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剛
孩子在課堂之外,參加諸如書法、繪畫、鋼琴、舞蹈等各類興趣班的學習,是家長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望子成龍是每個父母的心願,每個家長不願看到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老祖先在數千年前發明了方塊漢字,漢字的表意功能遠遠大於表音功能,具有造型美、結構美、音節美的特徵,為書寫提供了很多可能,因此,由漢字衍生出來的書法藝術,跟漢字如同孿生兄弟,從沒有脫離漢字而獨立存在,寫字在很大程度上是打開書法之門的基礎。
後人學習漢字的目的不外乎有兩種,一是認識漢字的讀音、意思、筆畫、結構,為將來熟練使用漢字做好準備。二是通過掌握漢字的造型結構和造字原理,積累一定的美學常識,來提升個人的審美水準。
能寫出一手美觀得體的字跡的人,審美水準一定不低,這一點毋庸置疑。
大家一定記得上小學時,語文老師會布置這樣的作業,讓每個學生把新學的漢字按照正確筆畫抄寫一遍又一遍。學生接到任務後,會打開課本,參照書本裡的字形,在帶有「九宮格」的作業本上抄寫。前幾次由於不夠熟練,抄寫的字大多數歪歪斜斜,當把某個字抄寫到十遍以上時,字跡會越來越工整,體現出一絲美感,然後,接著抄寫和練習下一個字。
第二天,當老師批改完作業,看到自己本子上被老師打出高分時,別提有多高興了,成就感油然而生。
許多孩子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最終掌握了寫好字的技巧,走上工作崗位後,因為某些事情需要籤名時,大筆一揮,寫出漂亮的字跡,讓周圍人讚嘆不已,把那些寫出狗爬字體的人,羞得自漸形穢。
網際網路時代,雖然許多人對練字沒有那麼熱衷,但是,真正喜歡寫字的人,還是能一絲不苟,自小把「字如其人」、「字是第二張臉面」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向著寫好字的方向不斷努力。
這不,南方某地一名9歲的讀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寫在作業本上的每一個字工工整整,美觀大方,不但在間架結構上沒有挑剔,並且,每一行字的大小和方向基本一致,如同印刷機印刷出來一樣標準。
30多歲的老師批改作業時,看到如此漂亮的字跡,相當吃驚,即使孩子某些題答得不對,老師也不忍心批改錯誤,因為老師覺得自己的字跟這名9歲孩子的字放在一起,實在是相形見絀而拿不出手。
老師對孩子為何能寫出這麼漂亮的字很感興趣,通過採訪孩子家長後才得知,原來孩子從進入幼兒園開始,家長就督促他一筆一畫練字,每天規定孩子必須寫夠一定數量。況且,孩子對寫字一直比較感興趣,經過日積月累,孩子終於達到了從量變到質變的升華,能寫出一手連大人都自嘆不如的字跡,完全稱得上是漂亮的硬筆書法。
當老師把這名9歲學生的字跡拍成照片發布到網絡上後,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圍觀和讚嘆。
有的網友感嘆:簡直就是書法家的苗子啊,將來肯定是大書法。
有的說:我一個中文系畢業的人,竟然寫不過一個9歲孩子,太傷心了!
有的說:什麼叫天才,指的就是他。
有的網友直接說:他不會是王羲之轉世吧?9歲能寫這麼好不可思議!
從這些互動中完全可以看出,一個人如果能寫出一手好字,不僅給自己爭了光,還給別人帶去了好感,讓別人因為欣賞到美好事物而心情舒暢,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雖然讚美聲很多,但還是有些網友提出了不同看法,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名網友說: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去寫字,速度必然很慢,如果孩子將來讀中學後,隨著作業量的加大,寫的字必然會越來越多,如果這個孩子依然保持自己的風格,肯定導致要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寫作業上,這樣他豈不是很累?
這個擔心不無道理,「慢工出細活」是永遠不變的真理,但是,「熟能生巧」同樣是真理。當一個人長期練習寫字後,隨著熟練程度越來越高,他的寫字速率和技巧必然會提升上去,因此,不會寫得很慢,會寫得又快又好,普通人在這方面是沒有可比性的。
當然,家長發現孩子的興趣愛好,順水推舟地去教導固然沒錯,不過,要注意讓孩子勞逸結合,不能因為望子成龍的心情很急切,讓孩子扛著負擔去學習,那樣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