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黃裳元吉。
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易曰: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六五」處在坤上卦之中位,對應於乾卦「九五之尊」位。五,是八卦中最至上美好的位置。居中,就是得了中正之道,正位居體,能夠守中守正,自然美在其中了。五為陽位,乾卦九五是陽居陽位,為位正;而坤卦六五是陰居陽位,位不正。意思就是說,乾卦「九五之尊」,實現了「飛龍在天」的目標,掌握了執政天下的大權後,還存在一個小小的問題,就是在堅持陽剛的基礎上,如何再堅守坤道、如何處位的事。好多易學家,因受六四「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的影響,在解釋五時,就都解釋成了九五是皇帝,是一把手,六五是皇后,是宰相,是臣子,是下屬,臣子有了順從之心,不爭先,不搶權,則是最吉利的。以為中為中央,為權力的核心,坤為陰爻,是輔佐帝王、相伴皇帝之人。五位,本身是帝位,怎麼成副手了呢?所以,這種解釋,表面上看合理,其實也是大錯特錯的。真正的意思是,每一個人都有陰陽兩面,做為皇帝本人,亦有陰陽兩面的問題,九五代表陽的一面,六五代表陰的一面,既要堅持陽剛之道,亦要實施陰柔之策。做到剛柔相濟,和眾共濟,才能創造天下文明的氣象。所以六五爻是最美的一爻,九五爻是最尊貴的一爻。
六五的象,就是「黃裳元吉」。「黃裳」,指黃色的衣裳。具體說,「黃」代表大地的顏色。因為坤卦為土,代表大地,土為黃色,故坤卦的本色就是黃色,寓意著具備了大地之柔順之德;黃又代表中,為中正之道,寓意著行事能堅守「中正之道」。所以,「黃」是尊貴的象徵,中道的象徵。合乎中道就叫「黃」。再說「裳」。在古代,衣與裳是有嚴格區別的,上為衣,下為裳。裳是腰以下的部分。陰陽中,上為陽,下為陰,故「衣」為陽,「裳」為陰。就象《易經》每一卦有上卦的領導階層,亦有下卦的基層民眾。說明天下老百姓都佩服這個皇帝,擁護這個皇帝。「裳」處在衣的下面,表示「裳」有居下不爭的美德,不與衣比高低,不與上爭地位,有尊嚴地活著。這就是六五陰居陽位的象。雖然陰居陽位了,但它不與陽爭,不與上爭,坤守坤道,民守民道,不爭乾道。這樣的「黃裳」,陰以順陽,不居上,不爭位,不與「九五之尊」相爭,嚴守坤道地道的本分,這就完全符合坤卦六五柔順居中的美德了。結果自然很好,大吉大利。
但衣裳是人穿的,要理解「黃裳」,必須先明白這「黃裳」是什麼人穿的?這一點,古今所有的大家在解釋「黃裳」時都忽略了,包括《易經》《易傳》亦沒敢解釋清楚。我們知道,乾卦為君,為帝王;坤卦為眾,為民。孟子講「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坤卦就是民眾,大眾,百姓,「黃裳」就是普天之下的百姓穿的衣服,百姓們穿著「黃裳」,象徵尊貴,表示百姓們都活的有尊嚴,有面子,象徵這個社會,經過帝王的精心治理,已經達到了人民當家做主、人民活的都有尊嚴的文明境界。「民為貴」,不就是「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嘛。所以,「黃裳元吉」原本要表達的是治理天下必須樹立「民為貴」的思想,用「懷柔之策」,才能實現「黃裳元吉」這一文明社會的目標。「黃裳」處下位而不爭,就說明黃的尊貴不應該在上層社會中,而應該在「首出庶物,萬國鹹寧」的下層社會中,使天下每一個老百姓都活的有尊嚴,有面子。所以,《易經》不講「黃衣元吉」,而講「黃裳元吉」,取的就是「裳」處下的意思,就是「民為貴」的意思。民雖在下,但有尊嚴,沒有貴賤之分,天下民眾自然不與上爭,順從王道,不亂朝庭,使天下呈現一幅文明和諧的氣象。這才是坤卦君位真正的意思啊。
但「黃裳元吉」在專制時代傳了幾千年之後,卻慢慢地走樣了,變味了。「黃裳」被劣化為只有帝王才有資格穿的正黃色衣裳,帝王的龍袍都是金黃色的,連那些龍子龍孫都不能碰。所以,「黃裳」演變成了帝王專有特權的象徵,帝王穿上黃色的龍袍,自然威嚴而吉祥、至高而無上。帝王不但剝奪了天下民眾尊貴的「黃裳」,還把大地也收歸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看封建時代的帝王們霸道不霸道。自此,《易經》賦予民眾尊貴的地位,被帝王們巧妙剝奪,帝王與民眾,自此有了高低貴賤之別。更不幸的是被帝王掠奪的特權,還得到了天下百姓無言的敬畏。誰若被皇帝賞個黃馬褂,成了無上的榮耀,家族的幸事。當然,你得敬畏黃馬褂,如象喜來樂的徒弟,偷了師父的黃馬褂去大街上蹭吃蹭喝,那是要吃苦頭的。這就完全違背了坤卦「黃裳元吉」的本意。如果黃裳是帝王穿的衣服,那為什麼不叫「黃衣元吉」呢?衣才為上啊。又為什麼不放到乾卦九五中,而放到了坤卦六五中呢?原本是希望「黃」到大地上,每一個人都是尊貴無比的「黃」,沒想到本應四處開花的「黃裳元吉」,結果被黃家一家壟斷了。就象「群龍無首」被後世曲解一樣,《易經》的本意中,斷然沒有王貴民賤的思想。
