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學試水本科班院士授課—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5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術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但每逢周二和周五,席南華只剩下一個身份——大學數學教師。

 

他的授課對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一年級的學生。

 

這並非沒有挑戰,儘管席南華在學術領域已頗有建樹,但面對三尺講臺,這位僅在美國教過兩年本科生的院士,常要拿出科研工作中那份固有的謹慎和敬畏來。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席南華決定和學生聊聊他們的意見,「上學期有學生認為講課速度太快,也有的說例題講得少了一點,還有的說課件沒有上傳……」末了,他把第二條單拎出來說,「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上學期的期末考試試卷,給你們補一節『例題』課。」

 

屬於本科生的院士課,就這樣開場了。

 

在院士的課堂上,找男女朋友也能和高等數學聯繫起來

 

自去年招收首批300多名本科生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因院士給本科生當班主任、院士上講臺等一系列舉動而頗受關注。

 

這在高教界並非首例,在國外,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學科帶頭人給本科生上課的情況並不鮮見,甚至是一種常態,國內的清華、北大、浙大等高等院校也早有院士授課的例子。

 

不過,這所中科院系統的高校擁有上千位院士的中科院學部,與中科院旗下上百個研究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加之其明確表示以這些資源投入培養未來的科學家,用實際行動回答「錢學森之問」,其授課效果,仍值得業內期待。

 

劉翼豪是300多名本科生中的一員,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他眼中的院士授課老師,相較於其他任課教師,「更加有氣度」、「幽默風趣」、「講起課來遊刃有餘」,「不只是教授某一兩個知識點,而是通過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來打比方,讓我們融會貫通。」劉翼豪說。

 

前段時間,物理學家霍金無意間佔據了娛樂新聞頭條,原因是他在一場科學講座上,回答了一個看似八卦的問題——「單向樂隊(One Direction)的成員WZayn離隊讓全球無數少女心碎不已,這件事會產生怎樣的宇宙效應」。霍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帶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並結合WZayn的離隊向公眾做了「平行宇宙」的科普。

 

這樣的結合,在國科大院士授課的課堂上也經常上演。

 

比如,關於找男女朋友的問題,在席南華的課堂上,也能和高等數學中的線性方程式聯繫在一起——

 

找男女朋友時,可能會列一些特定的條件,比如,希望男生180cm以上,女生體重在50kg以下等等,這就好比解答一個實際問題時,設置一些條件,列出個線性方程式。

 

不過,即便能找到符合條件的男性、女性,也未必能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男女朋友,有可能是對方沒看上自己,也可能是沒有緣分,這就好比在解答一個方程式時,即便找到一個「解」,卻未必是符合結果的那個「解」——比如,x2+1=0,求x的實數解。這個方程式的確有解,卻是一個複數解。

 

當然,如果找到很多符合條件的男女朋友,也可能是件麻煩事——選擇太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哪個。相應的,一道方程式如果有很多解,甚至是無窮的解,對於一個數學家來說也是件麻煩事,「那麼多的解,亂花迷人眼,又找不到哪個是最優的。」

 

席南華院士認為,院士對一門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理解,已達到一定高度,對整個學科的發展方向也較有把握。通過他們深入淺出的傳遞,可以給學生建立一個更為清晰的學科脈絡,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與研究。

 

對院士給本科生授課的種種質疑被事實消解了

 

此前,有關院士給本科生授課的種種質疑一度甚囂塵上:「院士上課可能很呆滯古板,講的內容也會比較生澀難懂,不利於本科階段的理解和學習。」「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是大材小用,是對高級人才的浪費。」「院士哪兒有那麼多時間,上課不一定比普通教師上得好。」「院士授課會不會是招生噱頭?」

 

現在,這些質疑被事實消解了。

 

目前,包括席南華在內,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共有4位院士給本科生上課,另外3位分別是教授微積分的袁亞湘院士、教授普通物理的歐陽頎院士和教授普通化學原理的李永舫院士。

 

院士們的確很忙。

 

