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直寒冬,身患自閉症的哥哥和弟弟在雪地裡相互追逐、嬉鬧。
忽然間,哥哥一不小心掉入到一個冰窟窿裡面,他大聲地向眼前的弟弟呼喊求助。
然而弟弟猶豫了。
弟弟一開始選擇了逃跑,他希望哥哥可以「死掉」,因為哥哥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負擔。
母親告訴他,正是因為哥哥需要被保護、被照顧,所以才生育了他。
照顧哥哥,是母親賦予他最重要的人生使命。
從小到大,母親的注意力都會向哥哥傾斜。
睡覺的時候,母親會把頭偏向哥哥,背對著弟弟;
下雨了,母親手中的雨傘也是偏向哥哥一邊;
當哥哥被其他小孩欺負的時候,母親把責任歸咎到弟弟的身上,認為是弟弟沒有盡好責任。
在母親眼中,身患自閉症的哥哥是需要終身照顧的,弟弟必須義不容辭地承擔起這份責任。
母親的這種想法,把兄弟倆緊緊地捆綁在了一起,導致他們各自都走了一段不容易的路。
不平等的愛,對孩子的影響
此前,有研究者專門討論過ASD兒童對同胞的影響,認為這種影響具有一定的複雜性。
首先,ASD兒童可能會給同胞帶來挑戰。
當家庭中的時間、父母的關愛等重要資源過多地傾斜於ASD兒童時,同胞的生存空間會被擠壓,他們會被迫承擔起照顧同胞的責任。
當同胞得不到等同的關注時,他會感到沮喪、焦慮,繼而把這種負面情緒歸咎到ASD兒童身上。
他們會對同胞感到不滿、厭煩,想要急切地從照顧和保護ASD同胞的重擔中逃離出來,如劇中的弟弟希望哥哥死掉一樣。
當然,這種影響不全是負面的。
自閉症孩子和同胞之間由於少競爭、少爭吵,更容易建立深厚的情感紐帶。
而且也正是因為自閉症孩子在發育上有一些特殊性,其同胞對他可能會更加有耐心、有意志力,更樂於和他互動、保護他們。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把負面影響控制在最小範圍、把積極影響發揮最大呢?
終身照顧不是最合適的方式
在一些父母看來,自閉症孩子的障礙無法消除,因此他需要一個人來終身照顧他。
父母會全部奉獻自己,也會把這種期待全部寄托在其兄弟姐妹的身上。
如果一直秉承著這種終聲照顧的理念,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比如在《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中,弟弟已經完全陷入到照顧者的角色當中,他被迫學會了隱忍、壓抑。
只因哥哥有自閉症,弟弟罵不還嘴、打不還手,一切都是自己的錯,就算是哥哥錯了也必須讓著他。
他沒有去旅行過,因為他覺得他沒辦法把哥哥獨自留在家中過夜,哪怕哥哥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能力。
尤其是當哥哥提出要成為作家的插畫師、與作家一同在城堡中創作時,弟弟沒有尊重他的選擇,反而進行了阻止。
因為在他看來,哥哥是沒有辦法離開他的。
其實這種過度的保護,反而限制了哥哥的自由。
而對於哥哥來說,他對弟弟非常依賴。
他篤定弟弟只屬於他一個人,不能屬於別人,當他知道弟弟正在和別人談戀愛的時候,他非常崩潰,情緒上非常抗拒。
在劇中,兄弟倆的情感十分深厚,但有的時候卻又是相互牽制、相互捆綁。
似乎誰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是為什麼呢?
