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延禧攻略》是一部70集的清宮古裝電視劇,2018年7月19日在愛奇藝獨家播出,上映34天破放量破100億,成為繼《甄嬛傳》之後又一部古裝類佳作。該劇中 一個嫡皇后、一個繼皇后、一個追封的皇后,圍繞這三個女人講述了乾隆在位60年前中期後宮的波譎雲詭。
隨著《延禧攻略》的熱播和熱議,中國歷史上皇權統治時間最長的皇帝——乾隆皇帝以及他神秘的後宮嬪妃和後宮嬪妃生存狀態以演繹、藝術加工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後富察氏;繼皇后輝發那拉氏;追封皇后魏佳氏;三任皇后雖然未能伴隨乾隆皇帝走向人生的終點,但卻也能詳盡的詮釋乾隆皇帝感情生活的變化以及乾隆朝後宮嬪妃們的生存情況。
本文就以熱播劇《延禧攻略》為切入點,以劇中三任皇后為研究對象,探究歷史上真實的乾隆朝三任皇后。
01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1、《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
《延禧攻略》中的富察皇后出身名門,知書達理,賢良淑德,識大體,深得皇帝的敬重與愛戴。富察皇后身為一國之母,庇佑紫禁城中的妃嬪和孩子。愉貴人懷孕,怡嬪為了保護她而被高貴妃折辱自戕。嘉嬪為了四阿哥永珹的將來一直挑唆高貴妃出手整治愉貴人,皇后善良處處維護,可見皇后並不像高貴妃一樣難以容忍懷有身孕的妃嬪,反而用一顆善良的心去護佑她們。
富察皇后身為六宮之主,體諒宮人的難處。在皇后的千秋節上,瓔珞被玲瓏刁難,弄丟了原本給皇后繡風袍的孔雀羽線,在呈上壽禮時編了理由機智地將事圓了過去。壽宴過後,皇后得知真相不但沒有懲罰她,反而欣賞她的機靈勁並將她調到長春宮。瓔珞感念皇后的恩德,對她誓死效忠。富察皇后看出瓔珞是一個可塑之才,便教她讀書習字,不僅將她視為心腹,更待
她似妹妹。富察皇后深愛皇帝,愛屋及烏,推己及人,身為紫禁城的當家女主人,對不管是有名有分的妃嬪還是地位低下的宮女,都能用一顆善良的心包容她們、善待她們,持心公正地對待宮中人。
個人認為,秦嵐吧歷史上的富察皇后演活了,她的前世或許就是這位美麗端莊、溫柔體貼的皇后!
2、歷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后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中對於乾隆皇帝的原配嫡後富察氏有這樣的記載:
「高宗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女。高宗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冊後為嫡福晉。乾隆二年,冊為皇后。後恭儉,平居以通草絨花為飾,不御珠翠。歲時以鹿羔沴毧制為荷包進上,仿先世關外遺制,示不忘本也。上甚重之。十三年,從上東巡,還蹕,三月乙未,後崩於德州舟次,年三十七。上深慟,兼程還京師,殯於長春宮,服縞素十二日。」
可見《延禧攻略》對於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的出身和家世的設定還是比較準確的。出身滿洲鑲黃旗的富察皇后,家世顯赫、名門之後,其所在的富察家族在皇太極時期,她曾祖父哈什屯就以軍功官至禮部副理事官,至順治年間,累官至內大臣,加太子太保。伯父馬齊更是「歷相三朝,年逾大耋,抒忠宣力,端謹老成,領袖班聯,名望夙重,舉朝未有若此之久者」。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在雍正五年,被雍正皇帝親自指婚給了已經被密立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曆。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後,立她為中宮皇后,於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日舉行了冊立禮。
乾隆詩由多次由衷讚美和懷念富察氏姿容「窈窕」,這在其后妃中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其風姿綽約。但作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乾隆詩歌中對她有「絕倫軼巾幗」的褒揚,「絕倫」表示同類中獨一無二的無可比擬者。在乾隆帝心中,她是他的知音,因此他在詩中一再提到二人彼此相知親密的情形:如「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山亭水榭間,並輦同舟所」、「一日不見如三月」、「深情贏得夢魂牽」、「憶昔室家賦琴瑟」等不一而足。
愛屋及烏,乾隆皇帝出於對富察皇后的珍愛,對其家族成員也是倍加恩寵,《清宮詞》有句詩能夠一語概括乾隆皇帝對富察家族的厚愛:
「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澤古無倫。」