5月初,一段文字在國科大本科生的朋友圈裡瘋傳:「他為了能趕上今天(5月11日)早上8點給國科大大一學生講授微積分課程,昨夜凌晨3點從福州回到北京,7點半之前趕到學校上課,下課之後又馬不停蹄坐飛機到上海,參加中歐運籌雙邊會議,明天上午作大會報告,會後返回北京,周三上午還要給本科生上課。不要只看到院士頭銜的光鮮,更要看到院士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也要為國科大的學子擁有這樣敬業的授業導師感到驕傲!」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袁亞湘院士,不少學生在轉發這段文字時說,「向老師致敬」。

 

老師,這個在學校最常聽到的詞彙,對這些院士來說,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儘管袁亞湘指導研究生已有20多年,但給本科生上課還是頭一回,為了給這些95後上課,他還曾和一位法國學者朋友討論課程大綱和教學實施方案,互通了20多封電子郵件。

 

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看來,讓院士走上講臺,讓這些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肩負起傳承知識與思想的使命,也是一種對科學傳統的繼承。

 

95後們記住了「院士的謙虛」

 

國科大材料專業本科生楊佯至今記得「院士的謙虛」。

 

在李永舫院士的課堂上,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這一塊我研究不深」,或者是「對這部分內容我不太擅長」,「想要深入了解的同學,可以讀這些科學家的書或論文……」

 

楊佯還記得,在李永舫的第一節課上,李院士便和學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歷,講述自己如何從農村走出來,並一步一步努力成為化學家。他說,這種故事在打動學生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對於奮鬥和科研的看法。

 

能否講一個精彩的故事去影響他人,考驗的不僅是一個人的表達能力,還有他的學識、閱歷以及修養。在國科大,席南華還擔任分管本科教學的副校長,他說,「今後的本科教學,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院士來給本科生上課。我們遴選來擔任課程主講的院士,也有一定的標準,比如必須活躍在科研一線,年齡適中,表達和教學能力強,等等。」

 

回到第一堂課,席南華講解考試試卷之前,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一次考試前,一名學生被數學老師叫到辦公室談話,老師問了學生兩個問題,哪個領域學得好,哪個領域學得差。等到考試那天,學生以為,老師會圍繞自己學得好的那個領域問,沒想到,老師卻問了差的那個領域。

 

學生很納悶,問老師「為什麼」,老師說,「我想知道你在自己認為最差的領域,到底掌握了什麼,剩下的就是你需要大力學習的」。這位老師就是被稱為「數學界無冕之王」的希爾伯特,這個故事也在數學界廣為流傳。

 

講完這個故事後,席南華說,這次考試,有些同學認為難,考的分數不高,可考試有很多種,如果是為了高考,分數至關重要,但在平時的考試中,分數未必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究竟掌握了什麼,又有哪些不足,這樣,你才能尋求學術的進步。

 

