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小月齡的小寶寶,還是已經有行動能力的大寶寶,每個孩子都會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就是髒。
在家裡孩子被罵得最多的,就是關於「你怎麼這麼髒」的問題。每天這樣的指責,孩子要聽幾十次。
我們總是認為,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孩子好,讓孩子遠離那些不乾淨的東西,在衛生整潔的環境裡玩耍,是天經地義的,誰會喜歡一個髒兮兮的小孩呢?
可父母們很少會反思,很多時候你認為好的,對孩子來說,卻是他成長路上的阻礙。
寶媽小蝶帶著2歲多的寶寶在公園裡玩,寶寶在花壇邊玩泥巴,弄得滿手都是泥,小蝶就陪著寶寶一起玩,寶寶爬上爬下,把衣服都蹭髒了,小蝶就保護著寶寶,寶寶故意去踩水坑,還學著小豬佩奇的樣子跳來跳去,褲子上滿是泥點子,小蝶也不在意,仍然跟寶寶樂呵呵地打鬧。
旁邊有位同樣帶娃出來曬太陽的奶奶,一直斜著眼看著小蝶,嘴裡說著:「哎呀,哪有你這樣的媽啊!你這當媽的也太不稱職了!孩子髒得沒個人樣了,你不但不管,還跟他一塊胡鬧!」
小蝶說:「您這就不懂了,孩子還是髒著點養最好!」
老人不屑一顧:「我帶大三個娃了,從來沒聽說過!你看我孫子,多乾淨!」
小蝶看著老人身邊的小孩,跟自己寶寶差不多大,衣服是整整齊齊,乾淨漂亮,可始終在奶奶身邊,哪兒也不敢玩,什麼也不敢動,眼睛怯生生地看著別的孩子跑著跳著,卻一動也不動。
小蝶知道,跟這種家長多說無益。只是心疼那個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一定是那種極乖的小孩,卻也是最痛苦最失落的小孩。
生活中隨處能看到這樣的家長,娃不管什麼時候都是乾乾淨淨,光鮮整潔的。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當孩子遭到這樣的阻止,他眼中的光芒瞬間就黯淡下去,開始還會怔怔地看著你:「為啥不行啊?」到後來,孩子就徹底失望了,不再看你,只是悻悻地走開。
父母表面上都是為孩子好,其實仔細探究一下這些阻止行為背後的深層含義,都不過是父母給自己找的藉口,孩子弄髒自己,弄髒衣服,或者弄髒家裡的東西,大人只不過是怕麻煩,不想費那個力氣收拾而已。根本沒有從孩子的角度上為他們著想。
孩子太乾淨了,並不是什麼好事,在你阻止孩子的同時,孩子對這件事情的感知和探索被迫中斷,學習也就中斷了。在兒童時期,孩子對新鮮事物的敏感是與生俱來的,吸收知識也是最快的,強迫孩子遠離髒的世界,就是在阻止他的學習成長。
相反,把孩子養得髒點,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髒著養娃,好處不僅僅是省心。
★快樂童年,本來就不該有太多束縛
回想我們小時候,是不是越是髒的地方,越是有吸引力呢?童年有了太多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就像被綁著鐐銬一樣,失去了本應有的快樂。每個小水坑,每個小土堆,每面塗滿各種顏色的牆壁,對孩子來說,都是快樂的源泉。
時時刻刻讓孩子保持乾淨,不正像把孩子關在監獄裡一樣痛苦嗎?就像那個奶奶的孫女一樣,只能看著別人玩,什麼都不能嘗試,這樣的童年能美好嗎?
★激發孩子創造力
一個在不自由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他的很多心理需求與身體需求是無法得到滿足的。而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孩子的智能和道德精神的發展。——蒙特梭利
很多時候孩子看似在搗亂,把環境弄得一團糟,恰恰是他們開啟創造力的絕佳時機。
比如鄧超就「縱容」孩子把家裡的牆壁當成隨意塗鴉的畫板,他說,壁紙可以換,但孩子的靈感被抹殺了就找不回來了。
★保持孩子好奇心
周圍的一切都是孩子探索的對象,被乾淨限制在狹小空間內的孩子,就像井底之蛙一樣,封閉了第一手的認知,永遠也探索不到外面的世界。要讓孩子保持一顆強烈的好奇心,就是給孩子注入學習探索的動力。
★鍛鍊孩子動手能力
當孩子搗亂胡鬧的時候,正是他鍛鍊動手能力的時候,當孩子把我們眼中平淡無奇的東西玩出花樣玩出創意的時候,不要阻止他,他正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作品,而動手能力出色的孩子,思維更活躍,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更出色。
PS: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