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代表委員熱議高中學位建設
建議探索高中多樣化分類特色發展 依託深圳「四大名校」建高中園
南方日報2020年1月10日訊 在短時間內超常規建設一批高中,如何保證辦學質量?未來能否更大力度建設公辦普高,緩解家長焦慮?深圳高中教育該如何發展?……家長、社會關注的這些問題,在今年深圳兩會上,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焦點。
【大規模學位建設如何保證辦學質量?】
建議推進新建高中分類發展 提前做好優質師資準備
深圳市政協委員、市教科院院長葉文梓建議要推進高中分類發展。在他看來,目前深圳的普通高中呈現出分層發展的特點,深圳中學等「四大高中」無疑是第一層,此後還有第二層、第三層,這從每年高中錄取分數線的高低就可以看出。這種分層發展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讓深圳集中有限資源辦了一批優質高中,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在深圳現階段,這種分層發展局限性明顯,比如限制了學生的多樣化發展,不適應社會人才多樣化需求;限制了普通高中辦學活力以及優質普通高中發展等。
他建議以今後3年新建普通高中為切入點,推動新建公辦普通高中的全面優質特色化發展。具體做法包括合理確定各新建高中特色定位;開展分類設計與建設,根據學校特色定位,制定校園建設設計方案,為特色辦學創設特色空間和提供硬體支持;推進中考招生制度改革,試點並逐步擴大特色高中學校特長生自主招生,構建多元化、適應特色普高學校發展的中考招生新辦法;加大特色普高教學設施配備和學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建構創新人才分類培養模式,支持理工高中、人文高中、體藝高中形成與各自特色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
「可以根據國內大學錄取專業(哲學等13個一級學科)及新高考學科組合,以及深圳近3年高考考生被大學各專業錄取比例,把深圳今後3年新建的30所公辦普高劃分為理工特色18所佔60%,人文特色9所佔30%,藝體特色3所佔10%,藝術2所、體育1所。」葉文梓說。
對於高中園建設,葉文梓建議可以依託深圳中學、深圳高級中學、深圳外國語學校和深圳實驗學校四大名校分別建設四個高中園,確保實現「辦一所優一所」。各高中園實行名校集團化(一校多區、一個獨立法人)辦學模式,舉辦三個相對獨立且具有各自鮮明特色的集團校區。
深圳市人大代表陳錦花也建議高標準建設「高中園」,可引進廣州、北京等地重點高中及名校在深圳「高中園」異地辦學。
師資是新校辦學質量的一大保障,對此,陳錦花建議深圳在師資方面應提前謀劃,「加大高中教師、名師團隊、名師工作室引進力度,對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育、省一級優秀教育教師引進深圳適用人才計劃的相關政策,為打造優質高中師資做好充分準備。」
【能否更大力度建設公辦普高?】
家長和孩子應正視職業教育 政府要提高職教辦學質量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高中階段學校(含集團分校)共有112所,其中普高87所(公辦50所、民辦37所)、職高25所(中職15所、技工學校10所)。全市高中在校生超過21萬人,其中普高在校生13.1萬人。通過此輪超常規建設,深圳的公辦普高錄取率將從目前的近46%提高到2025年的56%以上。
據了解,按照國家要求,各地要堅持普職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原則,把中等職業教育擺在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的突出位置,提高中等職業教育招生比例。
但也有一些家長提出,在深圳民辦普高和職高整體辦學質量一般的情況下,家長對公辦普高有更高的需求,「我肯定更想孩子能夠進入公辦普高,即使提升到56%的錄取率,競爭也很激烈,所以還是很焦慮。深圳為什麼不能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先行示範』,再多建一些公辦普高,提升公辦普高錄取率呢?」家長朱女士說。
對此問題,記者曾致函深圳市教育局了解,但尚未得到回覆。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深圳家長對多建公辦普高的呼聲,反映出職業教育的地位問題,「不少人有著『職業技術教育低人一等』的觀念,但從國家現有的人才培養結構來看,經濟社會發展仍需要大量的職業技術人才。如果職業教育的地位提高不了,人才培養的整體結構和社會需求就會失衡,對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會產生消極影響。」他表示,家長要正視職業教育,但深圳也應思考如何提高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辦學地位。
