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席南華,是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學術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副校長、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但每逢周二和周五,席南華只剩下一個身份——大學數學教師。
他的授課對象,是中國科學院大學本科一年級的學生。
這並非沒有挑戰,儘管席南華在學術領域已頗有建樹,但面對三尺講臺,這位僅在美國教過兩年本科生的院士,常要拿出科研工作中那份固有的謹慎和敬畏來。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席南華決定和學生聊聊他們的意見,「上學期有學生認為講課速度太快,也有的說例題講得少了一點,還有的說課件沒有上傳……」末了,他把第二條單拎出來說,「今天我們就來分析分析上學期的期末考試試卷,給你們補一節『例題』課。」
屬於本科生的院士課,就這樣開場了。
在院士的課堂上,找男女朋友也能和高等數學聯繫起來
自去年招收首批300多名本科生以來,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因院士給本科生當班主任、院士上講臺等一系列舉動而頗受關注。
這在高教界並非首例,在國外,諾貝爾獎得主、院士、學科帶頭人給本科生上課的情況並不鮮見,甚至是一種常態,國內的清華、北大、浙大等高等院校也早有院士授課的例子。
不過,這所中科院系統的高校擁有上千位院士的中科院學部,與中科院旗下上百個研究所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加之其明確表示以這些資源投入培養未來的科學家,用實際行動回答「錢學森之問」,其授課效果,仍值得業內期待。
劉翼豪是300多名本科生中的一員,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他眼中的院士授課老師,相較於其他任課教師,「更加有氣度」、「幽默風趣」、「講起課來遊刃有餘」,「不只是教授某一兩個知識點,而是通過很多通俗易懂的例子來打比方,讓我們融會貫通。」劉翼豪說。
前段時間,物理學家霍金無意間佔據了娛樂新聞頭條,原因是他在一場科學講座上,回答了一個看似八卦的問題——「單向樂隊(One Direction)的成員WZayn離隊讓全球無數少女心碎不已,這件事會產生怎樣的宇宙效應」。霍金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帶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並結合WZayn的離隊向公眾做了「平行宇宙」的科普。
這樣的結合,在國科大院士授課的課堂上也經常上演。
比如,關於找男女朋友的問題,在席南華的課堂上,也能和高等數學中的線性方程式聯繫在一起——
找男女朋友時,可能會列一些特定的條件,比如,希望男生180cm以上,女生體重在50kg以下等等,這就好比解答一個實際問題時,設置一些條件,列出個線性方程式。
不過,即便能找到符合條件的男性、女性,也未必能讓他們成為自己的男女朋友,有可能是對方沒看上自己,也可能是沒有緣分,這就好比在解答一個方程式時,即便找到一個「解」,卻未必是符合結果的那個「解」——比如,x2+1=0,求x的實數解。這個方程式的確有解,卻是一個複數解。
當然,如果找到很多符合條件的男女朋友,也可能是件麻煩事——選擇太多,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哪個。相應的,一道方程式如果有很多解,甚至是無窮的解,對於一個數學家來說也是件麻煩事,「那麼多的解,亂花迷人眼,又找不到哪個是最優的。」
席南華院士認為,院士對一門學科或某個領域的理解,已達到一定高度,對整個學科的發展方向也較有把握。通過他們深入淺出的傳遞,可以給學生建立一個更為清晰的學科脈絡,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與研究。
對院士給本科生授課的種種質疑被事實消解了
此前,有關院士給本科生授課的種種質疑一度甚囂塵上:「院士上課可能很呆滯古板,講的內容也會比較生澀難懂,不利於本科階段的理解和學習。」「院士給本科生上課是大材小用,是對高級人才的浪費。」「院士哪兒有那麼多時間,上課不一定比普通教師上得好。」「院士授課會不會是招生噱頭?」
現在,這些質疑被事實消解了。
目前,包括席南華在內,中國科學院大學一共有4位院士給本科生上課,另外3位分別是教授微積分的袁亞湘院士、教授普通物理的歐陽頎院士和教授普通化學原理的李永舫院士。
院士們的確很忙。
5月初,一段文字在國科大本科生的朋友圈裡瘋傳:「他為了能趕上今天(5月11日)早上8點給國科大大一學生講授微積分課程,昨夜凌晨3點從福州回到北京,7點半之前趕到學校上課,下課之後又馬不停蹄坐飛機到上海,參加中歐運籌雙邊會議,明天上午作大會報告,會後返回北京,周三上午還要給本科生上課。不要只看到院士頭銜的光鮮,更要看到院士的辛勤付出和努力,也要為國科大的學子擁有這樣敬業的授業導師感到驕傲!」
這段文字描述的是袁亞湘院士,不少學生在轉發這段文字時說,「向老師致敬」。
老師,這個在學校最常聽到的詞彙,對這些院士來說,也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儘管袁亞湘指導研究生已有20多年,但給本科生上課還是頭一回,為了給這些95後上課,他還曾和一位法國學者朋友討論課程大綱和教學實施方案,互通了20多封電子郵件。
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看來,讓院士走上講臺,讓這些中國最頂尖的科學家肩負起傳承知識與思想的使命,也是一種對科學傳統的繼承。
95後們記住了「院士的謙虛」
國科大材料專業本科生楊佯至今記得「院士的謙虛」。
在李永舫院士的課堂上,常能聽到這樣的話,「這一塊我研究不深」,或者是「對這部分內容我不太擅長」,「想要深入了解的同學,可以讀這些科學家的書或論文……」
楊佯還記得,在李永舫的第一節課上,李院士便和學生分享了自己的生活和學習經歷,講述自己如何從農村走出來,並一步一步努力成為化學家。他說,這種故事在打動學生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影響著他們對於奮鬥和科研的看法。
能否講一個精彩的故事去影響他人,考驗的不僅是一個人的表達能力,還有他的學識、閱歷以及修養。在國科大,席南華還擔任分管本科教學的副校長,他說,「今後的本科教學,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院士來給本科生上課。我們遴選來擔任課程主講的院士,也有一定的標準,比如必須活躍在科研一線,年齡適中,表達和教學能力強,等等。」
回到第一堂課,席南華講解考試試卷之前,先給同學們講了一個故事:一次考試前,一名學生被數學老師叫到辦公室談話,老師問了學生兩個問題,哪個領域學得好,哪個領域學得差。等到考試那天,學生以為,老師會圍繞自己學得好的那個領域問,沒想到,老師卻問了差的那個領域。
學生很納悶,問老師「為什麼」,老師說,「我想知道你在自己認為最差的領域,到底掌握了什麼,剩下的就是你需要大力學習的」。這位老師就是被稱為「數學界無冕之王」的希爾伯特,這個故事也在數學界廣為流傳。
講完這個故事後,席南華說,這次考試,有些同學認為難,考的分數不高,可考試有很多種,如果是為了高考,分數至關重要,但在平時的考試中,分數未必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意識到自己究竟掌握了什麼,又有哪些不足,這樣,你才能尋求學術的進步。
「作為未來的科學家,我希望你們能夠多保持一些『平時』的態度。」席南華說。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