那麼,怎樣才能實現「黃裳元吉」的文明社會呢?就必須實行「懷柔之策」,亦就是採取柔性管理的方法,這就是《象》說的「文在中也。」三爻講「含章」,「章」有光明、章法結構的意思。五爻講「文」。「文」的概念,在《繫辭傳》中講的很清楚,「文」是剛柔交錯、宇宙天文、星羅棋布,明暗交織,錯綜複雜。天文,人文,文化,文明,都是這個概念。三爻與四爻結合在一起,就是講「文章」這篇大文章。文既然是剛柔交錯,就大有文章,很有文化,不用動武,不必嚴刑峻法,不需改朝換代,在自然的薰陶中形成剛柔互動,政權順利交接。這種管理方式,不管遇到多麼錯綜複雜的問題,都可以和平的方式解決。坤為眾,調動眾人的智慧,總比一個人的智慧要高明許多。一個人的智慧有限,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就是「黃裳「的意義。六十四卦中,三十二卦是剛性管理,三十二卦是柔性管理。依爻辭看,一般情況下,柔性管理的效果遠遠比剛性管理的效果好。實踐證明,用武力解決問題太容易了,但不會有好的結果,所以要用文化、和平的方式處理剛與柔、強與弱、大與小之間的矛盾,這才是文德的功夫。坤為文,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要處理好與乾卦的關係。乾守乾道,坤守坤道,剛柔相濟,威嚴並舉,國家的權力運行體系,才能和順,國家才能安定。周朝執政長達五百年,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最長的朝代,就因為周公制定了嚴格的「乾坤之道」。故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再來看《文言》是怎麼解釋的。君子「黃中通理」。因為六五爻講的是民為貴、無為而治的柔性領導。那麼,一個領導的「黃中」觀念就很重要,一順則百順,所以「君子黃中通理」,就是君子通情達理。中,是自己的位置,君子要學會守中,學會順應,不能越位,亦不要越級,才能通達事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這個「體」有兩種解釋:一說「體」是核心,是主體,即體用之體。就是君子要堅守中正之德,做到「正位凝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顧其大體,就美在其中了。具體說,領導人負責大政,不要過多幹涉部屬,這就是柔性管理,與「飛龍在天」的強勢管理不同。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四支」就是周圍的手足。很多事情何必親力親為、非我不可呢?讓自己的手足、僱工、幹部、群眾暢開膀子去幹,只要管道暢通,讓每一個人都有參與感、責任感、使命感,讓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用在幹事創業上,比君子一個人累死累活強百倍了。所以,「美之至也」,美好的願景亦就到來了。至此,坤卦的柔性管理效果,就在大眾的身上體現了出來,普天之下,一幅和諧的文明景象。帝王呢,只要把坤卦六五之德,中正之德,適時地、恰到好處地發散出去,發散到四面八方去,發散到治理天下的大政中,用柔順的品質影響人,用博大的胸懷包容人,事業就會有一個大的發展,最終就會達到美到極致的境界。「體」還有一個解釋,指四肢、四體,這跟「暢於四支」有關。練功的人都知道,心越靜,身體的動作越靈敏,四肢的動作越協調,身輕如燕,流暢無礙。要是心不靜,思維不斷,身體就會受到限制,僵硬而不流暢。這個時候,笨手笨腳的,又能做好什麼事呢?總之,不管「體」為體用之「體」還是身體之「體」,都是相通的。協調起來了,做事就很到位,很美。
把坤卦六五與乾卦九五相結合,就是標準的「帝王之道」。九五為剛,六五為柔。九五為思想,六五為行動。九五「飛龍在天」,坐在了「九五之尊」的帝位上,六五「黃裳元吉」,精心布施懷柔之策,使天下百姓向相而行,一致擁護自己,一張一馳,陰陽和諧,自然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共創和諧美好的事業,使人民安居樂業。所以,每一個人都有乾坤兩面性,皇帝也不例外。就一個人而言,身心身外也要做到陰陽和諧,心性和諧。如皇帝,位居乾卦九五之尊位,意味著人生地位到了巔峰,權力到了最大,自身乾的「剛健」品質和能力已經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治理天下了。但在為王的過程中,必須要注意方式和方法,自己的作風已經很剛健了,最好再不要大張旗鼓,或是採取強硬的態度。而是要採取坤卦六五之「懷柔之策」對待屬下。以柔克剛,操守中道,天下人才會服你,擁戴你。如果處在九五陽剛的位置上,不用懷柔之策,安撫屬下,安撫百姓,一味地陽剛,而缺失陰柔,屬下就覺得你太剛硬,太威嚴,不好相處,好象時時有殺身之禍似的,久之,就會遠你而去,招致禍端了。所以,一個帝王,即要有陽剛之美,亦要有陰柔之美,既要做陽剛的表率,更要做陰柔的表率,這已經把美學運用於政治了,自然「美在其中,美之至」也。(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相也QQ號:649870094
你的關注,是我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