「念職高其實還覺得挺丟臉的」「我覺得職校生在工作上沒有什麼競爭力」「連錄取批次都靠後,越往後不就是說明它越不好嗎」……在採訪中,不少中考生和家長表示對選擇中職「不感冒」。
「深圳的中職教育和民辦普高吸引力不強,這是客觀現實。」葉文梓說,市委、市政府對此高度關注,通過更高層次的統籌規劃協調,促進公辦與民辦並舉、普高與職高協調發展。
在深圳第一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黃建行看來,改變偏見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一步,「很多人認為,只有讀普通高中才是出路,其實並非如此。職業教育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他認為,首先社會需要技能型、技術型人才,而且將科學研究轉化成產業、成果,也還是要靠人來操作,這也是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原因。其次,一些讀普高的學生如果「跟不上」,3年後依然會考取高職院校,「對比從中職考取高職的學生來說,上述普高的學生可能會沒有很強的競爭力。因為職校的學生在高中三年就開始學習技能,到了高職後,比剛接觸的孩子更有技能優勢。」
黃建行指出,目前還需要一個完善的、完整的職業教育體系,來打造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他認為,打通中高職的通道,讓中職學生有更多的渠道可以升入高職院校或者本科院校,才能根本上解決中職教育不受家長、學生「待見」等問題。
【未來如何更好解決高中學位問題?】
多樣化發展高中教育 可探索建設綜合高中
從更長遠來說,深圳該如何解決高中學位問題?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認為,深圳應多樣化發展高中教育,「目前高中教育的選擇較少,除了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兩大類,還可以發展出更多不同類別的高中。比如開辦綜合高中就是其中一種方式。」
熊丙奇也建議深圳可探索推進普職融合、辦綜合高中。他解釋稱,所謂綜合高中,是指高中學校同時開設學術性課程和技職性課程,學生入學後,根據升學目標自由選擇。學生在高中畢業之後,可以根據感興趣的職業方向,再去選擇進普通本科院校還是職業院校,「辦綜合高中,是從發達國家高中辦學借鑑而來的經驗。我國的高中教育是否也到了這個階段,是大家需要考慮的。」
葉文梓則建議,政府要探索多樣化特色發展與管理模式創新,推動高中分類特色發展轉型,「學位建設要急而不躁。加大力度不僅僅是加快速度,高中學位建設一定要既保量又保質。政府要進行多方面的宣傳和引導,比如一些啟示性的政策解讀。教育格局的轉變,需要政府、辦學者、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只有這樣教育發展的生態才是更健康的,教育才能平穩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陳錦花看來,要想徹底解決高中學位不足等問題,深圳教育要在體制機制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和深度探索。她建議,深圳可率先探索打通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高考招生機制,為中職學生提供更多的升學選擇。此外,她還建議將高中教育主辦權下放到區一級,「如果主辦權不在區教育部門手裡,就很難調動其辦學積極性。」
根據《意見》,除了超常規高質量建設公辦普高外,深圳還將研究出臺新建民辦普通高中配置標準,調整審批辦法,引入競爭機制,引導民辦普高優質特色發展,研究制定提升民辦普高質量的政策措施等。在中職教育方面,將在龍華區、坪山區、光明區、大鵬新區各建1所中職學校,新建1所高級技工學校,共建成6—7所公辦中職或綜合高中,另外推動在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職業教育園區,共計新增中職學位3.4萬個以上。同時,探索建設綜合高中。推動深圳技術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擴大定向招收深圳中職畢業生數量,為學生打造多渠道升學「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