「作為未來的科學家,我希望你們能夠多保持一些『平時』的態度。」席南華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康樂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新聞—科學網
    記者9月2日從河北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河北大學校長康樂近日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成為該機構有機體和進化生物學學科組成員。
  •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線開講 —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蒲慕明「在線開講」 系列課程表 2月1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簡稱:中科院 近期,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響應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市教委關於「延期開學」的要求,全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以「停課不停學」為目標,中科院腦智卓越中心根據黨委和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的倡議,推出神經生物學系列視頻直播課程,由中心學術主任,蒲慕明主講。
  • 南京大學化學學科迎來百歲華誕—新聞—科學網
    江蘇省副省長馬秋林代表江蘇省人民政府向南京大學化學學科創立100周年表示祝賀,江蘇省政協副主席周健民參會。據悉,南京大學化學學科可溯源至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於1920年創立的化學系。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在會上表示,南京大學是我國最早一批設立化學院系的高等學府,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南京大學化學學科以及由此發展而來的化學化工學院卓越引領,學脈悠長,有50餘位院士在這裡求學或任教;科教融合,立德樹人,多次斬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孜孜求索,勇攀高峰,在國際學界贏得了廣泛聲譽,為推動國家科技進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
  • 中國科學院大學成立心理學系—新聞—科學網
    6月3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系成立大會暨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大學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研究員一樣,他們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而所不同的是,他們的授課對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收的首屆本科生。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我們能與院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很多。甚至我們在食堂吃飯時都能偶遇到院士。」 然而,摘下院士、數學家頭銜,在國科大,同其他教授、研究員一樣,袁亞湘也是一名普通的大學教師,而他的授課對象正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招收的首屆本科生。 其實,在國科大,像袁亞湘院士這樣從科研一線走上講臺的院士不止一位。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
  • 科學網:龍以明院士退休暨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在津舉行
    典禮現場11月1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教授龍以明退休暨傑出貢獻獎頒獎典禮在南開大學舉行。龍以明1948年生於重慶,1978年考取南開大學數學系文革後的首屆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龍以明主要從事基礎數學理論、特別是哈密頓動力系統與辛幾何的研究。他在辛道路的指標理論、非線性哈密頓系統、閉測地線和N體問題的周期軌道等重大課題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2007年,龍以明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當選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中國科學院大學17位教授受聘科技副校長—新聞—科學網
    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 12月27日,北京懷柔區第一批中小學校科技副校長聘任儀式舉行,中國科學院大學現在有教授、博導給我們指導,我們高中學生也能享受大學的『待遇』了。」 同樣高興的還有17所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們。湯河口中學科技教師勞新譯說:「科技副校長不僅是孩子們的老師,更是我們的老師。能有這麼優質的資源,得益於懷柔科學城的帶動效應。今後我上好科技課的信心更足了。」
  •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生前最後一堂課獻給了廣大中學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逝世 生前最後一堂課獻給了廣大中學生 2020-10-18 1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新聞—科學網
    最近,南京林業大學評出了該校第一位「教學專長型」教授,於是,「無一篇論文,無一分科研也能評教授」的新聞火了。
  • 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舉辦青年科學家(學者)在線國際論壇,論壇共吸引了來自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馬普所、香港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 悲痛,蘭州大學「大先生」走了!7月已有4位院士離開……
    他把自己最好的年華,全都獻給了祖國西部:「和東部高校比,蘭州大學有劣勢,但是對於一些學科的發展,比如地學,西部卻是一塊『沃土』,科研工作者大有可為。」李吉均在蘭州大學被尊稱為 「大先生」,他的三位學生秦大河、姚檀棟、陳發虎先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師門四院士」的學術佳話廣為流傳。
  • 西安交大舉行2020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新聞—科學網
    「疫情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增加了更多變數,即將開啟人生新篇章的畢業生如何面對這個挑戰?」校長王樹國告訴畢業生:「最重要的、支撐你一生發展的不竭動力就是家國情懷。」西安交通大學2020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7月2日在該校興慶校區東南田徑場舉行。
  •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與深圳市光明新區管委會共同籤署協議,將光明新區醫療集團及其所屬醫院建設成為國科大深圳醫院(
  • 2019年雁棲湖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2019年雁棲湖會議開幕
  • 《半導體學報》被EI資料庫收錄—新聞—科學網
    第一任主編為我國半導體科學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守武先生,現任主編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半導體器件物理學家李樹深。 2020年元旦,《半導體學報》上線運營了預印本平臺JOSarXiv。該平臺由李樹深倡導建立,是國內外第一個專屬半導體科技領域的論文預發布平臺。
  •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院教授張俐娜逝世,享年80歲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化學院教授張俐娜逝世,享年80歲 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2020-10-17 21:36 來源:
  • 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命名儀式舉行—新聞—科學網
    20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選帶領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研究所」),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為資訊時代漢字和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漢字信息處理與雷射照排系統為漢字走入數位化時代搭建了橋梁。
  • 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10月舉行—新聞—科學網
    2020中國計算機大會10月舉行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