《清實錄·高宗實錄》中有一段乾隆皇帝對富察皇后的評價,足以說明富察皇后的品行和敵後之間的鶼鰈情深:
「歷觀古之賢后,蓋實無以加茲。朕躬攬萬幾。勤勞宵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皇后上侍聖母皇太后。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嬪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
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病逝於東巡途中,乾隆皇帝甚為悲痛。富察皇后的崩逝也帶走了乾隆皇帝所有的感情和一生的追憶。自此,乾隆皇帝性情大改,從專一獨寵的皇帝變成了風流多情的帝王。
02 繼皇后輝發那拉氏
1、《延禧攻略》中的繼皇后輝發那拉氏
《延禧攻略》中的繼皇后輝發那拉氏,也就是最初的嫻妃一心想走中庸的道路,奈何家中突生變故,純妃得知後藉機拉攏嫻妃為皇后效力,高貴妃則軟硬兼施要求嫻妃站到她那一邊,嫻妃兩不相幫卻也無計可施。淑慎堅持本心,拒絕母親想走門路的請求,父親卻行賄幫弟弟常壽脫罪,皇帝大怒。嫻妃探監得知父親竟違背以前教自己的道理,大失所望地離開。母親在神武門前求嫻妃向皇帝求情,卻傳來常壽在獄中病故的噩耗,母親絕望又憤怒地撞死在神武門,嫻妃一夕之間痛失兩位至親,自責又難過。
在此之前的嫻妃溫婉大方,不爭不搶,只想一輩子安安穩穩地終老紫禁城。陡然間痛失至親,母親含恨而終,臨死前的指責讓嫻妃痛不欲生。經此一劫,嫻妃明白在宮中明哲保身只能任人宰割,下定決心今後只為自己而活。
母親的死是嫻妃一生的分水嶺,之前的她從不鈎心鬥角,結黨營私,阿諛奉承,之後的她放棄愚蠢的原則和正義,在爾虞我詐的宮廷之中,步步為營,爭權奪利,最終站在頂峰,手握大權。
2、歷史上的繼皇后輝發那拉氏
這位從妃到貴妃,再到皇貴妃,直到被晉封為皇后的倔強皇后,因為在乾隆三十年和乾隆皇帝之間產生了嚴重的帝後矛盾,讓乾隆皇帝不顧三十多年的夫妻情分,決然收回其被冊封時的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四枚冊封寶印,相當於將其「不廢而廢」,降為了嬪位。乾隆皇帝對其的怨恨遠不止如此,還下令將其記錄檔案和畫像全部銷毀,所以清朝皇室檔案中對於繼皇后輝發那拉氏的記載並不多。但在《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依然能夠找到些許記載:
皇后,烏喇那拉氏,佐領那爾布女。後事高宗潛邸,為側室福晉。乾隆二年,封嫻妃。十年,進貴妃。孝賢皇后崩,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五年,冊為皇后。三十年,從上南巡,至杭州,忤上旨,後剪髮,上益不懌,令後先還京師。三十一年七月甲午,崩。上方幸木蘭,命喪儀視皇貴妃。自是遂不復立皇后。子二,永璂、永璟。女一,殤。
對於繼皇后和乾隆皇帝之間的巨大矛盾,乾隆皇帝這樣給出了解答:
上因諭曰:「那拉氏本朕青宮時皇考所賜側室福晉,孝賢皇后崩後,循序進皇貴妃。越三年,立為後。其後自獲過愆,朕優容如故。國俗忌剪髮,而竟悍然不顧,朕猶包含不行廢斥。後以病薨,止令減其儀文,並未削其位號。朕處此仁至義盡,況自是不復繼立皇后。從善乃欲朕下詔罪己,朕有何罪當自責乎?從善又請立後,朕春秋六十有八,豈有復冊中宮之理?」
由此可見,繼皇后是因為「斷髮詛咒」觸及了乾隆皇帝的大忌,才會落得如此下場。
歷史上的繼皇后在孝賢純皇后崩逝的當年便被冊封為皇貴妃,攝六宮事,成為繼任皇后的人選;乾隆十五年,輝發那拉氏被晉封為皇后,為慶賀立後之喜,乾隆皇帝偕新後奉皇太后自京師啟程,巡幸嵩洛、展謁祖陵;乾隆十七年,繼皇后生下了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十八年,生下皇五女;乾隆二十年,又生下了皇十三子永璟。由此可見,雖然孝賢純皇后在世時期,輝發那拉氏或許並不得寵,但在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崩逝以後,乾隆皇帝還是非常寵愛輝發那拉氏的!
至於繼皇后為何在乾隆三十年不惜用滿族最大忌諱—「斷髮」的方式來表達情緒,已經無證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時值乾隆皇帝南巡,乾隆皇帝的行為或許言語,又或者早就已經做好的打算很可能惹怒了這個一直溫純、端莊的中宮皇后。按照後世學者對於當時情形和相關文獻記載的研究分析認為:
在乾隆三十年二月二十八日這一天,乾隆皇帝很可能將晉封令貴妃魏佳氏為皇貴妃的想法想皇太后、皇后提及。按照清朝後宮慣例和祖制,皇后在位,如果尚能正常行使皇后職權,除非貴妃位分的嬪妃出現重疾、薨逝等用以「衝喜」、「追封」等沒有實際意義的皇貴妃位分晉封外,是不能晉封皇貴妃的!乾隆皇帝的決定無疑是對繼皇后的打臉和羞辱;這個倔強、孤傲的女子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斷髮明志!
