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三湘都市報記者 胡銳 彭治國 視頻剪輯 王珏
【學子檔案】
姓名:趙稞(土家族) 畢業於慈利縣第一中學
高考成績:687分(理科)
【學子檔案】
姓名:趙棣(土家族) 畢業於慈利縣第一中學
高考成績:685分(理科)
「一家人從來不過生日」「幾公裡外的景區都沒去過」「拿到錄取通知書,仍每天在家複習高中知識」……8月22日,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雙胞胎兄弟趙稞、趙棣在書房一邊細讀大學新生入學須知,一邊憧憬著即將到來的大學生活。
今年高考,哥哥趙稞和弟弟趙棣分別以687分、685分的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微博話題「雙胞胎學霸一個上清華一個上北大」一度成為熱搜,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8月22日,由三湘都市報、湖南省教育基金會、小風唐教育扶貧基金會共同舉辦的「2020三湘陽光助學」活動走進趙家,送去祝福與溫暖。
【記憶】「從不過生日,可能一周歲時過了吧」
「暑假期間,我們每天都在複習高中知識,為大學的學習再鞏固下基礎。」在一間數平方米的書房正中間,並排擺著兩張小木桌,四周牆邊摞滿了高中課本和學習資料。三湘都市報記者見到趙稞、趙棣兄弟倆時,二人正在書房裡細讀大學新生入學須知。8月5日,他們得知分別被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錄取。哥哥趙稞8月17日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弟弟趙棣也於8月21日收到北京大學錄取通知書。
趙稞、趙棣還有一個年長14歲的大哥,已經成家立業。父親趙忠其介紹, 「趙稞、趙棣出生前,因家裡拮据,我和妻子一直在廣東打工,後來回家小本經營做起了肥料和糧食生意。」上車、卸貨都是自己幹,還要爬山越嶺送貨,妻子因此過勞傷了膝蓋,不能再乾重體力活。生意沒做後,趙忠其就常去張家界景區做小工,胯骨也落下病痛。
「可能我們一周歲時,過了一次生日吧。」談及生日,哥哥趙稞透露兄弟倆的生日是9月10日,但記憶中從來沒過過生日。「按照我們這裡的風俗,孩子一周歲時家裡都會辦酒,應該是過了的。」弟弟趙棣笑著補充說。父親趙忠其證實,「我們生活很簡單,一家人都不過生日,只記著去做要做的事。但每個人的生日都會刻在心裡。」兄弟倆也把生日看得很淡,還打趣說,「教師節那天已經很喜慶了,生日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據了解,趙家距離張家界核心景區武陵源不到20公裡,張家界大峽谷更近,只相距三四公裡。每逢假期,都會有同學出去旅遊,但趙稞、趙棣都忙著學習。「幾公裡外的景區我們都沒去過。」趙棣介紹,兄弟倆去過最遠的城市就是常德和長沙,都是因為參加考試。「別人的詩和遠方,讓我們對外面的世界更神往,但不是嫉妒和難過。」兄弟倆異口同聲地說,只要努力,命運終究會改變。
【成長】父親最長情地陪伴,兄弟互動式地學習
對於兩個兒子的教育,趙忠其很有原則,也很講究。趙忠其時常念叨,「大山裡的孩子,只有努力學習才是最好的出路。」趙稞、趙棣從小銘記於心。
從小學一年級起,趙忠其就陪著孩子學習,打羽毛球,甚至假期和周末還會放棄家裡的活計陪伴,幾乎從未間斷,「即使不能輔導孩子,陪伴也很重要,能促使他們養成專心學習的習慣。」
在慈利一中老師們的眼裡,趙忠其就像個「超人」,很難能可貴。「印象中,他每個周末都會來學校陪兒子。」一位老師感慨,趙忠其將對孩子的陪伴已發揮至極致。三年的時間裡,趙忠其周末就會從鄉下趕到縣城,在校園裡與兩個孩子談心。有一次,因為大雪封路,沒了班車,趙忠其沒法見到兒子,便讓老師發來了孩子在教室自習的視頻後,才安了心。
以身示範,身體力行,這是趙稞、趙棣對父親趙忠其最深的印象。「他從小就教我們明辨是非,做正確的事。」
「不玩手機、不玩電腦,這是鐵律!」趙稞分享自己的「成長秘訣」說,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做錯題集至關重要,「翻看錯題本比翻練習冊更快,效率更高。」趙棣說,高三的壓力確實很大,需要學會自我釋壓、調節心態,「針對不同科目,要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案」。 兄弟倆都表示,釋放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打羽毛球、兵乓球、跑步,或者聽聽舒緩的音樂,遇到困惑也會找父親傾訴,或找老師求助。
雖然兄弟倆都是別人眼中的「學霸」,但高中三年也多次出現「狀況」。弟弟趙棣透露,「我們都曾經多次淚流滿面……因為考試考砸了!」平時,兄弟倆或是彼此訴說,或是相互提醒,「注意,你是不是有壓力?」「最近,你要注意方法了。」遇到特殊情況,都會第一時間安慰鼓勵對方,「等事情過了很久後,我們也會調侃一下對方,這可能也是一種鞭策。」哥哥趙稞說。
面對記者,趙棣不忘誇獎哥哥趙稞,「他一直都是我的偶像」。此時,父親趙忠其接話了,「所有的成績都是過去,新的挑戰才剛剛開始!我們農村的孩子,和別人還是有很大的差距,你們要比現在更加努力!」
【憧憬】記錄每一筆資助,將來退還幫助更多人
「填志願時,我們都填了北京大學,想過能進同一所學校讀書。」趙稞介紹,他在老師的建議下,同時報了清華大學提前批,最後被清華大學土木類專業錄取,而弟弟則被北京大學工學院錄取。
對於未來,趙稞和趙棣心嚮往之。「現在就像一支在弦的箭,要迫不及待地向前衝。」趙棣激動地說,進大學後,先熟悉了解北京,然後認真學一些更務實的知識,未來能適應市場和社會的需求。趙稞說,努力學好專業,希望將來也能參與像港珠澳大橋一樣的超級工程,「相信未來一定會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多彩,十分期待,也滿懷信心。」
聽說兄弟倆考上了清華、北大,連日來,親鄰好友紛紛前來祝賀,還有不少愛心人士表示要資助趙稞、趙棣完成學業。
面對好心人的善意,父親趙忠其的態度卻十分堅定,「學費夠了就可以了,夠了就可以了……感謝每一個熱心幫助的人!」在他看來,愛心不能濫用,重要的還是要自己努力。
收到的每一筆愛心款,趙忠其都用筆依次記下,他想等兒子畢業、工作後,再將其一一退還,「可以資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趙忠其叮囑孩子們,要懂得感恩、要回饋社會,做人做事都要堅守底線,「不能把別人給的當作理所當然。」
令趙忠其十分欣慰的是,「他們常常念及媽媽受損的膝蓋,和我一同走在公路上,會輕輕把我扶進他的裡側,生怕我被汽車撞到。相信孩子們,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未來一定會做得更好。」
【提醒】
每人5000元助學金,陽光學子快來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