地比較迷信的一種說法),但是這麼久一直謹慎小心的,應該不會呀。這樣哭了一個多星期,忽然想起來,會不會是因為拍照,她不喜歡,從心裡一直抗拒著?於是,找了個機會,趁著她吃飽喝足躺床上開心玩的時候,我開始慢慢跟她聊起來這個話題「寶寶去拍照了對不對?就是很多叔叔阿姨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很陌生,寶寶也不認識那些人……」說著說著她忽然大哭起來,歇斯底裡的那種,哭了幾分鐘,自己停止了,在那以後,再也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
不知道怎麼界定這件事,算是迷信嗎?後來翻看很多育兒書籍,才明白,其實嬰幼兒也需要溝通與心理疏導。
溝通是一種貫穿於所有人終生的話題,無數或離職或職場生存之道的書都在講述人要學會與身邊人溝通,學會通過溝通提高情商等等,似乎很少有人關注嬰幼兒的心理疏導與溝通,我們理解意義上,這麼小的孩子還是處於馬斯洛心理需求最底層,只是原始的動物性在決定自己的狀態,能有什麼心理。殊不知,人之所以區別於動物就是在於這種種心理活動,周圍環境,媽媽的情緒,這些對於尚無法用語言表達想法的孩子來說都是一種能夠看得見感受得到的。
我們常說,教育孩子就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個體,從何時開始?從它是一個胚芽開始,從他呱呱墜地開始,從他的日常點點滴滴開始。
那麼如何疏導?顧名思義,先「疏」後「導」
第一步「疏」,也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每個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出現,同樣隨著寶寶的發育,每個月齡也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心理髮育的過程中,作為父母,接納孩子的情緒,完全接納,這或好或壞的表達都是寶寶在探索這個世界,探索未知世界伸出來的小觸角,沒有對錯,我們只需要欣喜的看到,這是他成長的一種見證。
第二步「導」,也就是引導,孩子之所以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有時候是因為認知範圍內無法完全處理當前遇到的事情,這時候就需要父母通過自己的社會經驗告訴他如何排解,甚至是如何去解決,第一任老師責任之所以重大,不是教育寶寶學什麼東西,更多的是通過這種日常的引導讓他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三歲看老,看的不是文化知識,更多看到的是寶寶對於日常情緒的處理和對於身邊事物的態度。
在農村,有一種說法叫做「叫魂」,就是最原始的對於孩子心理情緒的一種認可,孩子通過家人這種關注還有外力的藉助,解決自己心裡無法解決和排解的那部分壓抑,或許是迷信,但至少不是完全沒有科學道理,方法很落後甚至有一些是對寶寶身體有害的,但是這種對於孩子心理健康原始的重視卻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