03 追封皇后魏佳氏
1、《延禧攻略》中的令貴妃魏佳氏
《延禧攻略》中吳謹言飾演的魏瓔珞出身平凡,為給姐姐瓔寧報仇而入宮。身為普通宮女卻意外得到乾隆皇帝的青睞,由魏貴人一步步晉封為令貴妃,成為乾隆朝中後期後宮中名分最高的人。
瓔珞雖然是包衣管領下人,但卻智勇雙全、敢愛敢恨,憑藉聰明的頭腦、幹活的利索勁,在後宮中觀人於微,見微知著。在繡房中初露頭角,千秋節縫製鳳袍被關注,進入長春宮成為皇后身邊的大宮女。富察皇后突然逝世,瓔珞失去在後宮中的依仗,對皇帝出言不遜被貶去圓明園。太后生日,魏瓔珞憑藉巧思哄太后開心,順水推舟成功回宮。
在波濤洶湧的後宮,魏瓔珞憑藉自己堅強的意志、靈活的頭腦、博大的胸懷,化險為夷,登臨高位,與皇帝相濡以沫30餘載,成為皇帝心中割捨不掉的令貴妃。
2、歷史上的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滿洲正黃旗包衣出身,嘉慶皇帝愛新覺羅·永琰的生母。乾隆四十年,被晉封為攝六宮事皇貴妃10年之久的魏佳氏因病去世;乾隆六十年,乾隆皇帝將皇位禪讓於皇十五子永琰的同時,追封其生母魏佳氏為孝儀純皇后。
乾隆十年,比乾隆皇帝小16歲的魏佳氏被晉封為貴人,而後一級不漏的一路走到了攝六宮事皇貴妃的位置,系繼皇后崩逝以後,乾隆皇帝後宮中位份最高者,執掌後宮長達十年。《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對孝儀純皇后有以下記載:
「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內管領清泰女。事高宗為貴人。封令嬪,累進令貴妃。乾隆二十五年十月丁丑,仁宗生。三十年,進令皇貴妃。四十年正月丁丑,薨,年四十九。諡曰令懿皇貴妃,葬勝水峪。六十年,仁宗立為皇太子,命冊贈孝儀皇后。嘉慶、道光累加諡,曰孝儀恭順康裕慈仁端恪敏哲翼天毓聖純皇后。後家魏氏,本漢軍,抬入滿洲旗,改魏佳氏。」
一個包衣出身的漢族女子,能夠在風雲詭譎的清朝後宮站穩腳跟,執掌後宮長達十年,並且被追封為皇后,兒子被選為繼位之君,魏佳氏可能不會像《延禧攻略》中演繹的那樣無堅不摧、懟天懟地懟空氣,也肯定有過人之處和非凡的生存技能。
乾隆三十年,在皇后烏喇納喇氏斷髮四個月、第四次南巡迴宮後,乾隆帝立馬晉封魏佳氏為皇貴妃,這也證明了繼皇后「斷髮明志」的原因就是和令貴妃魏佳氏被晉封為皇貴妃有關。在魏佳氏去世前,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將其子永琰立為皇儲;乾隆四十年,將魏佳氏母家所在的滿洲正黃旗包衣抬旗至滿洲八旗之首——滿洲鑲黃旗,並編為世管佐領;魏佳氏去世後,乾隆皇帝將其原有的儀仗中增加了十八件,達到七十六件,是乾隆帝後宮中儀仗最多者;從魏佳氏留下的遺物中可以看出,她生前已經擁有東珠朝珠,而東珠朝珠是帝後才有資格佩戴的,據相關圖文顯示,皇貴妃魏佳氏在生前就已經佩戴了東珠朝珠,由此可以未嫁時生前在乾隆皇帝心中已經是皇后,只不過礙於「秘密立儲」的政治影響,不便晉封罷了!
三個女人一臺戲,乾隆皇帝的三任皇后撐起了一部火熱的《延禧攻略》;更撐起了乾隆皇帝長達四十年的後宮生活;《延禧攻略》上映34天,播發量突破100億,如果將歷史上真實的富察皇后、繼皇后、令貴妃搬上熒幕,又會引發何等轟動呢?
參考文獻:《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列傳一》《清宮詞》《清實錄·高宗實錄》《影視劇——延禧攻略》《乾隆傳》《清史稿·卷十·高宗本紀一》《東華續錄》《乾隆朝冊文》