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他們的母親從小就要求他們建立起了一種不常態的關係——照顧與被照顧。
這種想法背後的邏輯就是——哥哥一生都需要被照顧、一輩子都需要有人來管。
其實無論孩子是怎樣的,他們都需要我們的關心和關愛。
責任的產生,不是因為孩子存在障礙。
障礙並不直接產生責任關係,責任的源頭,在於他們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在於同胞之間擁有感情、擁有愛。
如果像劇中母親一樣,從一開始就向弟弟施加責任,那麼他可能會覺得自己不被父母關心,只是一個為父母和哥哥服務的「工具人」。
他的心中會積蓄憤懣、不滿,甚至萌發出「希望哥去死」的極端想法。
ASD孩子與同胞之間的關係,是相互陪伴、相互扶持。
當他們感情足夠深厚的時候,他會自然而然地去承擔這種責任。
對於自閉症人士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終身照顧,而是終身支援、終身學習。
如果我們能夠給予他們足夠的教育支援,幫助他們獲得基礎的生存能力,那麼他們就能夠走入社會、最大程度地便利生活。
自閉症孩子獲得的基礎生存能力越多,那麼他在成年以後進入社會時所需要的社會支持就越少。
而這不僅會讓他獲得更大程度上的自由,對於照顧他的人來說,承擔的壓力也會越小。
因此,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儘早地從終身照顧的這個執念中擺脫出來。
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過度地焦慮、害怕,也不會給普通孩子過重地施加責任,進而使得不同的生命個體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ASD兒童也需要有家庭責任擔當意識
如上所說,自閉症人士是需要學習的,家庭、學校、社會三大環境會對應著不同的學習內容,父母則是在家教養的主力。
此前也有研究指出,父母教育是改善ASD兒童家庭同胞關係的有效策略之一。
當我們在針對自閉症孩子進行在家教育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幫助他們學習自我打理、培養居家生活的基礎能力、養成有序的生活習慣,我們還要培養他們的家庭責任擔當意識、幫助他們建立親情,這些內容都不可缺失。
在劇中,由於自閉症哥哥一直處於被照顧、被保護的狀態,所以他的責任意識並不強烈。
小時候,哥哥目睹了兇手殺害母親的過程。
由於兇手的胸前別著一枚蝴蝶樣式的胸針,所以哥哥非常害怕蝴蝶。
每到蝴蝶飛舞的季節,哥哥便會情緒發作、想要逃避,弟弟只好帶著哥哥搬家。
為了保護哥哥,他們從12歲那年開始一共搬了18次家,且弟弟的每一份工作的從業時間都無法超過一年。
每次打電話的時候,都是弟弟開口先問:「哥,你吃飯了嗎?」
被關心的那個人,一直是哥哥。直到後來,哥哥才開始發生改變。
他會搶在弟弟開口之前問他吃飯了沒有,甚至還主動邀請弟弟外出就餐。
當弟弟準備吃的時候,哥哥會詢問他「你擦手了嗎」,並教導他「要讓大人先吃才行」。
結帳的時候,弟弟從自己的零錢盒裡拿出一部分錢用來結帳,同時給了弟弟一部分當做零花錢。
弟弟心滿意足地接過零錢,這一次他終於輪到被別人照顧了,在他眼裡,哥終於像個哥了。
在電視劇的最後,哥哥已經不再害怕面對蝴蝶,不再逃避。
他說:「我是你們的哥哥,我是你們的監護人,我會保你們,可靠地保護你們,不會再逃跑。」
這對於弟弟來說,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
這種幸福的來源,不是哥哥不再需要他照顧,而是哥哥學會了相互照顧、學會了和他分擔責任。
如果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能夠幫助哥哥形成家庭責任意識,而不是直接地將所有責任都放置在弟弟身上,那么弟弟早期的人生就不會過得那麼痛苦、壓抑,哥哥也能成長為一個懂得照顧弟弟、分擔家庭責任的哥哥。
寫在最後
只要編劇願意,任何影視都可以有美好的結局,但現實世界裡卻容不得我們出現任何差錯。
因此,無論我們的孩子是怎樣的,我們都需要接納他,給予他平等的愛和呵護。
我們在建立孩子各自的責任意識的同時,我們更要注重去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們在家庭中學會共生共融、和睦相處。
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各自健康、自然地長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