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國立臺東大學的邀請,我校組成了數學教育交流團,於10月2日-10月8日對臺灣的數學教育進行了考察與交流。學校考察團由於偉校長、劉建飛書記帶隊,包括王豔玲副校長、劉豔平校長助理、脫中菲主任、劉仙玲主任、王春英副主任共7位成員,先後參訪了國立臺東教育大學及附小、臺東知本國中、臺東池上萬安國小振興分校、臺東關山電光國小、屏東大學及附小、嘉義大學及附小、臺北教育大學及附小等4所大學、6所小學及1所中學,並在其中兩所小學進行了聽課評課活動,與其中兩所小學進行了同課異構及教學研討活動。
考察臺灣地區知名大學的附屬小學,是此次訪臺的重要目的。除了對當地附屬小學進行進行參訪、現場觀摩之外,學校先後與國立臺東大學附小以及嘉義大學附小進行了兩次的同課異構活動,以此加深對兩岸數學教學的了解和交流。此次同課異構內容是《小數除法》,分別由我校自由校區王春英副主任、臺東教育大學附小吳美慧老師、嘉義大學附小蔡俊廷老師執教。兩輪的同課異構活動讓我們深化了對海峽兩岸課堂教學文化的認識。
(1)相同點:教學內容設計以及教學策略的選擇凸顯以生為本;關注小組學習的教學組織形式,強調學習共同體。
(2)不同點:大陸計算教學凸顯算理,強調個人獨立學習的重要性。臺灣地區的計算教學更強調算法和技能,關注課堂氛圍和學生參與。
在臺灣四所教育大學的訪問過程中,學校考察團與臺灣知名的數學教育研究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交流。臺東教育大學熊同鑫、何俊青教授,屏東大學簡成熙、劉曼麗、徐偉民、侯雅齡教授,嘉義大學姚如芬教授,臺北教育大學的熊招娣、鍾靜、張淑怡、呂玉琴教授等與學校考察團交流了就個人的研究問題與當前臺灣數學教育發展現狀、研究熱點問題等。通過交流我們得知,目前臺灣數學教育研究領域的熱點話題主要集中在原著民數學教育、資優生的數學教育以及針對數學學習低成就學生開展的補救性教學等方面,大學研究者基於不同的學生群體開發了系統的紙質版及電子版的教材,並應用於實踐的改善,反映出臺灣數學教育對學生差異的關注和研究已經進行了較為深入、前沿的探索。
短短7天的行程中,交流團先後訪問了四所大學。臺灣高校豐富的圖書資源、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富有文化韻味的校園環境、以人為本的觀念,基於實踐的師資培訓課程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圖書館建造的中小學教科書特藏館,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該圖書館除了擁有臺灣地區所有中小學各版本教材、教師用書、學生練習冊之外,還擁有美國、英國、芬蘭、德國、新加坡、日本、韓國、香港、澳門、大陸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多版本教材。教材特藏館為師範生開展教材分析與研究提供了豐富而便捷的資源。對我們的啟示是,國內師範院校以及附屬學校同樣應該重視教材庫的建設。
了解感受當下臺灣兒童哲學是本次參訪的意外收穫。我們有幸來到臺灣兒童哲學基金會在臺東設立的毛毛蟲兒童哲學圖書館。臺灣兒童哲學基金會致力於在社會、學校和家庭推廣兒童哲學。「毛毛蟲」的創始人楊茂秀是臺灣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倡導「兒童天生是哲學家」。這與我校率性教育的辦學理念所倡導的「兒童是哲學家」不謀而合。在毛毛蟲兒童哲學圖書館,我們感受到了舒適自由的兒童閱讀環境,翻閱了大量在臺灣地區翻譯和推廣的兒童哲學教材,為學校後續開展兒童哲學的相關研究提供了線索和啟示。
此次赴臺交流,時間緊張,安排日程密集。深度且真實的參訪體驗,觀念的交流與碰撞,讓我們不僅感受到了臺灣的學校教育現狀與特點,更感受到了臺灣學校文化和人文環境。訪問期間,除了對雙方的學校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度的交換意見,學校表示未來將藉助臺灣地區附屬小學聯盟,在其他學科和領域開展更具有深度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